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在新中国建立后的长达半个世纪的韶光里,旧体诗坛险些完备被毛主席诗词占去了半壁江山。
对付这种说法,老覃完备认同。
要知道,“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文言文已经被口语文取代了,同样,旧体诗也随之被新体诗所取代。
现在,大家提笔作文,写的都是当代文。
偶有诗歌爱好者舞文弄墨,以五字一句,或七字一句作出的诗歌,虽然形式上有点像旧体诗的五言或七律,可能作者自己也以为这是真的五言或七律,但并不符合格律诗诸如声律、对仗、押韵、定句、定言、节奏、章法等诸种哀求,可能连“打油诗”的水平都算不上,顶多也便是《红楼梦》里薛蟠写的“薛蟠体”。
但话又说回来,但凡接管过旧时期学堂教诲的人,多多少少还是对格律诗的写作哀求有一些理解的,即与毛主席同时期的很多绅士、学者,也都是能写旧体诗的。
但他们的诗作,都无法与毛主席诗词相提并论。
以是说,毛主席诗词是传统诗词末了的辉煌。
毛主席诗词的高明之处在哪儿呢?
最明显的特点便是气势恢宏,无人能出其右。
郭沫若就曾夸奖说:“充足光辉,大而化,史无前例。”
但老覃以为,除了气势之外,紧张还是真情实感。
所谓情之所至,金石可开。
作品只有饱含了真情实感,才有可能打动读者。
而一旦这种真情实感是悲天悯人式的博爱情怀,就更能动人心魄,从而成为传世经典之作了。
毛主席赋诗填词,全然为以兴会为宗,从不作无病呻吟之语。
又由于其本人的人生轨迹总是与中国近代历史重大事宜相连,以是,他的诗作堪称“诗史”。
我们来看毛主席诗词中的《沁园春·长沙》《菩萨蛮·黄鹤楼》《西江月·井冈山》《清平乐·会昌》《忆秦娥·娄山关》《清平乐·六盘山》《沁园春·雪》等等作品,基本就可以串连起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革命的历史过程。
唐朝杜甫的诗作也有“诗史”之称,但和毛主席诗词比较起来,不过是小巫见大巫。
本日老覃来讲一讲毛主席写于1958年7月1日的两首诗作。
这两首诗最早揭橥于《诗刊》1958年10月号和1958年10月3日《公民日报》初版,题为《送瘟神二首》。
公民出版社在1963年结集出版《毛主席诗词》时,将之录入,改题为《七律二首·送瘟神》。
这两首诗记录了一个伟大的历史过程——新中国公民消灭血吸虫病的经由。
这两首诗出身的起因,毛主席在诗题下写有一段引言,注明是在1958年6月30日读了《公民日报》刊载的通讯《第一壁红旗——记江西余江县根本消灭血吸虫病的经由》,夜不能寐,在“微风拂煦,朝阳临窗”之际,“遥望南天,欣然命笔”。
看,这是何等的兴会!
毛主席一气呵成了两首诗,但第一首和第二首的色调反差巨大。
第一首写的是“千村落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人间惨象,让人触目惊心。
第二首开头的“东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让人精神陡然一振,心情豁然开朗。
两相比拟,真是前者阴森沉郁,后者欢悦明快。
两首诗中,老覃最为激赏的是“六亿神州尽舜尧”这一句。
舜和尧都是古代神话故事里面的明君圣主。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提出过“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开明不雅观点。但是,在封建社会,广大民众位于社会最底层,受尽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
毛主席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上,认识到了公民创造历史的浸染,指出公民才是真正的舜尧,因此才会心情讴歌“六亿神州尽舜尧”。
关于血吸虫病,在中国至少可以追溯到三国期间。
《三国志·华佗传》里面记载:广陵太守陈登腹痛,请华佗诊治,服药,“吐出三升许虫”,但华佗医术有限,究竟不能救,三年之后,腹胀而去世。
根据记载中的描述,可以判断陈登便是去世于血吸虫病。
实际上,上世纪七十年代,考古事情者和医学人士先后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和湖北江陵凤凰山出土的古尸中查出有血吸虫卵。
古代医术掉队,这血吸虫病一贯危害着中国长江中下贱的广大劳动人民。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格外重视血吸虫病的防治事情。
在1950年,他听说上海市郊任屯村落血吸虫病灾情严重,立时派医疗队进驻任屯村落,随后成立了新中国第一个血吸虫病防治专业机构——苏南血吸虫病防治总所。
1953年,又派出100多名医务职员进驻重疫区余江除灭血吸虫病。
1955年仲夏,毛主席亲自到杭州郊区的余杭地区去调查疫情。
他看到病人们眼睛里充满着哀哀求救的神采,不由得黯然神伤,心伤落泪,吃吃不好,睡睡不着。
卫士李家骥回顾那天夜里他值班时的情形:毛主席心坎不安,睡不着,一个劲地嗟叹:“这么多人得了血吸虫病,是我们事情没有做好啊。”
毛主席此后连接和上海市委和华东地区几个省的省委布告漫谈,共同商榷对策。
毛主席还客气向北京卫生部副部长徐运北、中国科学院水生动物专家秉志、上海第一医学院教授苏德隆等医学威信人士请教消灭血吸虫病的良方。
面对疫情,毛主席觉得韶光紧迫想和医学专家们订一个“七年之内消灭血吸虫病的操持”。
医学专家们却认为,最乐不雅观也要十二年韶光才能掌握疫情。
毛主席只好接管,说:“那农业发展纲要上就改为十二年吧!
”
1955年11月在杭州召开的中心事情会议上,毛主席几次再三强调:“要发动群众,不依赖群众是弗成的。”
在1956年2月17日召开的最高国务会议上,毛主席郑重地发出了“全党动员,全民动员,消灭血吸虫病”的战斗号召。
是的,发动群众,依赖群众,向来便是共产党人取得胜利的法宝。
由于群策群力,高下同心,1958年6月30日,《公民日报》宣布了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病的胜利。
毛主席看到这则宣布,自然是激动万分,情难自控,挥笔写下了《送瘟神》的光辉诗篇。
在全诗结尾,毛主席用讽刺戏谑的口吻,调皮称瘟神为“瘟君”,轻松辛辣地嘲笑了“统统反动派”和“害人虫”的无能和无奈。
不用说,这两首诗的确让人扬眉吐气,大快民气。
但是,诗背后的故事更加让人冲动——毛主席关注民间疾苦,时候把公民放在心上,和公民共历悲欢,真正做到了“一枝一叶总关情”。
很多人读了毛主席的这两首诗,都被毛主席爱民如子的博大情怀冲动得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