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沙

【导读:一千多年过去了,再来读这两首唐诗,虞世南的得意和怡然,骆宾王的悲惨和孤寂,两个人的脸庞仿佛就在面前。
悲喜两极,身姿迥异……】

唐诗中有两首“咏蝉诗”特殊故意思,分别描写了两只蝉,但从诗的意境来看,倒彷佛在相互掐架。

这两首诗是两个浙江人写的,一个家乡在有河姆渡遗址的余姚,一个家乡在有“小商品之都”称号的义乌,一个叫虞世南,一个叫骆宾王。

每日悦读唐诗中的两只蝉

骆宾王成名早,七岁那年就咏出了“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这如今“网红”级别的名诗。
后来他还写了一篇帮助徐敬业讨伐武则天的檄文,更是名满天下,个中那句“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武则天看了,拍桌赞叹,她质问当朝宰相,这样的文章高手当年你不用,那便是你的差错了。

骆宾王这两句话高明在哪里呢?先帝才去世不久(一抔之土指天子的坟),年幼的皇子(六尺之孤)又有谁来赞助?檄文本来都是大略粗暴的,但骆宾王却写得这么动情,真的是一篇有情怀的好文案。

先来说说骆宾王这位义乌人的咏蝉诗:“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这诗写在徐敬业起兵前,他由于直言得罪了皇权,有人诬陷他犯了贪污罪,他被关进了牢房。
诗便是在牢房里写的。
这首诗的大存问思是,秋风中,自己就像那只秋日中的蝉,奋力翱翔,却难以提高,由于露水打湿了蝉翼;蝉鸣声声,由于秋风瑟瑟,也没有多少人听到。
纵然无人“表”,墨客内心的“高洁”依然自知清闲,只是当世的民气浇漓罢了!

这真是一只悲催、无奈,却依然有着风骨与孤傲的蝉。

而另一位写的蝉诗就全然不同了。
诗云:“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年夜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作者虞世南生性沉静寡欲,和骆宾王一样是一个精良好青年。
但从两人资质来看,骆宾王要赛过虞世南。
骆宾王七岁能作诗,而虞世南更多靠的是苦学,曾有记载,虞世南博闻强记,非常努力,常常十几天沉埋苦读不洗脸不梳头。
后来做了大官,也深得太宗李世民的信赖。
虞世南去世时,太宗闻讯后为他在别第举哀,痛哭悲哀,下手诏给魏王李泰说:“虞世南对朕忠心一体,拾遗补阙,无日暂忘,实为当代名臣。
”这个评价是相称高的。

再来看虞世南这首咏蝉诗,同样在秋日,同样有雨露,也都写到了秋风,却是“居年夜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显然,这只蝉栖居在梧桐樹上,饮的是清露,露水也没有打湿它的羽翼,鸣叫声传得很远很远,并不是借了秋风。
这不便是虞世南当时的境遇嘛!
深受天子宠信,学识也得到赏识。
他便是那只蝉,声音传得很远,不是由于秋风,而是由于站在高处啊!

这与骆宾王眼中的蝉,就像一场辩论赛中的正方和反方,或者一个文民气中的两种声音。

一千多年过去了,再来读这两首唐诗,虞世南的得意和怡然,骆宾王的悲惨和孤寂,两个人的脸庞仿佛就在面前。
悲喜两极,身姿迥异,但面前的两种命运与精神姿态,谁能说又完备不能重合于一人身上?读之,不免让人千年一叹。

帮助徐敬业讨武的骆宾王,后来兵败着落不明,有人说他和徐敬业一起被杀,也有人说他到杭州遁入空门。
十几年后,墨客宋之问游杭州灵隐寺时,碰到一个老衲人,与他续了两联妙句“楼不雅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听说这老僧便是骆宾王。

杭州确有这个说法,但这更多的是对骆宾王这位墨客悲剧人生末了归宿的一种善意的假设。

要说诗意,骆宾王这首蝉诗已然超过了虞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