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家慧、李晓楠整理 张海涛审校
唐诗里很多作者都有“仕”与“隐”的情结。我们上次讲了陈子昂的两首《感遇》诗,“兰若生春夏”是对付不遇的慨叹,是对年命无常、人生短暂、志意落空的悲哀;又讲了“翡翠巢南海”,说的是遇而不得。所谓不得者,有两种情形:一是不适合时——那个时期,一是不得其人——欣赏你的人。个中,不得其人也分两种情形:一是说这个人欣赏你,但将你作为他的装饰,而不是真的要发挥你的才能和空想;另一种情形是,当你后来创造这个人是个坏人,那是否还在他这里做下去呢?
我们还讲了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它的体式是分外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是两个五字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是两个六字句。其次,它的节奏也是分外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是三二的停顿,跟一样平常五言诗二三的停顿不同。第三,它的用字也是分外的,用了一样平常在诗里很少用的“之乎者也”之类的虚字,“后不见来者”的“者”,“念天地之悠悠”的“之”都是虚字。
以是《登幽州台歌》是非常有特色的一首唐诗,它的体式、节奏、用字都是分外的,而且脱除了外表的润色和技巧,以是笔墨上没有“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这种俏丽的字句的对偶,也不用像“兰若生春夏”“翡翠巢南海”有比兴寄托。他所写的完备是一种感发的实质,是所有有才能有空想的人共同的悲哀和感慨,便是在韶光和空间的无穷之中人类的微小和短暂,而且是孤独、寂寞的。这是在茫茫宇宙中,一种伶仃的、完备孤绝的无常且无成的悲慨。
“骨貌淑清,风神散朗”
讲完陈子昂,我们现在开始讲孟浩然。一样平常都把孟浩然和王维并称,在唐朝认为他们是写山水田园、自然风景的墨客。可虽然同是写山水田园,不同的作者、经历、心灵和感情所写出来的,面孔和风格是完备不同的,孟浩然跟王维就完备不同。我们要理解一个人的诗,须要理解这个人,作品的风格跟作者一定是有密切关系的。
孟浩然是一个若何的人?关于孟浩然,《古诗今选》先容得很大略,说他是襄州襄阳人,生在永昌元年,去世在开元二十八年。戴君仁的《诗选》轻微详细一点,说“浩然襄阳人,隐鹿门山,年四十乃游京师”。你看西方或日本的电影和文学,常常谈判量人的心灵深处一些非常深隐的感情和意识。可是中国人写传记,只是写外表,写哪年出生、哪年去世去,都做过什么官,真正心灵感情的活动不谈。其实在这个大略的记载之中,如果真的结合孟浩然的诗来看,就知道这是一种非常繁芜的情形。
《新唐书》有传,说他隐居在鹿门山。从前不求仕,“年四十”才到都城长安来,以是传上说他“年四十乃游京师”,这一点就跟王维迥然不同。王维不但十八九岁就来到长安,而且会写字、会画画、会弹琴、会作诗,与名公交游。听说他曾经跟当时的岐王交好,而且到公主府中,得到众人赏识,十八九岁就以文采冲动了都城的名公巨富,以是王维从前就有求仕之心,这是一个基本的不同。而孟浩然四十岁来到京城后,参加考试没有考中,以是从来没有正式做过官。跟孟浩然同时期的一个人叫王士源,比他年轻一些,也是湖北人,非常仰慕孟浩然。孟浩然去世后,王士源说“史不必书”,他认为孟浩然没做过官,历史上不一定会有他的传记,以为这么风骚文采的一个人从历史上消逝了,默默无闻,是一件可惜的事情,以是就搜求他散佚的诗篇,编成了诗集。王士源写了一篇序文,描写孟浩然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貌”是外表的描述,“骨”便是风骨、风格。一个人除了外表的线人口鼻,还有他的风骨,有的人大概面貌长得很好,可是风姿不好。以是“骨貌淑清”是显得那样的非凡俗,“清”便是不落尘俗的样子。“风神散朗”,“散朗”是一种洒脱自然的样子,听说孟浩然身材是比较瘦高的类型。
王士源还描写孟浩然,说“行不为饰,动以求真,故似诞”。他干工作不虚伪,不做外表的装饰,每一个行动都以诚挚与人面对,以是在世俗人看来是“故似诞”,以为这人太放浪了。又说他“文不为仕,伫兴而作,故或迟”,他做文章不是为了求做官,不是只写那些时髦的追随风尚的文章,他不是勉强来写,是真的有感发才写,因此他不是作诗作得很多、很快的那一类墨客,以是说“故或迟”。王士源还说他“游不为利,期以放性,故常贫”,“游不为利”是说他交朋友不是为了自私自利的目的。有些人交朋友总看你有没有利用的代价,孟浩然交友不是这种目的。“期以放性”,便是任性。喜好谁便是谁,乐意怎么做就怎么做,他没有功利的目的,以是他确实是贫穷的。
在仕隐中间徘徊
孟浩然是一个在仕隐方面相称繁芜的人。从王士源的描写来看,求隐是他的本性。本来是隐居荆州鹿门山,为什么四十岁跑到长安?长安是名利之场。人是很抵牾很繁芜的。孔子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年轻人“可畏”,由于他们的未来不可限量,可以完成很多伟大的事情。可是孔子又说:“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敷畏也已。”四十岁是一个人该当在生命中有所完成的年纪,杜甫四十岁的除夕那天写了一首诗,说“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过年就长一岁,本日晚上还是四十岁,来日诰日大年初一我就四十一岁了,以是“四十明朝过”,四十岁永久不会回来。我在人生的长途上已经开始走向下坡,以是“飞腾暮景斜”,就算是我杜甫再有“致君尧舜上”的飞腾空想,可我已经由了四十岁,这天暮薄暮的太阳,一天一天在沉没了。
孟浩然四十岁游京师,一个缘故原由是由于人的本能,当生命走向下坡的时候,忽然间一反省,以为我怎么一事无成?这是一个缘故原由。其余一个缘故原由便是家贫亲老,历史上曾经记载孟浩然“慈亲羸老”,“慈亲”便是母亲,“羸”是病弱,而且朽迈。孟浩然家里真的很穷。中国古人说出来做官第一个是为空想,为你对国家对公民、治国平天下的空想而出来干工作。还有一个环境,便是孟子说的“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你出来做官不是由于贫穷,不应该把做官当作一个赢利的手段,这是不对的,仕不应该为贫。可是“有时乎为贫”,有的时候人为了养家要出来事情。而且中国人常说你自己受饿受冻,甘心受贫穷,无话可说,而让父母跟你一同受贫穷,便是不孝顺。以是孟浩然出来求仕,便是有这种抵牾。他本性不适宜求仕,却出来求仕了。
而他求仕往后又若何呢?他来到长安,以他的文采,立时受到很多人的欣赏,王维、张九龄都是欣赏他的人。当时还有一个散文家叫张说,这个“说”字不念shuō,念yuè,也是欣赏孟浩然的人。还有像王昌龄这些人都欣赏孟浩然。李白也欣赏孟浩然,以李白的天才,写过一首诗《赠孟浩然》。他说:“吾爱孟役夫,风骚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李白写得这么好。以是我们说作诗不一定用比兴,不一定有什么草木鸟兽的形象,就直接说出来,用赋的文体,感发的浸染在于叙写的口吻。“吾爱”两个字多么坦率、多么诚挚,把对孟浩然的尊敬赏爱的感情都表现出来了,“吾爱孟役夫,风骚天下闻”。由于孟浩然来到京师,以他的“骨貌淑清,风神散朗”,以他的诗歌文采,真是使当时都城的人都倾倒了。历史上记载过一件事,说有一天很多文人在一起聚会,那是一年秋日,“秋宵雨霁”,刚刚雨过天晴,这些文士就“集于省中联句”。什么叫做“省中”呢?这是指唐朝的官制,中心政府的机关有三大部门,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从它们在都城办公处的地理形势上看,中书省在中间,门下省在左边,尚书省在右边,以是常常看到唐朝墨客说左省是门下省,右省是尚书省。当时王维、张九龄、张说都在政府事情,都很欣赏孟浩然,以是就请他一同来聚会,来联句。什么叫联句呢?就像《红楼梦》里写的,一天晚高下大雪,第二天他们聚会,说我们作一个联句诗吧,一个人说两句,一贯联下去。到孟浩然这里,他就念出两句诗来,“微云淡天河,疏雨滴梧桐”。秋日的晚上雨刚刚停,天上的云彩逐步散开,留下几片薄薄的淡淡的云影,在哪里?在天上的银河附近,“微云淡天河”。天刚刚晴,大概还有一些小雨点,梧桐大片大片的叶子,有很多雨水积在上面,以是现在风一翻动梧桐叶,就听到滴答滴答的雨声。“微云淡天河,疏雨滴梧桐”,不但写秋宵雨霁,把景物写得非常贴切,而且写得非常高远,高旷而广远,不落尘俗的觉得。“一座嗟服”,“一座”便是全座,“嗟”,都嗟叹这两句太好了,“服”,都佩服他,以是“为之搁笔”,说我们底下都不敢再联,你这两句太好了,以是孟浩然得到当时很多人的欣赏。
这都是历史上的故事,都有诗句流传,以是可能是可信的。可是有一天,孟浩然到省中来拜访王维的时候,唐玄宗溘然来察看。省华夏来是政府办公的部门,怎么可以随便招待朋友呢?以是王维就叫孟浩然“伏于床下”,暂时藏在床底下。省中是有床的,由于有时候他们要值夜,这在唐朝是有记载的,像杜甫的诗里就有《春宿左省》的题目。天子来了,可是王维一想我把他藏起来,有一天说出去便是欺君之罪,是杀头的罪过,以是王维立时向唐玄宗禀告,说我的朋友孟浩然来了,他由于不应该在这,不敢见您,以是藏在床下。玄宗说我听说过孟浩然诗写得好,叫他出来。孟浩然出来后,玄宗说你诗写得很好,就念一首你作的诗给我听吧。孟浩然就念了一首诗:“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鄙人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迈,青阳逼岁除。永赍恨不寐,松月夜窗虚。”他来到长安考试没有考上,以是他很不得意,说我要回家,不做官了,便是《岁暮归南山》这首诗。“北阙休上书”,是说北方的朝廷,“阙”指都城的城阙,“上书”是哀求仕,“休”是停滞,我不再上书。“南山归敝庐”,我要回到南山,回到我的茅庐之中。“鄙人明主弃”,我也没有什么才干,以是虽然是圣明的君主也不用我了。“多病故人疏”,由于我多病,以是故人也跟我疏远,不来往了。“白发催年迈”,我头上已经长了白发,立时就朽迈了。“青阳逼岁除”,青阳指的是春天,春天的颜色是青色的,阳是和暖的阳气,春天来了,便是“青阳”。春天来了,把寒冷的空气,把旧日、旧年逼走了。“永赍恨不寐”,我心里有一种长久的怀思、神往,这样悲哀,以是我睡不着。“松月夜窗虚”,晚上看到窗外只有松树和月光的影子,一片空虚。他念了这首诗,玄宗一听“鄙人明主弃”,说你自己四十岁以前都不来考试,你怎么说我“弃”?“卿自不求仕,朕何尝弃卿?”
之前说他四十岁游京师,实在他前后来过两次,第一次来没有考中,到各处去游历了良久,我认为他这首诗该当是第一次求仕而没有求到时所写的,他第二次再来,念了这么一首诗,“鄙人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如果我们对孟浩然没有完备的认识,对他的悲哀慨叹就不能够完备体会和理解。
孟浩然从前所写的田园隐居的诗,我们可以再念一首《秋登万山寄张五》。“北山白云里”,万山便是襄阳附近的一座山,他说我登上万山看北方的山隐约在云雾之中。“隐者自怡悦”,“隐者”是隐居的人,看到白云之中的青山,就以为内心有一种欢畅快乐的觉得。李白也曾写过这样的诗:“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我看到远边的天空好多鸟都飞走了,也看到天上有一片云,没有伴侣的、孤独的,像陶渊明写的“孤云”。“独去”,一朵云独清闲空中飘走,而它飘走的姿态这样清闲。“相看两不厌”,在这种孤独寂寞之中,我跟它相看而能够永久不厌倦。人间间的社会,像魏晋之间的墨客嵇康所说的,官场中人勾心斗角,彼此敲诈,腐败贪污,“千态百怪,在人目前”,以是“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大自然的山水这么诚挚,这么美好,没有虚伪,没有敲诈。“隐者”之以是不愿求仕,便是厌恶尘世间利禄的竞争和诡诈,以是孟浩然说:“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由于看到山这么美,以是我就想要爬山登高,“相望始登高”。当我爬山的时候,秋日有鸿雁在高空中飞行,“心随雁飞灭”,我那种高远开阔的心怀彷佛跟雁一同在天上飞。“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在山上看到薄暮的暮色,我也有哀愁,由于那种阴郁、孤独、寂寞的侵袭,“愁因薄暮起”。秋日引起我的感发,我们说阴阳之气,“气之动物,物之动听”,以是“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落人,沙行渡头歇。”有时我瞥见在表面事情或种田的人回村落庄,就在沙滩岸边的渡头那里安歇。“天边树若荠”,你看远方的树,本来是很高的,可是由于它远,以是就跟长得很矮的荠菜一样。“江畔洲如月”,而江边上圆圆的沙洲一片,彷佛是玉轮一样。“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张五你什么时候带着酒来?重阳佳节的时候,我们可以在大自然的风景之中饮酒。
以是孟浩然从前写的诗真的是山水自然,有一种高远的意趣、兴趣。可是他第一次来到长安考试没有考中,回去的时候把钱都花光了,他走到河南南阳,天下了很大的雪,以是写了一首《南归阻雪》。里面有这样两句:“十上耻还家,徘徊守归路。”什么叫“十上”?便是他说的“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给朝廷呈献什么东西都叫做“上”,到都城是上京,给天子写奏疏是上书,把你的文章给朝廷,希望得到任用。“十上”极言其多,他说我干求了多少次,来到都城做过多少追求仕宦的努力,而我失落败了,以是“耻还家”。现在这样子落空无成地回去,我有什么面孔见家人?人的感情是很抵牾的,有的时候是你自己没有完成,你的生命落空了,这是一个悲哀。别人眼中的你是什么样的?你能够赛过别人对你的意见吗?考不上大学,如果能完成别的事情,一样很好,可是你受不住周围亲戚朋友对你的意见。以是他说“十上耻还家,徘徊守归路”,我是该当回家,可是我有什么面孔回家,阻雪对我提及来是阻碍,可也是一个借口,我就可以徘徊在这归路。以是他不久之后就回到长安,做了第二次努力。他见到唐玄宗时所念的诗,该当是他第一次失落败时写的,而遇见玄宗是第二次努力。以是他说“鄙人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玄宗说,你自不求仕,我何尝弃你?玄宗对他不太满意,以是他第二次又失落败了。
他走到南阳是“阻雪”,他还有一首《早寒江上有怀》,这次是在江边上,没有回家,在归路上徘徊。他是满怀的失落意、满怀的落空、满怀的耻辱,怎么回家去?以是他在江边上感怀。“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涯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孟浩然诗歌内容风格的两面性
一样平常提及孟浩然的诗,他的风格、内容都是两方面的。“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写隐居,表现了闲适的生活,这是一壁。他后来入京求仕,表示对付仕用的追求,是另一壁。这一壁最有名的一首诗是《望洞庭湖上张丞相》,他经由洞庭湖,写了这首诗呈给张丞相。张丞相是谁呢?书上有表明,听说便是张九龄。我们讲陈子昂的《感遇》诗时,说张九龄也写过《感遇》诗,跟陈子昂的风格比较靠近。唐朝自从张九龄被罢相后,就开始走下坡路。由于张九龄之被罢免宰相,是在一场政治斗争中被李林甫击败了。后来玄宗年迈了,也开始昏庸、
以是孟浩然的诗歌写作可分为三个阶段:从前表现了隐居的闲适的生活;后来到长安求仕,表现过追求仕用的心情;晚年表现他失落志往后生命落空的迷惘,这是从平生的内容来说。其余从风格上也可以分成几面来看,先说写景,再说言情。孟浩然写景的时候,我认为也是两方面的,他是很奇怪、很繁芜、很抵牾的一个性情。在写景这方面,他曾经写了“微云淡天河,疏雨滴梧桐”这样非常超妙高远的诗句。
《望洞庭湖上张丞相》这首诗是他表现求仕心情这个阶段的作品。“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是孟浩然写景的一壁,他有时候写得非常超妙高远,而且开阔博大,这是他的好处。都是写景,有的人写景是从一个大的镜头整体地写下来,有的是把镜头分散,从一个小的地方来雕琢刻画,像我们之前讲的“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可孟浩然有时候可以写出非常超妙、高远、开阔、博大而且非常浑成的一种风格。“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秋日八月的时候,洞庭湖的湖水“平”。我是曾经在岳阳楼上看洞庭湖,孟浩然也是在岳阳楼上看洞庭湖的。什么叫做“平”?如果在洞庭湖边上看,湖不是平的,你就瞥见面前的波浪永久在动,“平”是一种远不雅观,是你在高处,在岳阳楼上远不雅观洞庭湖。不但是远不雅观,而且要写出洞庭湖的广阔,所以是“平”,一望无边,水天相接。光是这一个“平”字,他就展示了很广阔的、很迢遥的一份眼界。他在《秋登万山寄张五》里说“天边树若荠”,远看树就变成像一丛荠菜一样,你近看树有很多枝干,是很高的。“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由于湖水是这么广远,看不到陆地,远处水天相接,所以是平的,底下的湖水跟上面的天空,水天相映。“涵”者,是水光中所包含的,从函,水字边。“函”是封起来的意思,本来是个匣子,封在个中,以是你写信的信封叫做“函”。“虚”便是太空,“涵虚”便是包含着虚空,天空都倒映在个中了,“太清”是天的代称,“混太清”便是把天混入个中,以是“混太清”跟“涵虚”意思是差不多的。水天相接,把天光都原谅在水中,便是“涵虚混太清”,极写洞庭湖的广远辽阔,全体天空都倒映在水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你看远处,洞庭湖与云梦泽相连接,远看天空之中有一片雾气迷蒙,那个方向是云梦泽所在。“气蒸云梦泽”,是远看的,底下是“波撼岳阳城”。“八月湖水平”只是一种远不雅观的、辽阔的觉得,事实上是有波浪的,以是写到近处就“波撼岳阳城”。洞庭湖这么大,湖水的浪是很大的,在洞庭湖边,岳阳楼下,就以为波浪一阵一阵打到岳阳城的城楼上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早年景写到近景。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四句写的气候非常超妙、高远、开阔、博大而且非常的浑成。他也是写景,但不是小的景物的雕琢润色,这是孟浩然写景的一壁。
可是孟浩然写景也有雕琢润色的时候。“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天边树若荠”就比较有一点雕琢的痕迹。还有像“荷风送喷鼻香气,竹露滴清响”,是出自《夏日南亭怀辛大》。他写景有时比较刻画,有时却写得浑成,以是他是两方面的。
从“吾爱孟役夫”到“吾怜孟浩然”
我们讲了李白赠给孟浩然的诗,“吾爱孟役夫,风骚天下闻”,你看李白笔下是多么风骚洒脱的一个孟浩然!
真是写出了孟浩然超妙的一壁。“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轩”是做官的人所乘坐的车辆,“冕”是做官的人所戴的乌纱帽。他年轻的时候就看轻了利禄,不追求功名,一贯到老年仍旧隐居,以是“白首卧松云”,隐居在山中。“卧”者,极言闲适的生活,不是说他每天都睡在床上,而是说他不问政治,表示隐居的、非常闲适的生活。“弃轩冕”,不是我追求不到,是我不要它,把它弃了。“白首卧”是说我过隐居的生活,表现了闲适的情调,而且卧在什么之中?卧在青松白云之中。孟浩然从前隐居,人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他本身是有不喜好世俗腌臜竞争的这一壁,以是李太白才看到他风骚洒脱的一壁。
不同的墨客,在不同的情景之下看到不同的孟浩然。杜甫也写了一首给孟浩然的诗,真的跟李太白是一个比拟。他说:“吾怜孟浩然,短褐即永夜。赋诗何必多,每每凌鲍谢。”李太白说“吾爱孟役夫”,杜甫说“吾怜孟浩然”,我真是可怜、同情孟浩然。孟浩然何以值得可怜?是“短褐即永夜”,孟浩然家里非常贫穷,以他的本性,他的隐逸不是欺骗,不是故作高姿态,他是果真有风骚落漫、鄙薄世俗的那一壁。当时有一个很有名的人叫韩朝宗,曾经做过荆州刺史,他喜好推举人才。李太白的全集里有一封信是《与韩荆州书》,以李太白的天才,他给韩荆州写信,希望韩荆州能够推举他。在这封信里面他吹牛说,“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说我身材长得不高,不到七尺,可是我的内心超过万人以上。我现在还不是讲李太白,而是说韩荆州喜好推举人。由于荆州在湖北,孟浩然又是湖北襄阳人,以是喜好推举选拔人才的韩朝宗就跟孟浩然说,我到都城去推举你,你跟我一起去。已做生意定了日期,可是那天恰好孟浩然有几个老朋友来了,他又饮酒又谈天,非常高兴。有人问他,你本日该当跟韩荆州有约会啊,怎么不走?他说,我现在饮酒喝得正高兴,我怎么到那里去呢?末了他就没有去。以是孟浩然不是把功利放在第一位,而是有他洒脱的、鄙薄功利、任性写意的那一壁。以是王士源写传记,说他“游不为利,期以放性”“文不为仕,伫兴而作”,任性自然的那一壁是孟浩然本身的脾气。
可是他后来“家贫亲老”,家里越来越穷,母亲也年迈了。你自己生活苦一点没有关系,怎么能让年迈的母亲也跟你耐劳呢?这是他出来求仕的一个缘故原由。其余还有一个缘故原由,便是你怎么忍心你自己的生命就这么落空了?孔子说“四十五十而无闻焉”,你到四十五十而没有做出一点成绩来,生命就落空了。杜甫的诗也说“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以是孟浩然就有这种抵牾的心情。他本来是鄙薄功利,这是真实的,可是他后来跑出来追求,而且果真是家贫亲老。而他追求的结果没有成功,以是他就流落在旅途之上。在长安失落望了,他又不好意思回家,“十上耻还家”,以是只好“徘徊守归路”,以是孟浩然就完备落空了,由于他没有坚持守下去。陶渊明坚持走下去,饥寒交迫,有的时候不得不讨饭,可是他坚持不改变,以是他有他的完成,可是孟浩然不以为这个是可以完成的,他放弃了他原来所持守的,去追求其余一个东西,而其余一个东西没有得到。以是孟浩然晚年真是有一种落空的悲哀,不但是精神上落空的悲哀,还有物质生活上果真的贫贫乏苦。以是杜甫说“吾怜孟浩然,短褐即永夜”,“褐”是粗布的衣服,夜晚连厚的棉被都没有,就穿着一件短的粗布衣服,来守住漫长的冬夜,不能够安眠。不过杜甫说他诗写得好,“赋诗何必多”,孟浩然诗很少,而且长诗很少,他作的多数都是五言律诗。以是说他是“伫兴而作”,他不是要跟人比赛,是有兴趣就写,以是“赋诗何必多”。
对谢灵运山水诗的继续与超越
之以是要引用杜甫的诗来证明孟浩然,是由于孟浩然的诗虽然不多,可是他“每每凌鲍谢”,“凌”是超过,每每超过“鲍谢”,“鲍”是鲍照,“谢”是谢灵运。
谢灵运的诗歌有什么特色?谢灵运的诗喜好刻画山水的描述,从外表的形状来描写。我们说过写诗有两种情形,《文心雕龙》之《物色》篇讲到“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外物的景致的变革,使你的内心随着它变革,你的内心有一种冲动,内心的感情有一种活动。谢灵运的诗有时只刻画山水的外表,不表现“心亦摇焉”。我们之前举了他一首诗《登池上楼》,重点是要解释谢灵运的对偶,一个是天上飞的鸿鸟,一个是山谷里潜藏的蛟龙,用这两个做比拟,解释了对偶,可是我没有解释谢灵运的刻画。
孟浩然这个人这么繁芜,杜甫说他是“每每凌鲍谢”,本日我要解释孟浩然,解释中国诗的源流跟影响,以是我们要大略地看一下谢灵运是怎么写山水的。
我们来看谢灵运的一首诗《从斤竹涧越岭溪行》,我们没有韶光讲全诗,只请大家看一看谢灵运写景物的句子。“岩下云方合,花上露犹泫。逶迤傍隈隩,迢递陟陉岘。”你看写景的时候他不直接表现他的冲动,看到他在山里边走,那山岩下很多云彩忽然间聚拢在一起。“岩下云方合,花上露犹泫”,花上有露水珠,“泫”是露水珠闪动的样子,岩下的白云正聚在那里,还没有散开,花上的露水也没有干,还在闪动。“逶迤傍隈隩”,“逶迤”是曲折,在山里走得曲弯波折的,我走的地方靠近最局促的路,“隈”是山谷之中很狭窄的小路。他说我走“迢递”,我走得很远,“陟”是登高,登上了最高最危险的山岭。“蘋萍泛沉深,菰蒲冒清浅”,瞥见水里有“蘋萍”两栽种物,“泛”是漂浮,在深水之中随水颠簸的样子;我还瞥见“菰蒲”,也是水里面的两栽种物,“冒”是从水里面长出来,从浅的水中长出来。深水上面飘荡着的是“蘋萍”,浅水之中长出来的是“菰蒲”。他写的都是外表,这里面有冲动吗?没有。这是谢灵运写景的一个特色,但他不是不写冲动,他要把景物跟冲动分开,写景的时候就写景,下面再写他的冲动。“握兰勤徒结,折麻心莫展”,这便是他的冲动。这个冲动我们本日不讲,我们只是讲谢灵运写景物的诗,有的时候是刻画描述。你一定要记住一点,中国写山水田园、写大自然的墨客关于景物的描写有两类,一类只是刻画外表的描述,其余一类是写山水给墨客的感发。
谢灵运写山水都是写山水的描述,不写山水的感发。可是孟浩然不然,他既有写山水描述的一类诗,也有写山水感发的一类诗。哪类是写山水的感发?《早寒江上有怀》,便是山水自然的感发。
孟浩然写景的诗有两类,那么言情的呢?也有两类,有的时候是直言的叙写,有的时候是结合兴象。什么叫结合兴象?象便是意象,用意象传达一种感发,跟山水的感发、言情的兴象结合起来。以是孟浩然的诗歌内容从生活的阶段来分,有三种不同的感情,从闲适的隐居,到追求仕用,到晚年失落志的悲哀。言情跟写景这方面也有不同的风格的表现。写景有的时候刻画描述,有的时候写山水的感发。言情有的时候直言叙写自己的情意,有的时候就结合了山水的感发。
他的《望洞庭湖上张丞相》,前面写山水,有他浑成高远的那一壁,后面言情他就直接地说了。“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洞庭湖这么广远,我想要“济”,“济”便是渡过。可是这个济渡有两种环境,一个“济”是追求自己的成功,我要渡过去。其余还有一种暗示,“济”可以是救援天下,把自己的成功跟救援天下的空想结合起来。我何尝不想追求仕用的成功,不想完成我的空想呢?“欲济”,可是没有人给我一条船、一双桨,“舟”是船,“楫”是划船的桨。我没有办法,没有人给我以援手,朝廷没有一个人给我一个官职做,让我实现我的政治空想,我“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端居”便是坐在那里不动,你叫我什么都不做就白白地过日子,我以为可耻,特殊是“圣明”,在这样一个好的时期。如果是浊世你可以不做官,诸葛亮当时不肯出来做官,说是“苟全性命”,苟且保全性命。可是孟浩然从前是在玄宗“开元之治”的时期,以是他说我不出来事情,每天把生命都耗费了。“坐不雅观垂钓者”,我坐在阁下,我自己没有动作,我自己没有完成,看别人钓鱼。“徒有羡鱼情”,我也倾慕人家怎么抓了这么多鱼,我一条鱼都没有抓到。以是他就把求仕的心情,直接地写出来了。
有的时候他不直接写,《早寒江上有怀》开头说:“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前面四句写得非常好,真是兴象,真是情景交融。“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这是写景,但是写的中间有感发,不像谢灵运写得很美,但没有内心感发的活动。哪个墨客写景物有感发,哪个墨客没有感发,从哪里看出来?从他怎么样说话看出来。“木落雁南度”为什么就有感发?中国古代有一本书叫做《淮南子》,上面有这么两句说“木叶落,长年悲”,这个木指的是木叶,不是常日说的木器的木。中国古代说“木落”这个“木”指的是木叶,便是树叶,以是“木落”就暗示了一种感想熏染,有一种潜在的效果。我们上次讲过陈子昂的诗“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杜甫怀念宋玉的诗说“摇落深知宋玉悲”。以是“木叶落,长年悲”,传达的是那种摇落的悲哀。“木落”是他自己的生命走向朽迈的摇落的悲哀,以是他的感发是藏在里边的。“雁南度”有什么暗示,有什么样的空想?由于雁是来往自由的,雁可以向南飞。而孟浩然在旅途之中,阔别他的家乡襄阳,雁都向南方飞了,我什么时候能回到南方的故乡去?以是“木落雁南度”,他晚年的生命落空的悲哀,他流落的离家在外的悲哀,都在这五个字里表现出来,蕴藉在景致里了。何况现在呢?他说“北风江上寒”,早寒差不多在九、十月之交,晚秋初冬之际。中国人说玄月、十月是要准备寒衣的时令,你要准备冬天过冬的衣服,有家的话,你的家人就给你准备寒衣了。以是说“寒衣处处催刀尺”,这是杜甫的诗句,说该当做寒衣了,你到处都听到剪刀和尺的声音。可是孟浩然一个人这么贫穷,流落在外,没有寒衣,以是“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这一个“寒”,表现的是身心两方面的孤绝。
我们讲孟浩然的诗,大家可以看到,孟浩然这个人,可以说是仕隐两失落。唐朝的诗歌,“仕”还是“隐”,是他们的一个情结,是他们内心最关怀的问题。我们从陈子昂、张九龄的《感遇》诗,讲到对“仕”“隐”的不同态度。而孟浩然是一种比较繁芜的态度,以他的天性该当是适宜于隐的,他从前也安心于隐。可是中年往后,一方面是生命的落空,一方面是家境的贫穷,以是出来求仕。他出来求仕的时候,就把他原来隐居的那种闲适的、安逸的、得意的心境给毁坏了。可是,他求仕又没有得到,仕和隐都完备落空了。以是,孟浩然是一个仕隐两失落的人。(未完待续)
本文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华诗教’与精良传统文化的传承”(项目编号:18@ZH026)的成果之一。
来源: 新华逐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