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宝妈非常苦恼地跟粒粒说:“我们小区里有个孩子,真的跟电视里的神童一样,才不到3岁就已经能背100多首古诗词,而且还是比较长、难度高那种。

由于孩子妈妈会故意无意炫耀下,加上我们也亲眼见过这孩子,小区里很多妈妈都不淡定了,竟暗暗形成一种让小娃儿背诗词的风气。

偶尔出去溜娃,好几个才丁点大的娃儿居然都能当众背诗了。
再看看我儿子(2岁半),每天除了吃喝玩乐便是睡觉;想想现在的社会竞争,真的是恨铁不成钢啊。

不得不承认,现在的社会竞争确实很激烈,没人不肯望自己孩子赢在“起跑线”。
但问题是——让不到3岁的孩子背古诗词真的得当吗?那些从小能认很多字、古诗词倒背如流的孩子,真的智商轶群、赢在起跑线吗?

孩子若干岁才能让他背古诗心理学家的回答值得重视

实际上,让3岁以内的孩子背太多古诗词,更有可能造成的结果是:得不偿失落,而不是“赢在起跑线”!

曾有专家大力倡导“让幼儿背古诗”,情由是“这个时候背诵的东西,会真正刻进脑筋里,内化成孩子的聪慧财富”。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01让3岁以下的孩子背古诗,是对孩子想象力的扼杀

这个说法一点都不夸年夜,如果我们负责理解过孩子的「影象性能」发展规律,就会知道:3岁以内孩子的大脑发育程度,还不具备长期影象的能力,也不可能对古诗词有足够的理解。

由于孩子3岁前,影象以「无意影象」为主,这种影象的范例特色是:不带有目的性、也无需努力,影象内容大多是详细、直不雅观、形象的事物,比如妈妈的声音、桌上的玩具。

这种情形下,就算古诗词再幽美,孩子也只能通过大量背诵,留下短期影象。
而如果给孩子逼迫贯注灌注式的演习,就算他真能倒背如流,这种既缺少理解、又毫无美感的空洞背诵,只会让孩子「思维僵化」,严重影响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

02不利于孩子和母亲正常留恋关系的建立

大家都知道3岁前,是孩子和母亲留恋的关键阶段。
这个阶段中,他和妈妈的「留恋关系」,将会深刻地影响孩子的核心人格:母亲紧张,孩子焦虑;母亲烦闷,孩子无助;母亲愉悦,孩子快乐……

儿童生理学家温尼科特曾经说过:“孩子出生的前几年,依然认为自己和妈妈是一体的,没法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还不具备区分‘自我’和‘非自我’的能力;他的自我便是抱着妈妈的那个自我。

大略来说便是:妈妈就像这个阶段的孩子的小镜子,他通过妈妈的反应来理解「自我」。
也便是说,孩子的「自我」是在和妈妈的每一次互动中构筑起来的。

以是,哪怕有些孩子说话很早、影象力看起来很轶群,那么早就开始一板一眼教孩子背诵,还真不如多给孩子一些笑颜。
前者给孩子的「生理投射」是淡漠,不利于孩子形成正常的留恋关系和良好的自我代价感。

03若何根据孩子「影象性能」发展规律做智力启蒙?

1-2岁:

孩子能记住相隔1-2个月的事物,以「无意影象」(无目的性、不需努力)为主,影象内容是形象详细的;措辞能力刚刚发展。

这个阶段该当跟孩子说尽可能大略的措辞,并把词语跟事物联系起来,比如指着杯子说“那是水杯”,会更能促进孩子理解、影象。
古诗词则完备不是这个阶段孩子该记住的事。

2-3岁:

孩子能记住相隔大概半年的事物,「故意影象」开始有某些程度表示:孩子开始想要记住东西,并能通过努力记住。

这个阶段能很好结合兴趣和影象,比如:孩子喜好动物,他会乐意通过努力去记住很多动物干系的事物;喜好车,会主动去记住很多车的干系信息……但很少2、3岁的孩子,会对古诗词感兴趣。

3-4岁:

在生活经历和游戏活动中,孩子的「故意影象」得到进一步发展,他们更随意马虎记住一些有趣或亲自经历的事物了。

通过有趣的活动,他们逐步知道怎么跟别人交往;好玩的游戏,能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气……

而古诗词对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既说不上有趣,也跟亲自经历沾不上边,以是不是很建议。
除非一些充满童趣的古话歌谣。

4-5岁:

孩子能按照我们的哀求,去记住一些东西,并学会一些方法(如“复述”)来帮助影象。

如果这个阶段创造孩子对古诗词有浓厚兴趣,可以顺势培养;如果没有也不用焦急,等孩子6、7岁的学龄前,影象力会飞跃发展,加上学校也有学习安排,这时再勾引也不迟。

粒粒妈妈有话说:

很多时候,我们急着让孩子学这学那,不过是补充内心的焦虑、担心孩子掉队。
但当我们明白:盲目让孩子过早背古诗词,不仅让自己和孩子都累,还累得没有代价(乃至有害)之后,是不是该让自己在周围的攀比声中,松一口气呢?

作者:波壳粒粒,高等育婴师及暖萌宝妈一枚,家有5岁小棉袄,至今为娃儿操碎了200个心。
"大众号,波壳粒粒每天和你说说妈妈们关心的那些事,还可以领取一本《育儿百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