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福、捐款、献血、对口帮扶……多年来,每当灾害发生、同胞遇险的危急时候,灵隐寺总会秉承佛教的慈悲精神,挺身而出,扶危济困。作为有名国内外的国家重点寺庙,灵隐寺不仅看重弘扬佛法、造就僧才,也在慈善公益奇迹方面享有盛誉。这是对佛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精神的弘扬,是佛教勇于担当社会任务的主要表示。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是佛教伦理的核心理念,是每个佛教徒学习诸佛菩萨的目标和至高境界。无缘即无条件、无分别,即人与人之间,万物之间,人与万物之间都不存在亲疏之分、高低利害之分;同体即人我一体、平等无碍;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便是以一颗平等的心对待身边的任何人和事物,无情由、无条件、无差别地帮助统统众生排忧解难,不求回报地施与他人以幸福快乐。
这种理念的缘由紧张在于佛教的“缘起性空”理论。佛教认为,世间万物都是无常的,并没有一个可以称之为“自性”的东西,统统都是分缘和合而生,分缘散尽而灭,且万事万物都处在不休不止的永恒循环中,此可能成为彼,彼也可能再成为此。因此,世间万物都是平等的,天地万物共一体,四海之内皆兄弟。人应该怀有一颗同情心、悲悯心,并将之扩展至世间万事万物。人与人之间该当同心同感,同甘苦,共患难。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讲究的是至高无上的慈悲,是推己及人的慈悲,是超过民族、国界的慈悲,这既表示了佛教独特的慈悲文化,也与中华民族联络统一的精神和助人为乐的优秀传统相呼应。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思想之一,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其思想的核心即“仁者爱人”,哀求统统人都要用仁爱之心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快乐、成功、方便推己及人,实在讲究的便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慈善理念。中国人还常说:“一方有难,八方增援”,“一家有难大家帮,一方有难大家援”,几千年来,正是这种互帮互助、联络同等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巍然耸立、耐久不衰,不断走向新的发展。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佛教要发展、佛教徒要修行,都离不开现实生活,离不开真实的社会民情。正是在现实生活的一点一滴、一举一动中,佛教才得以弘扬真实的佛法,彰显其存在的代价和意义,促进自身的发展和发展。灵隐寺的善举和慈善奇迹是佛教界主动融入当代社会、践行人间佛教精神的主要表示,这对新期间灵隐寺和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相适应意义重大。
刚刚结束不久的中国佛教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会议表明了“人间佛教”奇迹的发展是大势所趋,佛教的社会担当对实现中国梦乃至办理天下性危急都十分有益。会上,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王作安提出佛教要积极开展公益慈善活动,这既是我国佛教的优秀传统,也是我国佛教履行社会任务的主要表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也作了题为“新期间、新义务、新担当”的演讲,他指出,“人间佛教”已经逐渐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旋律。“人间佛教”是佛教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也是佛教“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精神最生动的表示。秉承着中国佛教慈悲、圆融、宏博的精神主旨,我们应该连续推进“人间佛教”的实践,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实现中国梦贡献思想聪慧。
中国佛教所特殊提倡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大乘精神不仅仅是追求个体的幸福与自由,更是把实现全人类的幸福与自由视为实现个体幸福与自由的条件条件,这也正是中国佛教近两千年积淀的最深厚的精神财富。我们坚信,中国佛教这一精神的传播,必将泽被天下、福济有情,为天下性危急的化解和环球性问题的办理贡献自身独特的思想聪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