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他在这个文化当中浸润很深,又深深地爱上这种文化,于是爱之深,痛之切。
他诊断了这个文化根本的病症,却找不到得当的救治办法,不知道出路在哪里。

为什么这么说找不到出路,他通过几个主要人物形象的展开而为我们解释了。
儒家救不了中国文化生命的衰落,道家也救不了,法家也是一样。

三个人物代表三种不同的出路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悲剧的出发点,实在便是从“惑奸谗抄检大不雅观园”开始,是贾府的自尽自灭。
从抄检大不雅观园这回可以瞥见三个人物——迎春、探春、惜春不同的态度。

这个中,迎春代表了道家的态度:全身避害,隐世而不闻不问,分开这现实的人间。
但是迎春末了的结局表明,道家并非出路。
迎春末了以五千两的“价格”嫁给了孙绍祖,而孙绍祖之以是娶迎春也是为了巴结贾府。
以是等他看到贾府真正衰败之后,便对迎春百般蹂躏甚至迎春年纪轻轻就去世了。

解读红楼梦曹雪芹对中国化命运的反思找不到前程而痛哭

探春曾接替凤姐一段韶光掌管宁国府,克意改革。
第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只是奏效甚微。
以是等到抄检大不雅观园这等丑事发生之后,探春咬牙切齿,说:

像我们这样的大户人家,从表面杀进来一时是杀不去世的。
古人曾说,百足之虫去世而不僵,只有自尽自灭起来,才一败涂地。
说完之后流下泪来。

探春末了的结局是远嫁,离开家后嫁得非常远。
以是探春代表的法家,实在也并非出路。

惜春呢?她的贴身丫鬟入画被抄检出来,私藏了她哥哥得到的赏赐之物。
这时候惜春的态度便是让众人赶走入画,不愿再留入画在身边。
并且表明如何处置入画,她丝毫不管。
所谓“心冷,口冷”。
无论入画如何跪哭,求饶,惜春总无动于衷。
末了惜春讲出了自己的想法:

如果我不了悟,我也舍不得入画了。

了悟,是佛家的词汇。
这一句话,实在说出了惜春那佛家的态度。
一个人可能保全一时,但无法保全生平。
谁也都不可能包管另一个人终生的安全、幸福。
每个人都一样,以是,惜春自以为是了悟、识破了的。
以是,她也没有必要去帮助入画。

从惜春这个形象,我们也可以看到无出路的情面冷暖。
正如“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性命。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惜春不像宝玉一样,经历人间的各种。
她的描述是具有“慧根”,也不做诗词,从而不进入文学。
她的爱好便是跟妙玉一起参禅、下围棋。
才华的表现便是绘画,与图画为伴。
以是曹雪芹的思想,也在佛家的思想里。
但佛学,并不是为一个文明指出出路。

中华文明,实在是由儒释道三家构成主干,中国人也一贯以儒家文化为建立中国文明秩序和社会架构的根基,道家给中国人留了一条退路——隐世;而佛家是一味药,用来治病解脱。

如果用一个比喻,那么中国人便是把儒家算作粮食,儒家让中国人得以吃饱站立在大地之上。
而这“大地”便是亲情,以及亲情通报给我们的任务。
人吃五谷,哪有不生病的?生了病就得吃药,这味药便是佛学。
那么道家的定位是什么?艺术。
人吃五谷,还应该吃得津津有味,道家便是人们对天下的审美的态度。

或者说,儒家让我们拿得起,道家教我们放得下,佛家教让我们想得开。
以是中国人都有这三方面的态度,不能把儒家抛弃了,抛弃了儒家,中国人便没有了安身立命的根本,也就无法无法构建精神家园。
但根据曹雪芹的诊断,塑造了宝钗这么一个儒家的代表,宝钗末了的结局也表明儒家并非真正的出路。

无出路的虚无主义

没有任何出路,以是末了曹雪芹采纳的没有出路的虚无主义的态度。
而虚无主义的态度贯彻到底,终极还是佛学的思想,遁入空门。

以是,他开篇边说“满纸荒诞言,一把酸楚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个中味。

作者痴吗?作者固然痴,而痴的又何止曹雪芹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