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农人叛逆师领袖黄巢,虽然没有首创长久的王朝,但他的两首菊花诗,却流传千古,影响广远,且深受后人的喜好。
菊花诗自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定下基调后,菊花彷佛就和孤标傲士、隐居绝俗联系在了一起,险些所有的封建文人,都把菊花看作隐者高士的一种精神象征,但黄巢的诗,却跳出了这一类型的窠臼,表现出了不一样的思想境界和艺术气概。
黄巢科举落第时,曾写下过著名的《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玄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喷鼻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此诗气概非凡,雄壮激烈,读之令人振奋。除了这首《不第后赋菊》比较著名外,黄巢还有一首《题菊花》也同样著名。
而据宋代张端义的《贵耳集》记载,这首诗,写于黄巢五岁时:“巢五岁侍翁父为菊花联句,翁思虑未至,巢信口应曰:‘堪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赭黄衣。’巢之父怪欲击巢,乃翁曰:‘孙能诗,但未知轻重,可令再赋一篇。’巢应之曰:‘飒飒西风满院栽……’”五岁孩童能写出此诗,当为小说家言,殊不可信,这首诗实在是黄巢年轻时,于叛逆前写下的。
题菊花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喷鼻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首句写满院菊花在秋风中盛开,“飒飒西风满院栽”,正当肃杀的秋季,满院中到处盛开着傲霜的菊花。墨客用“载”不用开,除了避免与末句重复用韵之外,还有一种挺立傲立之感,大有劲节傲霜之态,这是替代字选用恰当的好处。其余,这起句之中,实在就已经有了一反常态的味道,由于传统菊花每每与“孤”字干系,代表着孤高傲世、不与群芳同的态度,但是墨客却非要写满院都栽,这就分开了“孤”字,令人感到线人一新。
第二句“蕊寒喷鼻香冷蝶难来”表现了对菊花的同情和遗憾。菊花开放时正值寒秋,百花凋零、万物萧疏,盛放的菊花散发着冲天的喷鼻香气,但却没有任何蜂蝶前来采摘喷鼻香蜜,这看起来彷佛又有一种孤芳自赏的觉得,但实在墨客的感情并非如此,他是为菊花开不逢时而感到惋惜和鸣不平。
那么三、四句的感怀,便是自然而然的了,“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作者对菊花凌霜开放而鸣不公,以是想象自己如果有朝一日成为了青帝(司春之神),一定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
这充满着浪漫主义的想象,既可以看出作者的雄才大略,也能看出其非凡的气概,而写于叛逆之前,的确有着振奋民气的浸染!这首诗,有着和《不第后赋菊》同样的寓意,诗中的菊花,正是当时普天之下饱受摧残的底层百姓们,作者讴歌这些人可以迎风傲霜,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但同时,也为他们所处的困难环境而感到愤愤不平,因此发愿要改变这统统不公。
作者想象自己成为司春之神后,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开放(即作者成为主宰后,可以让广大劳苦百姓都生活在温暖如春的环境中),由于在作者看来,菊花与桃花一样俏丽,理应享受同等报酬,菊花只在秋风中蕊寒喷鼻香冷,实在是大大的不公,这彷佛也寄寓了一种平等的思想,是非常难能名贵的。
但只要仍旧是封建王朝,这一平等思想就不可能实现,然而,我们还要看到的是,墨客“我若为青帝”的想法豪迈无比,表示着农人阶级领袖推翻腐烂阴郁政权的信心和决心,这一点,是大部分封建文人不敢想象的。
此诗与《不第后赋菊》一样,充满着豪迈的措辞、伟大的抱负,用词用句大略明了,粗豪中极具韵致,所寄寓的思想也是大胆、豪迈的,拥有一样平常封建文人写不出或不敢写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