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溪月弯弯,来源:唐诗宋词古诗词(ID:tsgsc8)
6月初,电视剧《梦华录》的热播,频上热搜,让我们看到了一部服化道各方面都挺不错的好剧。帧帧如画,诗意细腻,还原了北宋期间烟火气十足的宋朝百姓生活。
剧中钱塘的小桥、湖畔,东京的河流、夜市......满满的市井烟火气,让镜头前的我们好似一下穿越到了宋时的江南和京都。
宋朝,是一个追求生活品味的朝代。史学大师陈寅恪曾言:中原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宋吴自牧在其条记《梦粱录》中记载:“焚喷鼻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由嗅觉、味觉、触觉与视觉品味日常生活,点出了宋代文人的风雅逸致。
《梦华录》给我们展示了不少宋人的文雅生活,本日我们品一品他们点茶和焚喷鼻香的美学。
点 茶
宋被称为中国“茶文化”的顶峰,点茶最日常,最生活,也最风雅。
点茶是宋人在煎茶根本上独创的饮茶法。将茶饼压碾成粉末后放入茶盏中,沿盏壁注水,随点随击,盏中汤花初现。然后直注茶面四周,急注急止,同时执筅右手加力击拂,汤花颜色渐开。再次点入沸水,击拂如前。
分茶便是点茶的代名词。如李清照《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词:“当年曾胜赏,生喷鼻香熏袖,活火分茶。”陆游《临安春雨初霁》诗:"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梦华录》中的赵盼儿在剧中开茶铺,看家本领便是茶艺,她是位点茶高手。故事开篇就展现了她一套行云流水的倒茶功夫,她的茶百戏也引得众人围不雅观。
初到东京,她瞥见人们仍用“煎茶法”对待细嫩的双井白芽茶时,便亲自上手点茶。
除了点茶,斗茶也是宋人必不可少的社交游戏。斗茶也称茗战、点试、斗试、斗碾等,个中又以“茶百戏”最为精妙。
“茶百戏”又称水图画、分茶,最神奇之处在于仅以茶汤上的泡沫为画纸,用小勺形状的工具为画笔,小勺蘸水,以水为墨在茶汤上作画,就能使茶汤表面幻变出维妙维肖的图案。
茶百戏始见于唐代,刘禹锡曾描述道:“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宋人杨万里咏茶百戏曰:“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
斗茶以汤色、水痕和茶味为茶技高超的标准。宋徽宗《大不雅观茶论》说:“宋代茶叶“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地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他本人便是大宋点茶高手,把这一技艺玩得出神入化。
《梦华录》的16集,就用长达20多分钟的镜头展示了宋代斗茶的名场面。
此前也有影视剧对点茶的制作工艺给予过细致呈现,比如《知否》和《鹤唳华亭》。
《梦华录》还提到了很多茶的种类,涌现的龙凤茶、青凤髓,都是宋朝人饮茶日常。此外宋人对茶器也颇为讲究,比如点茶时最好利用建盏,茶盏多用淡雅的青瓷等。
在宋代,饮茶之风遍及各地,上至朝廷群臣,下至市井小民,可谓是无茶不欢,均盛行以上好茗茶宴请来宾。文人雅士,更是将斗茶、品茶视为人生中一大乐趣。
苏轼是爱茶墨客的范例代表,“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便是他对清欢人生的茶味表达。黄庭坚《满庭芳》“兔毫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一语更是道出点茶、斗茶的魅力。
宋人喝茶的时候,还喜好搭配果子,即各种蜜饯、点心、面果,茶果,即宋时茶点。
《梦华录》里,从“钱塘赵氏茶铺”到“东京赵氏茶坊”,又升级到“东京半遮面”,除了茶水本身的绝味,琵琶技艺的卓越,另一个亮点则是孙三娘所做的“果子”,如梨条桃圈、蜜饯雕花和碧涧豆儿糕等都惊艳亮相。
到东京后,茶坊三姐妹还给这些茶点取了“笑东风”“晚更红”“春水生”“桃夭”等隽誉,从名称、口味到造型,均让前来的文人墨客赞不绝口。
“花雨檐前乱,茶烟竹下孤。乘闲携画卷,习静对喷鼻香炉。”苏轼与好友在清雅的雨天品茗赏画,一盏清茶,一幅名画,便可得享半日清欢。对宋人来说,日子再劳碌,有茶为伴,闲趣无穷也。
焚 喷鼻香
中国喷鼻香道文化由来已久,历代文人墨客爱喷鼻香成癖,宋代更将此宁静风雅之气推向极致。
焚喷鼻香能教民气平气和,怡情养性。喷鼻香的清雅之气不仅可以净化空气,还能安抚感情,静心凝神,增长文雅。
焚喷鼻香是文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雅事。他们的书房、客厅、寝室、茶桌、处处都有一缕清雅的喷鼻香味在弥散。雅客聚拢之时,操琴赏花,吟诗作画,谈诗论道,都有氤氲环抱的喷鼻香气为伴。
宋朝市井中也有喷鼻香道,喷鼻香文化融入日常生活。街市上有“喷鼻香铺”、“喷鼻香人”,还有专门制作“印喷鼻香”的商家,酒楼里有随时向顾客供喷鼻香的“喷鼻香婆”。宋人爱喷鼻香,家居空间之中,无处不焚喷鼻香。
历代帝王、文人墨客都有爱喷鼻香的癖好,以至于有人感慨道“无喷鼻香何以相聚”。宋代许多墨客都是熏喷鼻香爱好者。黄庭坚说“资质喜文事,如我有喷鼻香癖”,可见喷鼻香在贰心目中有数不尽的清趣。
《梦华录》中,险些每个屋中都会涌现喷鼻香薰炉,展现了宋人爱焚喷鼻香的场景。
欧阳旭的桌前,就摆着一只喷鼻香炉,给这个读书人增长了不少文雅。
杜长风去找他时,桌案上的一袅喷鼻香烟。
赵盼儿第二次来找他时,他的焚喷鼻香也飘散在室内。
夜晚,顾千帆的南衙案台上也有焚喷鼻香。
白日里,齐牧与千帆在河边碰着,坐下私聊时,桌子上也有焚喷鼻香。
千帆病时,床头也焚着喷鼻香。
千帆在茶楼碰着雷敬时,雷敬的茶桌上也有焚喷鼻香。
萧相公寿宴时,柯相和萧相的宴桌上,也有焚喷鼻香。
宋人焚喷鼻香,更重意境。“清远深长”的喷鼻香味乃批驳之标准。崇尚简约清淡的宋人烧喷鼻香,并不追求喷鼻香味的浓郁,更心仪喷鼻香气的幽长耐久、淡雅清逸。
喷鼻香气悠然里,或静坐不雅观书、或对坐清谈、或品茗听雨、都是最极致的享受。
宋画里就画有不少焚喷鼻香的场景,南宋马远的《竹涧焚喷鼻香图》,画的正是文人雅士闲居独处时的焚喷鼻香。
南宋刘松年的《秋窗读易图》上,我们看到读书人的案头放置着小巧的喷鼻香炉。宋徽宗赵佶的《听琴图》中,喷鼻香几上也放着一只喷鼻香炉。
宋诗更是描述了文人焚喷鼻香的习气,读书、闲居、烹茶、雅集、欣赏音乐、宴客的时候,他们都会烧一炉合喷鼻香。
陆游“世事无端自轇轕,放翁隐几对炉熏”说的是读书时焚喷鼻香;
周邦彦“燎沉喷鼻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是说消暑时焚喷鼻香;
范成大“煮茗烧喷鼻香了岁时,静中光景笑中嬉”是说烹茶时焚喷鼻香;
陈必复“约客有时同把酒,横琴无事自烧喷鼻香”是说操琴时焚喷鼻香;
苏轼“酒醒梦回春尽日,闭门隐几坐烧喷鼻香”是在闲居时焚喷鼻香……
宋朝女性的闺房中,焚喷鼻香也是必不可少的。李清照也爱喷鼻香,她那句“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中的“瑞脑”即是一种喷鼻香品,“金兽”即喷鼻香炉。
宋人焚喷鼻香用的是人工调制的合成喷鼻香料,叫“合喷鼻香”。许多宋朝士大夫都喜好亲手调喷鼻香,并将调喷鼻香当成一种雅趣。比如苏轼、黄庭坚、陆游,不但喜好烧喷鼻香,而且是调喷鼻香制喷鼻香的高手。
喷鼻香文化的兴盛也带动了焚喷鼻香用具的发展,一只好看的喷鼻香炉,能为居室增色不少。在电视剧《清平乐》中,书房、阁中随处可见精细巧思的各式喷鼻香炉,文雅曼妙,充满了美感,插花与喷鼻香炉一起构成的摆设,时常能相映成趣。
《清平乐》中,宋仁宗在福宁殿会见大臣、批劄子时,或燕居之时,常日都有一炉袅袅喷鼻香烟相伴。
在这个快节奏的当代社会,人们匆匆奔波于逐日负累的路上,彷佛早已丢失了中国人骨子里那份诗意与文雅。不过相信焚喷鼻香、点茶这些雅事定然有人在坚守,如若不能,借着剧目重温本身亦是一种对美好的神往吧!
-作者-
溪月弯弯,愿用厚重作纸,清淡作笔,书写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