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元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夸奖,玄宗对李白的诗歌作品十分景仰,便召李白进京供奉翰林。李白供奉翰林期间,常与贺知章等人结“酒中人仙”之游,沉浸在江山美景和佳茗陈酿之中,形成了“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的场景,这是李白政治上最风光的一段期间。
然而由于李白性情狂放不羁,不与朝中奸佞之辈与世浮沉,不久便遭到谗谤,玄宗对李白也逐渐疏远了。失落意后的李白于是登上杜陵,感叹自己的政治遭遇,融景于情,写下了这首千古经典《杜陵绝句》。天宝三年,李白被“赐金放还”,结束了生平中最风光的仕途经历。下面我们便来详细看看李白的这首《杜陵绝句》:
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间。
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

首句“南登杜陵上”,既点明了李白所处的地理位置,也指出了题中杜陵的地理位置。即李白登上位于渭水南岸的杜陵,杜陵是西汉宣帝刘询的陵墓,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次句“北望五陵间”,则是描写了李白从南岸看到的北岸风景。登基于渭水北岸的五陵。
颜师古曾在《汉书》注文中指出:“五陵,谓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汉高祖葬长陵,惠帝葬安陵,景帝葬阳陵,武帝葬茂陵,昭帝葬平陵,均在渭水北岸,即今陕西省咸阳市附近。而李白站在杜陵上,登高望远,所见到的自然不但是五陵,他还看到了壮阔的渭河,连绵的群山。它们便是李白这首诗后两句所描写的内容。
末了两句“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即秋日的渭水在落日的映照下格外的通亮,太阳的余晖在连绵的远山中逐步消逝。表面上来看,这两句诗是李白对落日的景不雅观描写。实则是李白对自己政治遭遇的感叹,是一种李商隐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薄暮”的感慨。景不雅观背后隐蔽的则是李白归隐山林的思想。
事实上,但凡古代才华横溢的墨客,如果怀才不遇或者遭受官场排挤,面临失落意境遇时,便都会产生归隐山林的想法,并在自己的诗歌作品中表示出来。早在南朝墨客王籍诗《入若耶溪》中便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之句,来表达归隐山林的思想。
以是说李白失落意后写下的这一首诗,在成为千古经典后,我们拜读时,除了看到它表面的笔墨意思,也该当去理解其时代背景和人生境遇。虽然这首诗只有短短二十字,但是却是一首令人寻思的经典诗作,尤其是它的末了两句“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