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火了之后,大家才创造早在2013年,这位老教授在《百家讲坛》上,就把各种当时盛行的网络热词信手拈来,十分生动精妙的措辞,让本来晦涩难懂的《史记》,很随意马虎被大众理解和接管。
比如在讲解匈奴单于和吕后之间的政治往来信件时,匈奴单于的示好被他笑称是言辞粗鲁的“求爱信”,“剩男”“粉丝”“秒杀”“跳槽”“草根”等网络盛行语,王立群的讲堂上也常常涌现。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王立群惯用普通易懂的当代语来讲解历史文化,广受大众好评,人称最接地气的教授。
王立群,字鹤亭,他是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文化学者,也是著名的脱销书作家。曾经是百家讲坛最佳主讲人,还是中国诗词大会最受欢迎的高朋之一。他用自己特有的措辞风格给大众讲解了不一样的历史文化,让原来晦涩难懂的部分,生动形象起来,也让更多年轻人对古代文化,文学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少有的“网红教授”。
《王立群妙品古诗词》是王立群对中国古诗词的点评感悟的合集。中国古诗本就有点评的传统,这本书也可以说是一本王氏特色的“新诗话”,王立群教授本着“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原则选择100首古诗词,或探究诗歌背后的历史背景;或抒发对诗歌本身的欣赏感悟;或深入剖析诗歌深处的作者用意;将这些古诗词用一种全新的办法展现出来。
《王立群妙品古诗词》中王教授对诗歌的解读,不属于浅近的逐字翻译,而是从大局出发,对古诗词进行了全面鉴赏。“最美的诗献给最美的人”,“浪子的华美转身”,“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恨不相逢未嫁时”,“自傲满满花仙子”,“自作聪明的小把戏”等标题也是稳中带皮,温情中透着凉薄,欢快中带着愁苦让人有无限的遐想和想读的希望。100首古诗词,作者通过时尚普通的措辞,从诗词的意境,旁征博引,引经据典,犹如探案般从细节动手,抽丝剥笋,将我们代入那些古诗词里,让我们领略了古诗词的美好和深意。
01 古诗词的由来
中国最早的古诗可追溯到西严密春秋期间,流传至今的代表作品是《诗经》。《诗经》是我们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的存在形式一样平常因此民歌或者民谣的形式而存在记录,有着十分光鲜的时期感。
在《王立群妙品古诗词》中,第一首解读的便是《诗经•卫风•硕人》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幩镳镳,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这是一首赞颂卫庄公夫人庄姜的古诗,诗中全方位的诠释了庄姜的美,身材高大,皮肤白皙,牙齿又白又亮,眼睛又大又有神,而且她脾气也非常好。
庄姜是有史以来被记录的第一位美女。后人都对她多有研究和预测,如《毛诗序》说:“《硕人》,闵庄姜也。庄公惑于嬖妾,使骄上僭,庄姜贤而不答,终以无子,国人闵而忧之。”便是预测庄姜生活不太快意,由于无子嗣被夫君不喜,遭遇被大众同情。朱熹也曾认为《邶风》中开篇五首诗怨妇诗是庄姜所做。
《王立群妙品古诗词》中,王立群用“诗经时期的白富美”来定位庄姜,不得不感叹,这个称号和庄姜身份十分贴合,让人惊艳。古诗中的美人绝不是现在普通的“美女”一个词可以概括,而是美的形象,美的详细,从头美到脚,眉毛,眼睛,牙齿,手,颈等都有详细的描述,让这个美女美的灵动,美的惟妙惟肖。
中国古词是也是一种诗,但又不同于诗,它同样起源于民间。有学者认为词的起源可追溯到《楚辞》,要比古诗晚,但中唐后期才开始盛行开来。晚唐时期温庭筠,是一个非常高产的词人。由于写的多,温庭筠在写词的过程中,逐渐为词规范了词体,当时很多文人受温庭筠花间词风的影响,当《花间集》作为第一部词集涌现的时候,温庭筠也被尊称被称为“花间鼻祖”。
《王立群妙品古诗词》中, 王立群解析了屈原的《离骚》,用的标题是“男子扮装亦猖獗”这个标题十分吸睛,当代男子扮装不盛行,那么古代男子扮装会是什么样子呢?别急,听王教授娓娓道来。
很多人对颜值有误解,以为天生丽质难自弃已是最好,可倘若能通过技能手段来实现颜值逆袭岂不更好?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女子扮装古来有之,男子扮装古来亦有之。在《离骚》中,“我”便是那个十分看重自己形象的“爱美之心”,在屈原之后男子扮装开始盛行,到宋代才逐渐没落。男子扮装在大唐最盛,国家会给官员发放扮装品,扮装步骤也一点不比当代人少,熏喷鼻香,刮面,上妆,不仅要美,还要喷鼻香。
古来有之的诗词,用它特有的文学形式,将人们的生活状态,精神面貌,感情经历,思想状况有了系统的记录和表达。诗词的产生不是有时,而是人们精神需求发展之后的一定。
02 古诗词的浸染
古诗词一贯是我国特有的文化载体,它以简洁凝练的措辞,丰富的想象,强烈的节奏感、韵律美等被后世广为流传,也是天下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古诗词的耐久不衰,除了它朗朗上口和韵律之美,更由于它深刻的思想内涵。古诗词的分类从内容上分有写景、叙事、抒怀、明志等,从技巧上分有借景抒怀、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等,从形式上分,有古体诗、乐府、律诗、绝句等。
李白的《月下独酌》是一首范例的借景抒怀诗,诗中“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最为出名,也是很多人自嘲孤独时的口头语,认为李白是没有人可以共饮,只有孤零零的影子和自己为伴,突出的是李白的孤独。
在《王立群妙品古诗词》中,王教授有了不一样的理解,他以为李白这里并非是被动孤独,李白不仅约请了明月,也约请了自己的影子,主动和它们一起组成了自己的“铿锵三人行”,看似没有落寞孤独,而是把酒言欢,载歌载舞,欢快无比。但,在热闹,鼓噪之后,李白更为落寞。
李白一贯是豪放派墨客的代表,也有诗仙的隽誉,他的诗句多为洒脱,狂放。王立群结合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为表面放浪的李白做了更深刻的解读,也剖析了李白看似爱酒背后是不得不喝的无奈和忧郁,一句“古来贤者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何其讽刺。
中国的古诗词,有3种表达意境。一是作者自己的意境,二是作品表现的意境,三是读者理解的意境。这3种表达意境是层层递进的关系,读者的理解程度不同,对作品的欣赏程度也自然不同。王立群在这本《王立群妙品古诗词》中,通过解读作者,解读作品,勾引读者这一顺序将100首古诗词层层剥离开来,让读者通过他的品读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也让旧诗词,抖擞出了新的生命力。
古诗词的浸染不再只是表达,更主要的被理解和被传播。
03 古诗词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在我国文学史上,古诗词一贯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古代,古诗词乃至作为科举考试的必修课目,是官方学术的代名词。当然,时至今日,古诗词也以它特有的文学魅力广为流传,从牙牙学语,到耄耋老人,都会吟诵几首古诗。
同时,中国的古诗词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缩影,在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等方面也有最生动,最全面的表示。可以说,中国诗词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中国文化的发展史,还是一部中国文明的进步史,它的艺术地位无可替代,是我们中华名族文化的精华。
孔子有云:“不学诗,无以言”,古诗词的发展,影响了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最主要路子,这种传承造就了中国的文化和思想体系。
生活不但是面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远方不能常常到达,但诗词却能时时诵读,和我们的心灵互换对答。读诗词,读古诗词,多读古诗词,让文化传承不但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