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21年,考古学在中国出身整整100年了。考古,对中国这样历史悠久、文化残酷的国家而言,起步并不早,说是舶来品,或应不为过。但植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湛后,厚重的文化滋养,再加一代代诸如李济、董作宾、裴文中、梁思永、吴金鼎、苏秉琦、夏鼐等考古人的筚路蓝缕、殚精竭虑,使其在当下根深蒂固、茁壮发展、枝繁叶茂,越来越具有中国特色,铸就了中国风格,进而彰显中国派头。
中国考古直接面对的便是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它能将已知和未知的过去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帮助人类找回已经失落落的自己。
在中国,做考古实在应具有一种历史情怀。
当下,理解中国历史的人很多,但理解中国考古的人不多,考古和历史骨肉相连,息息相关。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是历史科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任务在于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夏鼐、王仲殊)。
一
关于考古学的定位,夏鼐师长西席等老一辈考古学家们曾经指出:关于考古学的分支,“从研究的年代上划分,考古学可分为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两大分支。也有人主见在两者之间加入原史考古学而成为三大分支,但从实际意义来说,原史考古学的主要性不如前两者。史前考古学的研究范围是未有笔墨之前的人类历史,历史考古学的研究范围则限于有了文献记载往后的人类历史,两者的边界在于笔墨的发明”。按照这个不雅观点剖析,考古学该当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是历史科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地层学和类型学是考古学的两个最基本的方法。就历史考古学(又称之为历史期间考古学)而言,应是考古学的基本分支学科之一,关于历史考古学的年代上限,若按公元前21世纪建立的第一个有文献记载的古代王朝-夏朝开始的话,历史考古学的上限就可以定在夏代建立即公元前21世纪。但我国有确切的笔墨可靠的历史是从甲骨文记事开始的,考古学上甲骨文的创造最早期间也即古代成熟笔墨系统和笔墨制度历史涌现的期间,则定位在富商期间,则可将历史考古学的上限界定在盘庚迁殷之后即公元前14世纪之后。
综上,将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实物相结合进行综合考虑,应将历史考古学产生的年代上限划定在夏王朝建立的公元前21世纪为宜。
第一,从全体历史进程而言,夏朝被认为是第一个有确切纪年的历史王朝,且夏的建立闭幕了传说中的禅让制,开启了王位世袭制的“门第界”,成为历代专制主义王朝主流政治替变的主线;
第二,从古代历史文献来看,现有大多数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历史事宜,基本都是在夏建立后展开的,比如最早有文献记载的一位夏氏族成员是鲧,《国语·周语》中说鲧作为夏族首领被封在崇(今河南洛阳崇县),故称“崇伯鲧”,又据《尚书·尧典》记载,尧最初认为鲧是方命圮族、毁败善类而反对鲧领导治水,而在《尚书·洪范》与《国语·鲁语》中又提到“鲧障大水”,即鲧用土木筑障阻大水,《礼记·祭义》又言,“昔者,有虞氏贵德而尚齿,夏后氏王侯而尚齿。”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的夏代世系与《殷本纪》中记载的商代世系一样明确,商代世系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已经得到证明,因此《史记·夏本纪》中所记的夏代世系被多数学者认为是可信的。由此,可以把夏的建立比作一道分水岭,中国历史从此闭幕了神话传说的历史,而真正进入了“信史”期间;
第三,从考古实物资料来看,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市区二里头村落遗址中大型宫殿、墓葬以及许多青铜器的出土,则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作为新石器晚期部落同盟夏的政治经济及社会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形,比较全面地展示了有关夏代社会发展的情形,而且经由多年的调查和发掘,在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等地,创造了一种介于河南龙山文化和郑州二里岗早商文化之间的文化遗存,以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内涵较范例,称为“二里头文化”。这一文化遗存的韶光,据测定,约在公元前1900年旁边,属于夏代纪年范围内。2002年面世的遂公盨上有“定命禹敷土,堕山浚川”的字样,这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关于大禹及德治的文献记录,这件文物作为实物也能证明夏建立后,中国的历史就进入一个全新的期间。
二
关于考古学的任务和特点,夏鼐师长西席等也曾指出: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的基本属性、研究工具和终极目标是相同的,但“两者的研究任务也有所不同。史前考古学承担了究明史前时期人类历史的全部任务,而历史考古学则可以与历史学分工互助,相辅相成,共同究明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的历史”。
综合而言,考古学的研究工具,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考古学就像埋藏在地下的一本书,它是揭示、整理、研读古代社会历史发展状况的一把钥匙,通过野外考古发掘出来的资料,立体化地展示了古代社会的发展方方面面的图景。不管是遗迹还是遗物都是古代人类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通过一座房址及遗物,不仅可以揭示古人房屋布局构造、利用功能分区、家庭成员构成、社会微不雅观组织,而且还能进而展现区域聚落形态演化、生产经营状况、不雅观念崇奉特色等;通过一座墓葬及其随葬品,不仅可以揭示古人的墓葬形制、葬式特色、墓室构造,而且还能进而展现当时当地的葬丧礼仪、社会习俗,而通过墓葬的随葬品更能透视出彼时该区域的社会发展状况、生业发展状态;通过一个灰坑,不仅可以揭示古人日常生活的规律、食品来源构成、贫富状况,还能展现出社会发展阶段变革、社会组织构成情形。其他诸如水井、窖穴无不打上那个时期或某个地域的生产力发展状况、聚落内部和聚落间的组织构造演化、社会习俗造就、不雅观念崇奉建构等等的烙印,都是对那段人类活动历史的透视和展示,进而探究全体人类社会的发展嬗变,以达到“透物见人”的境界,考古学须要“以物论史,透物见人,替去世人说话,把去世人说活”(张忠培)。
近二十年来,我国的考古奇迹发展迅速,而且顺应社会发展新趋势并形成了光鲜的时期特色,其时代特色之一便是:“野外考古领域进一步扩展,考古创造更为丰富多彩。野外考古在韶光上的扩展,不仅表现在对‘古不考三代以下’不雅观念的彻底摒弃,而且表现在对明清期间野外考古的重视和履行,顺应了天下考古学的发展趋势”(白云翔、施劲松)。
三
考古事情者应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知识秘闻。当今,随着新时期社会形势的迅速发展,考古学也在发生着相应变革,对付考古学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新材料层出不穷,研究领域、角度日益打破传统的窠臼,从宏不雅观转向微不雅观乃至更加微化的领域,研究手段也在不断创新发展,尤其当代科技手段正在广泛运用于考古领域,考古学多学科研究的趋势日趋明显并不断进行深度领悟,考古学跨国境研究也在全天下范围展开,大有“环球化”趋势。
面对上述变革和创新发展,新期间的考古事情者该当不断加强学习,不仅要努力学习本专业知识,使自己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积淀和具有深邃的历史思维和远阔的历史眼力,使自己成为“专家”,同时还要广泛阅读诸如文物学、博物馆学、人类学、社会学、地质学等跨学科等方面的知识,使自己成为“杂家”,这该当是新期间一名合格的考古人的基本必备素养。
对付青年考古学者,张忠培师长西席曾经提出四点建议:第一要有兴趣;第二要敢于求真;第三要能吃苦;第四是无论在任何环境下都敢于坚持自己认为符合真理的认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和导引。湖南耒阳留守女孩钟芳蓉,报考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后引起了社会热议,让很多人不解,为何不选能挣钱的“显学”?而选择冷门专业的考古,对此钟芳蓉表示,由于她喜好历史和文物,并被“敦煌女儿”樊锦诗的故事深深打动。毋庸置疑,喜好就会产生兴趣,有兴趣就会有连续深入研讨的激情和动力,考古专业亦是如此,在兴趣的指引下,怀有一种对历史的探索的兴趣和情怀,才能把这项事情做好,才能当本钱身毕生的奇迹去做,勤学不辍。
求真便是尊重事实。考古圈盛行一句话:“有一份材料说一份话。”正如张忠培师长西席所言:“让考古资料牵着鼻子走”,这正好表示出一种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研究理念。考古专业必须先是节制材料,尊重材料,吃透材料,才能驾驭材料,结合已有材料并对照历史文献,揭示材料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从而以小见大、抽丝剥茧地抽取相应的历史规律。
能吃苦是考古人的基本功。“考古做得好不好,关键看手铲功夫硬不硬。”尤其是对付从事野外考古的人来说,应为奉为圭表标准的真理之言,真正的考古学并非写在书本上,而是表示于考古工地,而考古工地基本都在偏僻的乡下,阔别都邑的繁华和家庭的温暖,住民房或板房、往来穿梭泥泞的乡间土路,暑往寒来、顶雨冒雪、风吹日晒,一年四季踯躅于探方里隔梁上,每天重复着刮面、找边、划线、下地层,平剖面结合不雅观察、遗迹分布状况剖析、叠压冲破论证等等,呆板而且单调,没有始终如一的精神和吃苦刻苦的品质,是很难终极坚持下来的。
见仁见智才能不断发展创新。考古学是打开古代社会大门的一把钥匙,所有的新材料、新创造都属于过去,属于历史,都是为了证明了很多的历史记载的精确性和缺点。但是,考古创造的部分毕竟是很小的一部分,任何一种不雅观点和认识都是对过去历史的一个阶段、方面、层次的认识,都有待进一步发展、全面和深化,以是,要勇于创新,打破传统思维束缚,不拘泥于古人的认识,以新材料为立足点,实事求是地提出自己独立的见地和不雅观点,从而推动考古学研究领域不断推陈出新,百花齐放。
总之,考古事情是单调的呆板的,但又是神圣的、高尚的,正是一代又一代费力的考古事情者们筚路蓝缕,在考古学的各个领域费力耕耘,才得以拨开历史的层层迷雾,与古代社会和古代人建立起联系,才能让众人有机会理解人类历史的来龙去脉和前世今生。
(作者单位: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笔墨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它办法利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