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几天上海中小学就将迎来开学,一些提前拿到一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材的家长和老师惊喜地创造,语文教材比原来轻薄了很多,不仅删掉了旧版本中全部8首古诗,7个单元45篇课文也缩减为了6个单元40篇课文,篇幅总量减少了30%,识字量和写字量分别比原来减少了16%和45%。不过,也有部分家长对此表示了疑虑。(8月26日《东方早报》)
今年上海一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材的修正,可谓有点儿“伤筋动骨”。除了旧版的8首古诗被删得一首不剩,还包括删去了原来5篇篇幅较长、内容较深的课文。而这当中,只管外界对5篇课文的被删异议不多,但对古诗内容的“全军覆没”,则显得争议颇大。一项最新的网络调查也表明,持正反见地的险些不相上下。而我还是认为,“删除古诗”不必惊言“删除文化”。
按着现实中存在已久的“赢在起跑线”思维,如今的许多小孩,即便尚未踏入小学门槛,也已通过早教早学,能够摇头晃脑地背出好几首的古诗来了。在此语境下,翻开小学语文教材,反而见不到一首古诗,岂不白白摧残浪费蹂躏了“起跑”准备,也白搭了家长们的一片“苦心”?我想,这实在是用成人的眼力来看待“删除古诗”,乃至把会背诗当作了“有文化”,不过是为了知足某些家长的一种虚荣心。
有识之士早就指出,小学一年级确实没有必要急着学古诗、背古诗。源远流长的经典古诗,自然代表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湛;但也不应忽略一点,这些文化的精粹和精华,该当在有一定词汇量时再去学习。否则就似拔苗助长,只会让小孩子们普遍产生“消化不良”。而更主要的考虑还在于,让那些启蒙初始的低年级孩子,一进校园就面对艰涩难懂的古诗去去世记硬背,恐怕只会催生其厌学感情,反而得不偿失落。
“删除古诗”不必惊言“删除文化”。要知道,上海之以是对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作出“瘦身”考试测验,是由于今年上海两会期间,以市政协委员、普陀区洵阳路小学校长朱乃楣等为代表的一批一线西席,通过实践和剖析,才向市政协提交了《关于“切实减轻小学生学业包袱”的建议》。而现在《语文》教材涌现的这些改变,则正是教材设计要把握学生年事特点与学习规律的积极表示。而且,比拟来看,人教版和苏教版的课文数均明显少于沪教版,上海教材的“瘦身”之举,并不显得有多突兀。
“消化不良”的古诗何妨慢些再学。一些家长对付“删除古诗”表示遗憾情有可原,但却最好不要将此称作“矫枉过正”。事实上,依着目前许多地方低年级《语文》教材的设计模式,咱们只求“填鸭教诲”、不善“循规蹈矩”的征象,仍旧颇为突出。譬如,《收成》杂志副编审、作家叶开就曾表示,“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是有不少无趣的内容,这个年事段的孩子最须要阅读的动物题材小说却一篇都没有”。同样,最近在微信上大热的“美国加州小学语文教材”,体量虽大,却都以精美的绘本形式为主,由浅入深,有趣幽美,自然能引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如此说来,暂搁一边的古诗,等孩子们学习兴趣越来越浓时再去负责捧读,有啥不好的呢?(司马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