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
(北宋)王安石
炮竹声中一岁除,
东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解读】:此诗描写了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一片炮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想熏染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这是一首写古代欢迎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范例素材,捉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炮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快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2.大年夜作
(唐)高适
旅社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
霜鬓明朝又一年。
【解读】:此诗写除夕之夜,游子家人两地相思之情,寻思苦调,委曲婉转,动听肺腑。诗精练蕴藉,故古人谓此诗:“添著一语不得。”用语朴实浅近而寓情深微悠远。
3.拜年
(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解读】
墨客表达了过年时不哀求见面只是希望通过拜贴来问候,因此我的屋中早上堆满了各种名贵的拜贴。我也随潮流向他人投送拜贴,众人们只会认为这样更大略单纯,但不会认为这是空虚的礼节。“拜年”,是过年时最隆重、最热烈的一项礼仪活动。投送拜贴这一风尚始于宋代,到了明清越演越烈,交流个“名片”,表示礼数到了。表个心意,既礼貌,又文雅。
4.玉楼春·己卯岁元日
(北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酴酥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龟龄。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解读】
莲花滴水送走了旧的一年。在井悬冻酒,晓寒侵人之时,柳枝的苗条身姿,已透露出了新春气息。虽有佳人歌女劝酒佐兴,可词人却为早春的物候所惊,犹如见到了久别相逢的故旧。构思新颖,饶有情致。
5.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目前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景象,共说此年丰。
【解读】
这首诗叙写了墨客新年伊始的心绪:昨天夜里北斗星的斗柄转向东方,本日清晨一年又开始了。我已经四十岁了,虽然没有官职但仍担心农事。靠近在种满桑树的野外里垦植的农夫,扛着锄头和牧童一起劳作。田舍人推测今年的收成,都说这一年是丰收年。
6.甲午元旦
(清)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炮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解读】
孔尚任写这首《甲午元旦》时已六十六岁,在家乡曲阜简居。《甲午元旦》诗分两大段,前四句写除夕,围炉守岁,饮酒消夜。第三句过渡,借分赠。买春钱”暗示旧年已去,新岁已来。后四句转入写元旦。点炮竹,换桃符,听乐曲.拜新年。字里行间,跃动着孔尚任一颗羞辱的童心。《甲午元旦》全诗反响出他分开官场后心情的宁静和愉悦。
7.大年夜雪
(南宋)陆游
北风吹雪四更初,
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屠苏犹未举,
灯前小草写桃符。
【解读】
四更天初至时,北风带来一场大雪;这上天赏给我们的瑞雪恰好在除夕之夜到来,兆示着来年的丰收。盛了半盏屠苏酒的杯子还没有来得及举起庆贺,我依旧在灯下用草字体赶写着迎春的桃符。
8.春节看花市
林伯渠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
束立盆栽成列队,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
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解读】
新年佳节大家约好了一起去看花,表面十分热闹好看就彷佛走在画中。盆栽的植物整洁划一地摆放着,鲜花绿草争鲜逗艳。晚上时候灯火通明人们相互穿梭着,唱歌舞蹈热闹非常。正是由于今年俏丽的风景,就连花草树木也争抢着向大祖传递着春天的俏丽。
9.元旦试笔(选一)
(明)陈献章
天上风云庆会时,庙谟争遗草茅知。
邻墙旋打娱宾酒,稚子齐笙歌岁诗。
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
晚风何处江楼笛,吹到东溟月上时。
【解读】
《元旦试笔》有如一幅“乐岁图”。墨客在诗中写道:“邻墙旋打娱宾酒,稚子齐笙歌岁诗。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晚风何处江楼笛,吹到东溟月上时。”清新浓郁的生活气息油然而生。
10.共内人夜坐守岁
(梁)徐君倩
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
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
帘风开入帐,烛尽炭成灰。
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
【解读】
此诗描写除夕之夜,家人团圆,美酒细斟,春风得意,绵绵夜话到天明的情景。
相传“元旦”一词来自我国最早的天子之一——颛顼,他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元”,月朔为“旦”。后来有的朝代对元旦的日期有所变更,但原则上还是以每年的第一天为元旦。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决定采取国际通畅的公历,于是将农历元旦改为“春节”,而把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新中国成立之时,开始正式利用“公元纪年法”,把每年公历的1月1日定为元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