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门重教,苏轼也秉承家法,身体力行,在一次与王巩的书信中提起著书、督子、养生,为“三大事”。
苏轼生有四子,苏迈、苏迨、苏过、苏遁,除四子遁儿未满周岁早夭,三子与父亲的联结都甚为紧密,使得贬谪路多艰,倒也并不孤独。
以行难为师,苏轼谆谆教子,也大受反哺之义,怎么看都满心欢畅,一度“誉儿成癖”。

“三苏”行舟出蜀,落户京师的同一年,苏轼和原配王弗的第一个儿子随着家族新生活的开始降生了。
取名苏迈,字伯达,刚满6岁,母亲过世,此后养在继母王闰之身边,视同己出。
关于苏家宗子,宋赵令畤 《侯靖录》曾评价:“豪迈虽不及其父,而学问措辞,亦胜他人子也。
”《苏文忠公全集》记载其幼年曾作诗“熟颗无风时自脱,半腮迎日斗先红”,于同辈中尽显早慧。

自熙宁四年(1071)开始,苏迈随父到杭州、密州任上,体察风土人情,伴父游历山水,是少年耳濡目染父亲行事为人的第一课。
熙宁十年(1077),苏轼为19岁的苏迈说得了与殿中侍御史吕陶之女的婚事,一年后生下了长孙苏箪。
可怜苏轼,初享儿孙膝下承欢,旋即因“乌台诗案”入狱。
百口人的心都为此悬吊着,苏迈卖力逐日去狱中给父亲送饭,并及时沟通案情进展。
父子两人约定,平时只送蔬菜和肉,一旦送鱼就代表是恶兆。
某天,苏迈钱粮用尽出城寻贷,委托在京城的朋友代为给父亲送饭,临行前却忘了叮嘱个中的门道。
朋友好心给苏轼改进炊事,特意准备了一尾鲜鱼,无意中却让苏轼心态几近崩溃。
彷佛一线希望也彻底破灭了,一韶光思绪翻涌,百感交集,乃至写下了两首 “绝命诗”托转给弟弟苏辙。
戏剧的是,诗作转到天子跟前,反而成了“救命诗”,神宗念其才,加速案件从轻了却。

元丰三年 (1080),苏轼责授黄州团练副使,苏迈依然陪往,父子俩以学问互换为日常情趣。
一天夜晚,苏轼起了雅兴,要和苏迈联句。
借着清风入户,明月当空,苏轼脱口吟道:“清风来无边,明月翳复吐。
”苏迈应:“松声满虚室,竹影侵半户。
”苏轼满意接上:“暗枝有惊鹊,坏壁鸣饥鼠。
”苏迈紧跟:“露叶耿高梧,风萤落空庑。
”苏轼一句:“微凉感团扇,古意歌白纻。
”表出些许落寞失落意的情愫,苏迈心领神会,以“乐哉今夕游,获此陪杖屦”的明日亲之乐宽慰父亲。
一唱一和,苏轼对儿子能有这样的临场发挥很是满意,作诗赞:“传家诗律细,已自过宗武。
短诗膝上成,聊以感怀祖。
”鼓励式教诲在苏家不是什么新鲜事,杜甫曾自满讲:“诗是吾家事”,苏轼当然也不甘示弱,便将这首父子互助完成的诗歌记录下来,题为 《夜坐与迈联句》,并将苏迈与杜甫之子宗武比较超越,惜子之情油然外露。

苏轼入狱儿子托人送饭加了条鱼他为何心态崩溃还写下绝命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