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400首诗都有什么创作特色呢?文体上,除了绝句和一些排律诗,五言律诗写了约200首,七言律诗62首,不仅占了他律诗的一半,大唐的律诗,也被他居了十之三四。
在此地,杜甫的律诗不仅走向成熟,为唐代律诗定型,而且出神入化,乃至创造出了被誉为“古今第一的七律”诗——《登高》。

想要明白杜甫的律诗厉害在哪里,先得明白律诗到底是什么。

律诗和绝句,总让人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两者的差异是什么呢?实在很大略,绝句和律诗都有五言和七言,普通地讲,便是一句有五个字和七个字的差别,绝句的整首诗只有四句,而律诗常日都是四联八句,这四联又叫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同样作为近体诗,绝句也讲究平仄和押韵,但句子之间无所谓对不对仗,律诗则把所有规则统统都揽在了身上。

中国当代措辞学奠基人之一的王力师长西席在《汉语诗律学》中阐明说:“律诗有三个要素,第一是字数合律,五言诗四十个字,七言诗五十六个字;第二是对仗合律,中两联必须讲对仗;第三是平仄合律,每句平仄须依一定的格式,并且讲究粘对。
”同时,它每联的尾句的末了一个字还得押韵。
由于规矩太多,律诗也被戏称为是“戴着桎梏舞蹈”。

律诗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说创作律诗是戴着桎梏跳舞

来看看律诗的各种桎梏有多“繁重”。

首先看平仄。
拿七言律诗来说,它的平仄格律有四种固定的基本模式,分别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一首八句的七律诗,每句的平仄都得在四个句式里面变革。
而且,每联的上句和下句之间的平仄必须相反。
比如杜甫热门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首联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平仄便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对仄,仄对平,这样,格律才叫对上。

说了这么多,平仄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所谓“平仄”,便是古代汉语里的平、上、去、入四个音调,平是平声,上、去、入都是仄声。
“平上去入”又是什么呢?这个提及来就繁芜了,不全面地讲,以本日的汉语拼音来看,读音一二声的大体是平声,三声的是上声,四声的是去声。
入声呢?普通话已经没有了入声。

那么,看一首古诗,你怎么确定哪个字曾经是入声,属于仄声部呢?这也是有模式可寻的,比如,当代读音二声的字里,如果碰着声母是b、d、g、j、zh、z六个字母的,一定是古入声字,其余,声母d、t、l、z、c、s接连韵母e时,声母k、zh、ch、sh、r连接韵母uo时,以及韵母是ue的字,不管现在读几声,都是古入声。

再看押韵。
所谓押韵,便是在律诗四联的尾句,或叫偶句的末端那个字上,放上韵母相互谐音的字,这样读起来就会朗朗上口。
比如,喜之郎、九芝堂、美羊羊,“郎、堂、羊”就属于同韵,他们的韵母都是ang。
但是,古代的韵和当代拼音中的韵母并非完备重合,当代读起来不押韵的诗,怎么确定它实在押韵了呢?南宋末年有个叫刘渊的人,根据唐代诗歌用韵的情形,把汉字划分成了106个韵部,哪些字属于一个韵,一查就可以一览无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