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南巡图
恭题磁州御射亭〔1〕 皇祖西巡回跸射柳于此,尔时大吏建亭纪绩,景仰德威,益凛继述。
射柳名亭气候雄,千秋圣日照临中〔2〕。
肯教贞不雅观专前美,真令由基拜下风〔3〕。
安不忘危四季狩,所其无逸万方同〔4〕。
孜孜绳武心恒笃,未敢亭前一引弓〔5〕。
【注释】
〔1〕 射柳亭:在磁州北门外五里,系康熙四十二(1703)年,清圣祖玄烨天子(即康熙帝)西巡回銮驻跸磁州时,以路旁柳树为靶三射三中而建。此诗系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帝出京南巡洛阳、嵩山,玄月十七日经磁州到射柳亭,感盛平气候,忆先祖伟业,欣然题之。
〔2〕 圣日照临中:圣明之日照射到中土(即中国)。
〔3〕 专前美:出自针言“专美于前”,意思是指最先独享隽誉。由基:即春秋期间楚国将领养由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神射手。《战国策·西周策》载,“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4〕 所其无逸:出自《尚书·周书·无逸》,“君子,所其无逸。”意谓君子在其位就不能梦想安逸。
〔5〕 孜孜绳武:勤奋不辍继续先人古迹。
今磁县溢泉湖景区正门“圣日照临”匾额
渡漳河〔1〕中土周巡一月强,浮桥回顾望安阳〔2〕。
往还节换秋冬候,迎送疆分清浊漳〔3〕。
拍岸沙痕依次退,绣塍麦色较前长〔4〕,
时平到处均繁庶,益切持盈祝岁穰〔5〕。
【注释】
〔1〕 此诗为乾隆十五年(1750年)初冬时节,乾隆帝南巡归京,渡过漳河踏上直隶磁州地界所作。
〔2〕 中土周巡一月强,浮桥回顾望安阳:在中原周回巡游一个多月,归京走过漳河浮桥回顾遥望安阳城。
〔3〕 往还节换秋冬候,迎送疆分清浊漳:往来多天节气转换从秋到冬,迎送均在豫直交界仍是漳河。清浊漳,即漳河,其源有二,一为清漳,一为浊漳,在涉县交漳口合流后称漳河。据《清史稿》以及乾隆《御制诗集》所列诗作,乾隆帝南巡路线往来均走邯郸、磁州、安阳御路,从未绕行涉县到达清漳和浊漳。故诗词中“清浊漳”仅为对应“秋冬候”之语,实在代指直隶与河南边界的漳河。
〔4〕 拍岸沙痕依次退,绣塍麦色较前长:波浪击打岸边的沙痕依次消退,锦绣野外中的麦苗比以前长高了。绣塍[chéng],锦绣野外。塍,田间的土埂子。
〔5〕 时平到处均繁庶,益切持盈祝岁穰:时世承平到处都是繁荣富庶,紧密联络守旧成业祝贺丰年。益切,日益密切;一样平常指关系一天比一天更亲密。持盈,守旧成业。岁穰,丰年。
磁州道中作〔1〕
(一)一道中间柳两行,笼阴障壒郁苍苍〔2〕。
往还瞥眼何殊不雅观,霜染长条强半黄〔3〕。
(二)
引滏浇田宛乐郊,劭农良吏尚传包〔4〕。
欣看纳稼崇墉积,辛劳宵绹与昼茅〔5〕。
(三)
绿水红桥曲抱原,蜗庐蟹舍貌江村落〔6〕。
一鞭昨过诚轻掷,七字今来好重论〔7〕。
【注释】
〔1〕 此组诗为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帝南巡归京途中,渡过漳河后所看到的磁州美景所作。
〔2〕 障壒[ài]:尘土遮蔽。障,阻挡;掩蔽。壒,尘埃。
〔3〕 半黄:柳枝半条已成黄色。
〔4〕 劭农良吏尚传包:劭农,劝农;鼓励农业生产。包,明洪武间磁州知州包宗达引滏水灌田千顷,至今利之。
〔5〕 欣看纳稼崇墉积,辛劳宵绹与昼茅:纳稼,收种庄稼。崇墉,指高墙、高城。宵绹昼茅,晚上搓绳子,白天割茅草。绹,绳索。
〔6〕 蜗庐蟹舍:蜗庐,屋舍局促如蜗牛壳。蟹舍,指渔村落水乡。
〔7〕 一鞭,即“一条鞭法”,明代田赋制度。比喻删繁就简,条贯划一。七字,甲骨文“七”与“十”字非常相像。明初朱元璋制订了严格的惩处贪污的法令,为了杜绝财务混乱,对全国财政管理实施了一些有效的方法,个中主要的一条便是把记载钱粮数字的汉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改用“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陌、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