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我看到一个网友的回答:
大概是由于杜甫从未年轻,而李白从未老去。
李白生平浪漫洒脱,仗剑天涯,诗酒人生,而杜甫彷佛一贯便是个忧郁的老头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悲惨”、
“强将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忧集”……
他的诗读来总是令人伤感不已。
杜甫24岁应试落选后,就一贯处处碰钉子,壮志难酬。
公元748年,他写下了第一首自述平生的诗《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个中的“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道尽了生活困顿、受人白眼的失落意愤懑。
这首是他写给尚书左丞韦济的,希望得到他的帮助,可惜却一贯未能如愿。
公元752年,尝尽情面冷暖,深动听情反复的杜甫,又写下一首诗,短短29字,却戳穿了人性最真实的一壁。
全诗如下:
《贫交行》
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纭轻薄何须数。
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诗题“贫交行”,很好理解,便是贫贱之交的诗歌。
古诗有云:
“采葵莫伤根,伤根葵不生。结交莫羞贫,羞贫友不成”。
患难见真情,交友也是如此。
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纭轻薄何须数。
现在有些人交朋友,翻手一个样,覆手又是另一番样子容貌,就像云卷云舒,雨落雨停,变革多端。
这样的势利之交,是多么地令人愤慨、不屑一顾。
杜甫自落榜之后,一贯受人白眼,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令他十分烦闷。
自古以来一贯是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就像《范进中举》的主人公。
范进在中举之前他的老丈人一贯瞧不起他,见他要借钱还想往上考,就说他“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可是当他中举后,又是送钱又是鞍前马后地奉养着,前倨后恭的小人行为让人看了哭笑不得。
此时的杜甫就像中举前的范进,虽然颇有诗名,但是毕竟没有功名在身。
说白了便是个穷酸诗人,在达官富人各处的长安,自是过得困难。
以是他才会感慨“纨绔不饿去世,儒冠多误身”。
世风凉薄至此,现实如此阴郁冷漠,众人崇尚的交友之道让他歧视至极,他在愤慨的同时,溘然想起了古代的“管鲍之交”。
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可是你看古代管仲和鲍叔牙贫贱不移的君子之交,这样的交友之道,却被人弃之如粪土。
管仲是春秋时齐国的宰相,曾辅佐齐桓公成为一代霸主。
鲍叔牙是管仲的好友,也是齐国的大夫,以知人善用有名于世。
管仲曾经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两人分钱的时候,管仲总是多分,旁人都说他贪钱爱占便宜,鲍叔牙却以为他家庭穷苦,理应如此。
管仲曾经多次被天子罢官,大家都说他无能,鲍叔牙却认为他是没有遇上好机遇。
管仲曾多次参军却临阵脱逃,众人都道他贪恐怕去世,鲍叔牙却认为他是为了家中的老母亲不至于白发人送黑发人。
后来管仲投靠了公子纠,而鲍叔牙则选择辅佐公子小白,两人各为其主。
管仲为了公子纠,曾射了公子小白一箭。
末了公子小白继位成为齐桓公。
鲍叔牙向齐桓公举荐了管仲,而齐桓公也是个心胸开阔之人,于是管仲便有了可以真正施展才干的机会。
可以说没有鲍叔牙,就没有后来的管仲,以是他才会感慨: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
这里作者用“管鲍之交”,以鲍叔牙对管仲贫富不移、不离不弃的例子反衬今人嫌贫爱富、交情淡薄。
他对付“管鲍之交”是倾慕而且讴歌的,可是这样的君子之交却被人弃如敝屣,怎能不令人感伤呢?
这首诗只有短短四句,却将情面冷暖、人情淡薄、人性丑恶,描写得淋漓尽致,正如王嗣奭《杜臆》所言:
作行止此四句,语短而恨长,亦唐人所绝少者。
很多时候,我们喜好李白,是由于他的浪漫洒脱是我们生平所求却无法企及的,与其说我们喜好他,倒不如说是喜好我们的梦想。
而沧桑的杜甫每每便是生活最真实的样子,他的诗总能引起千古共鸣。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由于一个“利”字,别说朋友,就连亲人都能翻脸无情。
人总是长于趋利避害,人性善变,今日亲密无间,嫡相见陌路乃至反目成仇都是常有的事儿。
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
生活中的风雨和磨难,才是考验感情最好的标尺;岁月里的沉浮和变迁,才是磨练民气最好的准绳。
那些历经了风雨的冲刷和磨难的煎熬,依然还能不离不弃地陪伴在你身边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
在你危难之时,乐意伸手扶你一把的朋友,一定要好好珍惜,所谓患难见真情大抵便是如此。
来源:微信"大众号“凯紫的诗词之美”
作者:凯紫
编辑:邓汝濛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通报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缺点或涉嫌陵犯您的合法权柄,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