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C叔
这是公元764年的冬天,北风呼啸,夹杂着周详的雪花。
酒店里的人不多,本日的买卖看来是弗成了,老板这样想的时候,表面来了一位客人。
当老板看清那人往后,急忙迎了上去,说到,郎君,请上楼。
正当这人要上楼的时候,溘然愣住了脚步,然后走向了一位老者。
可是董大?那人试探性地问道。
老者转过分来,露出一段繁芜的表情,仲武?你是高仲武?
一、董大是谁?
这位老者名叫董庭兰,家里排行老大,以是朋友们称他为董大。
高适不喜好用行次做称呼,毕竟“高三十五”,叫起来有些别扭。
见到董大的那一刻,高适想起了17年前的宋城。
当时的情形不管对高适,还是对董大,都很难忘却。
落魄每每比欢愉更令人印象深刻。
高适认识董大的时候,董大已经是小有名气的“音乐人”了。
董大的成名曲是《胡笳十八拍》。
《胡笳十八拍》是古琴曲,据传是根据东汉蔡文姬的长诗谱写而成。
《胡笳十八拍》第二拍(现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讲的是蔡文姬因父亲开罪流落匈奴,后与匈奴左贤王结为夫妻,生有两个儿女。
后来曹操平定中原,和匈奴修睦,得知好友蔡邕的女儿如今却在匈奴,于是花重金赎回。
此时蔡文姬已经在塞外12年,虽思念故土,可匈奴不准她的子女归汉,从此母子天各一方,经历过2次生离去世别后,蔡文姬写下了这首《胡笳十八拍》。
这不仅是蔡文姬一个人的悲剧,也是那段东汉末年的时期往事。
《胡笳十八拍》第十八拍(现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只有听董庭兰弹奏《胡笳十八拍》的时候,人们才能感想熏染到蔡文姬当年的那种经历,闻者动容,听者落泪,而董庭兰也凭借《胡笳十八拍》一曲成名。
不过此时的董大并不快意,虽然有些名气,可也没有得到什么朱紫的赏识。
他以为自己并不比李龟年差,可人家却有个头号粉丝,唐玄宗。
人和人不能比啊。
二、和董大的第一次告别
公元747年,两个失落意人相聚在了一起。
这与其说相聚,不如说是一次别离。
高适和董大是在房琯的宴会上认识的,彼时董大是房琯的门客,而高适则是一个上门干谒的考生。
如果说董大曾经是失落落,那高适切实其实便是落魄。
高适20岁来长安的时候,才华横溢,斗志昂扬,他以为考进士犹如探囊取物,以是从不去干谒,不去巴结权贵,更不屑于考个明经什么的。
可长安城总会用最残酷的毒打,来见告那些看不清现实的学子,欢迎来长安。
经由2次科举失落败,高适终于认清了现实,他后来参过军,种过地,乃至还讨过饭。
从不屑于应酬,到四处交朋友,从不去巴结权贵,到四处干谒。
他和王昌龄、王之涣旗亭画壁,又和李白、杜甫伴游梁园。
多个朋友多条路,话是这样说没错。
然而看着年轻的朋友们一个个不是考中进士,便是被推举去做官,高适有时候会这样想
每次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总是睡不着
我疑惑是不是只有我的来日诰日没有变得更好
这一晃高适已经40出头了,长安不欢迎他,他只能跑到物价更低的宋城(现河南商丘)。
在这里,他碰着了董大。
独在异域为异客,两个多年未见的异客却在异域相逢,感怀成了双方共同的主题。
高适想起,上一次的长安影象已经是10几年前的事情了。
那时候我们都是有年夜志壮志的人,可直到今日,仍旧没有找到自己的路
高适念出了这样两句: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六翮,出自《韩诗外传》:
“夫鸿鹄一举千里,所恃者六翮耳。”
鸿鹄能飞越千里,靠的都是这双翅膀。
可我就彷佛是一只小鸟,想要飞却怎么样也飞不高。
高适和董大一番长吁短叹,此时店小二来催结账。
两人摸了摸口袋,却只是囊中羞涩。
高适感叹: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此番“别董大”,正记录了高适人生中最落魄的一刻。
三、和董大的二次告别
高适和董大都没想到,在经历了那场动乱后,他们还会相逢。
昔日相逢无酒钱的两位在后来的日子里都迎来翻天覆地的变革,尤其是在公元756年。
董大后来得到房琯的赏识,由于琴艺高超,房琯常常会在宴席上让董大演奏。
这也就有了李颀那首著名的《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
当时房琯还是给事中,756年,房琯得知玄宗出逃,不顾危险追寻,终于在普安郡追上玄宗。
危难中的玄宗在最落魄的时候,看到还有大臣乐意追随,非常冲动,当天就封房琯为文部(即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房琯这就成了宰相。
在成都安顿好往后,董庭兰也就成了宰相面前的红人,出入房琯府里的人越来越多,每当宴会,总有属于董大的韶光,这段韶光,董大终于走上了人生最高峰。
可至德二年,房琯被罢相。
缘故原由则是门客董庭兰收受贿赂。
实在房琯被罢相这天夕的事,一来此时肃宗刚登基,而房琯又是玄宗派过来的人;二来房琯自视甚高,以为不论治国还是平天下都没问题,结果上前哨打了一仗差点把家底赔光,多少被认为是纸上谈兵之辈。
可董大毕竟脱不了干系,于是,又一次流落江湖。
756年,对高适而言,是过山车式的一年。
高适本不过是哥舒翰账下的一位掌布告,叛军攻到洛阳后,封常清和高仙芝坚守潼关,可玄宗却认为他们畏战,敕令斩首。
高适随着哥舒翰去了潼关,可出战根本没有胜算,末了哥舒翰败北被俘,高适逃回长安,和玄宗一起逃到成都。
而后玄宗让各皇子分镇天下,高适反复奉劝这会失事,结果永王李璘在江南招募军队,这大大寻衅了刚继位的肃宗,于是高适被派去平叛。
在那里高适打败了永王,而永王账下的李白则成了附逆作乱的犯人。
在收到李白的求救信后,高适没有做出任何回应。
在出路和交情之间,他做出了选择。
在高适南下平乱的同时,睢阳,一个高适无比熟习的地方,正在经历战役最残酷的部分。
守将张巡以不到万人的兵力,面对燕军十几万军队,去世守二年。
《旧唐书》上记载:
城中粮尽,人们易子而食。
不忍心吃自己的孩子,只能交流了吃,纵然如此,还要去世守城池。
张巡乃至把自己的妻妾杀了,给部下将士吃,这是若何一幅惨烈的画面。
而高适在平定江南后,收到命令驰援睢阳,可等他赶到,睢阳已经是一座去世城。
高适不是睢阳人,但他的家就在睢阳。
他曾经在远游的时候写过一首《大年夜作》:
旅社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
霜鬓明朝又一年。
而如今,连个念想都没了。
这一年,高适从一个从八品的掌布告变成了侍御史,后升为正四品的谏议大夫,又成了权倾一方的淮南节度使。
高适成为了官位最大的墨客,纵然放眼全体唐代。
就在他的仕途走到人生顶峰的这一年,他也经历国破家亡,妻离子散,好友反目。
命运彷佛在和他开玩笑,他得到了所有,也失落去了所有。
在高适64岁这年,他碰着了比他年纪更大的董大。
两位老人坐到了一起,想要聊点什么,却创造开不了口。
他们曾经都想飞上枝头,可当这些都光彩都实现后,却失落去的更多。
大唐的繁华曾让他们以为高不可攀,现如今,这个盛世也一去不复返,乃至连赏识高适的玄宗、肃宗都已经不在了。
窗外的风雪依然很大,刚才高适和董大都是冒着这样的风雪而来,正如他们半辈子的人生。
高适念出了这样两句: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纭。
而此时的相聚依然要别离,由于高适即将离开成都,返回长安。
本来已经尘封的影象,在看到董大的那一刻又被开启。
今后的路要怎么走,到了如今这个年纪,还有没有今后的路呢?
又到了临别的时候,总要把这首诗作完,高适是这样结尾的: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首《别董大》与其说是送给董大的,不如说也是送给曾经的自己。
高适心中溘然想到,所有知道我的名字的人呐,你们还好不好。
叶嘉莹师长西席曾说:
天才有两种,一种是能忍凡人所不能忍,只为在现世做出一番造诣;另一种不为世俗所屈从,在现世一事无成,只为光照千古。
高适成了前者。
在这样一个风雪天,高适和董大又一次告别。
他走出门,看到面前白茫茫的一片,风把什么吹进了高适的眼睛,前方的景致顿时模糊起来。
他彷佛能看到一些人在远处向他招手,那个身影,是王昌龄,是王之涣。
还有一些儿童在打闹嬉戏,有一位妇女出来呼唤他们赶紧回家。
更远处彷佛还有一位白衣男子,背对着高适,眺望树梢。
高适揉了揉眼睛,再睁开的时候,这些人都消逝不见,顺着白衣男子末了的目光,高适看到树梢上的小鸟,它的翅膀上披着一层白雪,想要飞,却怎么样也飞不高。
注:
高适的两首《别董大》作于何时,有几种讲法。主流的说法是都作于747年,也有说是作于764年,还有种说法是其二作于747年,其一也便是“莫愁前路无知己”这首作于764年。
究竟何时?目前都没有定论。我个人方向第三种说法,这也是本文的思路依据,特此解释。有兴趣的可以去查阅干系论文资料。
参考资料:
1、《说高适别董大二首》魏怡
2、《唐诗董大之辨》席文杰
3、《高适别董大作于蜀中考述》张起
4、《试论李白杜甫高适的民气抱负与政治聪慧》亓凤珍
5、《高适诗文系年稿》徐无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