攻略一

1、提问办法: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若何的意境?

【附录】:

古诗词指导分析意境

①.什么是意境

意境是墨客的主不雅观情思与客不雅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十全十美的艺术境界。

“意”是墨客在作品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描述的图景。
意境是情景交融的艺术形象和它引发的想象中的形象的总和。
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意象组合起来便构成了一幅情景交融的送别图。
在柳絮飘飞、繁花似锦的暮春时节,朋友乘坐的船只驶向浩瀚无边的长江,消逝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方的水天交卸之处的碧空尽头,而李白的目光还望着逐渐模糊的帆影。
这幅送别画面开阔悠远,景中融情,通过孤帆消逝、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落的墨客形象组合,表达李白送别朋侪孟浩然的依依不舍的深情挚意。
这种由多个意象组合成的情景交融的画面便是意境。

②.意象与意境差异

意象与意境都是主不雅观的情、意与客不雅观的景、象的结合,其基本特色是虚实相生,二者都要借助主不雅观想象才能体悟。

意境以意象的存在为条件,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
意境的范围比较大,常日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详细的、眇小的单位。

攻略二

2、提问变体:

这首诗描述了一幅若何的画面?表达了墨客若何的思想感情?

攻略三

3.解答剖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攻略四

4.答题步骤:

①审清稽核角度

景致、情绪、画面特色是构成意境的三个要素。
这三个要素对应三个稽核方向,可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确定试题稽核的是意境的哪个要素。
如果是剖析意境中景这一要素,题干中一样平常含有“画面”“情景”“图象”“景象”等关键词。
如果是剖析意境中情绪这一要素,题干中一样平常含有“情绪”、“情”“寓意”等关键词。
如果是剖析意境的特色,题干中一样平常含有“氛围”“特点”等关键词。
如果是同时哀求剖析意境中的景和情两个要素,题干中一样平常含有“从景和情的角度”“景与情”“情景交融”“意境”等关键词。

②坚持分问则分答的原则

按题干的问法,剖析意境试题分为分解问和复合问两种。
构成意境的三个要素景致、情绪、画面特色在试题中既可以分别设问,也可以复合问。
如第上面的第1-3题都是分解设问的,第4题是复合问,即把景致、情绪、画面特色三个要素合在一个问题中。
如果试题是分问的,就要分别做答。
对付复合问试题则要用“概→描→点”三步解题法。

③利用“概→描→点”三步法解题

“概”是指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即概括意境特色。
用“萧瑟悲惨、宁静幽美、明净绚丽”等词语准确表述景物整体表示的特点和情调。
“描”是指借助遐想和想像详细描述诗中展现的画面。
“点”是指示出意境中蕴含的思想情绪。
此步要用到“离愁别绪、思乡怀人、孤寂惆怅、凄苦烦闷、旷达乐不雅观、仰慕热爱、留恋伤感、建功立业、壮志未酬、报国无门、忧国忧民、美人迟暮、物是人非”等思想情绪术语。
以上三步中的“概”与“描”两步可颠倒。

剖析意境试题表述答案的措辞格式是:这首诗借(  )等意象,描述了一幅(  )的画面,营造了一种(  )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  )的情绪(心情,心境)。

答题示例: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2005年浙江卷)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顾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时候的景致,均以荷与______________为诗歌的紧张意象。
(2分)

(2)这两首诗都利用了什么表现手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绪特点,并作简要剖析。
(4分)

参考点睛:

【答题思路与步骤】

①捉住诗歌中的紧张意象(形象)。
第一首有“落日”“柳影”“绿荷”“西风”,第二首有“细草”“西风”“荷花”“荷叶”。

②描述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捉住意象,用自己的措辞再现画面。

③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概括景物特点:把稳第一首诗中的“相倚恨”和“背西风”,暗含墨客之“恨”;第二首“犹愁热”和“低面深藏”意显荷花的娇羞之态。

④剖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都以“荷花”和“西风”为紧张意象。
第一首以“荷”之“倚恨”比墨客之恨,喻其伤感不平之意;第二首以“荷”之“低面深藏”表作者怜爱喜悦之情。

【答案提要】

(1)傍晚 西风

(2)拟人表现手腕。
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墨客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