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缮完成的鱼洞老街。
如今的鱼洞江岸。 卢波 摄
位于主城的巴南区,前身即为历史名邑巴县,周朝巴人就在此建都,为巴首都城所在地,直至1994年撤销巴县,成立巴南区,迄今已有3000余年历史。
“江风无限好,诗酒夕阳间。”清代文人姜会照曾在古诗《舟次木洞》中,写下自己在巴南木洞这个山水相依的江边小镇中怡然自得、饮酒作诗的情景。
《巴县历代诗歌选注》主编之一陈显著说,迄今为止,虽无法统计辛亥革命前曾在巴南境内生活过的历代墨客的准确人数,但千百年来,他们寄情于这里的山水,确给我们留下了多少很多多少动人诗篇。
岁月更替 诗史难考
巴南古诗多出身在明清
那么,吟诵巴南的古诗数量究竟有多少呢?就此采访了多名专家,都无法给出一个准确的数目。
陈显著见告,巴县历史上留下的诗歌,有文籍、文本可查的,紧张来自王尔鉴、熊家彦、向楚所编写的乾隆、同治和民国三个版本的《巴县志》中的艺文卷或附录,以及《重庆府志》《江北厅志》《璧山县志》等地方志。
但如向楚所说:“巴处山川形胜之地,立国最古,前代名迹,较然彰著。而岁月迁贸,丧乱频仍;明清之际,图经荡灭,民鲜土著,故老无征。乾隆旧《志》,粗有掇拾,循名则是,考迹或乖。”古代的巴县几经战乱,很多史料都已散失落,若要真正梳理清楚描述巴南的诗歌,确是一道难题。
2012年,巴南区履行了巴南文化培植六大工程,个中一项内容便是网络整理留存下来的巴县历史文籍,选择部分描写巴县的诗歌,加以订正、注释、简析,编写成了《巴县历代诗歌选注》。
看到,这本书选录了截至1949年的102名墨客所写的200多首吟诵巴县景致的诗,个中涉及巴南区的约有20多首。
“历史上的巴县,辖区包括现在的渝中、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大渡口、南岸、巴南等区的全部及北碚、璧山、渝北等区的部分地方。”陈显著说,巴南区并不是当时巴县最中央最繁华的地方,由于交通不便,因此比较渝中等地,来到巴南的墨客并不多,描述巴南区的诗词数量也相对较少。
直到明清期间,巴南区鱼洞驿和木洞驿逐渐繁荣,交通的便利吸引了不少墨客来到巴南,也匆匆成了描述巴南的诗歌数量的增长。在《巴县历代诗歌选注》一书中涉及巴南的20多首诗,便险些都是明清期间的作品。
山川壮丽 林谷秀美
水驿、山峰、峡谷都是吟咏工具
诗歌多产生于山水之间,地处长江南岸丘陵地带的巴南区,其形态多样的山川林谷,曾吸引不少墨客乐不思蜀。个中,巴南的水驿、山峰、峡谷等都成为墨客泼墨题咏的工具。
清代文人王尔鉴就曾渡江涉水,在巴南界石镇写下《界石早发喜雨》一诗,一句“界道泉飞溜而澌,峭壁瀑布虹影垂”,以特写的办法,描述了界石的泉水撞击山石腾起的水雾,在阳光下呈现七色彩虹的美景。
在滔滔江岸边,明代文人王廷相则用一首《木洞驿》记述了自己在谪迁过程中途经木洞驿时的所见之景,并抒发了自己壮志未酬的凄凉之情。
那么在巴南区,哪些地方最吸引墨客的关注?“聊这个话题,不能不提云篆山。”《巴县历代诗歌选注》主编之一林永蔚见告。
将“云篆风清”选为“巴渝十二景”的王尔鉴曾亲临云篆山,写下了《云篆风清》一诗,“风送云为御,云盘山几重。如何非象马,偏是走蛇龙。”
此后,云篆山便成为不少文人慕名而来的地方,清代四川川东道张九镒用诗句“卷舒窈而曲,宛然成篆文”,阐明了云篆山的得名缘故原由;清代重庆知府王梦庚则留下诗句“云山势绵亘,横结万叠云”,来赞颂云篆山气势雄伟、变幻万千之美;此外,清代文人周开丰、姜会照等人也曾穿径登峰,留下吟咏云篆山的诗篇。
除云篆山外,巴南境内的鱼洞、南泉、圣灯山、仙女洞等地都曾迎来墨客的身影,他们或讴歌山川壮丽,吟诵林谷秀美;或怀古抒怀,寄托家国幽思;或借物言怀,倾吐人生感慨。
青山渡口 红树苍松
“晚清第一词人”描述百年前的鱼洞
在巴南迎来送往的无数文人墨客中,除了有选出“巴渝十二景”的王尔鉴外,还有一位主要人物,他便是有着“晚清第一词人”之称的赵熙。
“赵熙是晚清期间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教诲家。”陈显著先容,赵熙的生平,与重庆颇有渊源。他曾经数次到过重庆,游历于巴山渝水间,先后写下大量诗篇,现在尚存的就有163首。
在南温泉,他写下了“夕阳红挂万株松,一水摇天碧玉容”;在磁器口,他写下了“远远青山知隔县,棹歌声里过慈溪”;在缙云山,他写下了“疏钟响在齐梁上,小舫吟于水竹宜”……
“此外,赵熙还写过一首《鱼洞溪》,描述百年之前的鱼洞江岸之美。”巴南区作协、书协副主席徐胜毅说,鱼洞位于箭滩河汇入长江之地,这入江处俗称“溪口”,因此鱼洞也被称为“鱼洞溪”。
1882年,赵熙由泸州经水路去宜昌,顺江而下途经此地,看到当时的鱼洞江岸风景幽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赏心悦目,遂提笔写下七绝《鱼洞溪》,为我们展现了百余年前的鱼洞之美。
赵熙在诗中这样写着:“青山渡口列茅茨,红树苍松点鹭鹚。”这里所说的渡口在哪里呢?
林永蔚带来到本日鱼洞老街公园旁的码头,“诗中写的渡口便是这里,此处位于长江回水沱,是个天然的深水港,过去高下水的轮船多停泊在此。”
“在码头的阁下,便是曾经的鱼洞老街。”林永蔚说,“青山渡口列茅茨,红树苍松点鹭鹚”,当时墨客赵熙所见的鱼洞,便是这样一处充满烟火气息的水上驿站。
如今,走在修复后的老街上,仿古建筑沿街而立,夕阳铺洒在青石板路上,老茶馆里人头攒动。虽然墨客已逝,但诗味却随着老街的重生而再次浓郁。
“在老街修复中,我们坚持保护性开拓,修旧如旧,仿照古巴国院落前铺后宅、四合小院的空间形态,利用了天然石材、木材等建筑材料,保留了老街的原汁原味。”巴南区商务局干系卖力人先容。
目前,鱼洞老街已经被纳入《重庆市巴南区商业网点方案(2014-2020)》进行重点造就和打造,政府将对特色商街、运营管理主体、入驻企业给予政策扶持,让百年迈街重新抖擞活力,诗意盎然。
同茂大道416号 微信"大众年夜众号二维码
区县头条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您还理解哪些描述重庆各区县的古诗?欢迎您给我们供应干系信息和线索,发送至邮箱:kjwtzx@163.com,或关注微信公号“同茂大道416号”和“区县头条”并留言。
让我们一起共同探寻巴渝文化的诸多未解之谜吧。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