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隔春节只有7天了。
还在外奔波劳碌的你,赶紧整顿行装,准备回家过年吧!

小年到底是哪天?

各地有不同的观点和日期,北方地区是尾月二十三,部分南方地区是尾月二十四,江浙沪地区把“尾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称为小年。

俗话说,“小年”不小。
这天往后,人们开始进入准备过年的阶段: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屋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今日小年丨春节的彩排你该这样过

古诗里的小年

纵笔三首

苏轼

北船不到米如珠,

醉饱冷落半月无。

嫡雇主当祭灶,

只鸡斗酒定膰吾。

献寿

孙纬

面脸丹如朱顶鹤,

髭髯长似绿毛龟。

欲知相府生辰日,

此是人间祭灶时。

关于小年的传说

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沉沦腐化到街上行乞。
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喷鼻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去世了。

玉帝认为,张生能转变主张,还没坏到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尾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申报请示,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
人们为了祈福求顺,常常在灶王像两边贴“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安然”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之类的对联。

小年习俗

吃饺子

北方小年晚上习气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
想想看,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着热乎乎的饺子,其乐融融的样子才是熟年味儿啊!

祭灶

这算是一个民间传说了,每年尾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于是小年这天,人们会摆一些甜瓜啦,灶糖啦什么的在灶王像前,以表自己诚挚祭拜灶王爷,为的便是让灶王爷在玉帝面前多说好话。
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贴窗花

过了尾月二十三,挨家挨户就开始装饰自己的家里了。
窗花一样平常都是自己剪,手巧的老年人带着孙子孙女一起剪俊秀的窗花贴上。
如今在城市,多数人都是去买窗花了,少了一丝喜悦也少了一种剪窗花的那种年味。

扫尘土

北方人称“扫房”;南方人称“掸尘”。
要过年了,自然要把家里大肃清一下下喽!据《拾遗记》记载,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当时为驱疫鬼,祈安康的宗教仪式。
后“尘”与“陈”谐音,故扫尘也便是把迂腐的东西一扫而光,这既指庭院内的陈年积垢,也指旧岁中碰着的烦懑。

吃灶糖

灶糖,表面有一层芝麻,里边是用麦芽糖凝固而成的。
一个传说是,“小年”是上古神兽“年”的伙伴,喜吃灶糖,于是人们为了“小年”和灶王爷能“上天言好事”,就形成了中国人过小年吃灶糖的民俗。

贴春联

很多地方小年就开始了,算是比较早进入春节了。
屯子一样平常都会请村落里写字比较好的来书写春联,也有自己家写春联的,用最普通的红纸黑羊毫,简朴但却并不短缺年味,尤其是一大家子在一起出谋划策写什么的时候最温馨了。

婚嫁

过了二十三,汉族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童言无忌。
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
直至年底,举行结婚仪式的特殊多。
民谣有“岁晏村落庄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
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备年货

这小年离大年不过便是剩个不到十天,人们开始提前买好年货。
很多东西比如菜、饮料什么的都是要小年开始备货的。
屯子的年货相对大略,杀猪灌肠就可以搞定,当然这些活也不是说一天就能干完,以是从小年开始就得准备。

小年,是春节的彩排

《北京的春节》

老舍(节选)

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便是过新年的“彩排”。
在旧社会里,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

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多多少少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
按旧日的说法:有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皇报告家庭中的坏事了。
现在,还有卖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眨眼就到了啊。
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肃清一次,名曰扫房。
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气,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假若禁绝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随意马虎补充。

《北平年景》

梁实秋(节选)

祭灶过后,年终在迩。
家家忙着把锡喷鼻香炉,锡蜡签,锡果盘,锡茶托,从蛛网尘封的箱子里取出来,作一年一度的大擦洗。
宫灯,纱灯,牛角灯,一齐出笼。
年货也是要及早备办的,这包括厨房里用的干货,拜神祭祖用的苹果干果等等,屋里养活的牡丹水仙,孩子们吃的粗细杂拌儿。
蜜供是早就在白云不雅观订制好了的,到时候用纸糊的大筐篓一碗一碗的装着送上门来。
家中大小,出出进进,如中风魔。
主妇当然更有额外包袱,要给大家制备新衣新鞋新袜,只管是布鞋布袜布大衫,总要高下一新。

《过去的年》

莫言(节选)

过了腊八再熬半月,就到了辞灶日。
我们那里也把辞灶日叫做小年,过得比较负责。
早饭和午饭还是平日里的糙食,晚饭便是一顿饺子。
为了等待这顿饺子,我早饭和午饭吃得很少。
那时候我的饭量大得实在是惊人,能吃多少个饺子就不说出来吓人了。
辞灶是有仪式的,那便是在饺子出锅时,先盛出两碗供在灶台上,然后烧半刀黄表纸,把那张灶马也一起点火。
点火完毕,将饺子汤淋一点在纸灰上,然后磕一个头,就算祭灶完毕。
这是最大略的。
比较富庶的人家,则要买来些关东糖供在灶前,其意大概是让即将上天申报请示事情的灶王爷尝点甜头,在上帝面前多说好话。
也有人说是用关东糖粘住灶王爷的嘴。
这种说法不近情理,你粘住了他的嘴,坏话固然是不能说了,但好话不也说不明晰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