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是一种传统文化,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是一字一音的中文措辞独特的艺术形式。

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拗、句法相同,是对联的基本特色。
一样平常来说,十字以内的对联我们都称之为短联,百字以内的则称为中联,超过一百字的是长联。

当然,百字长联并不适用于我们日常居家的春联,而是多用在风景名胜等建筑的楹联形式。

比如在岳阳楼一楼《岳阳楼记》雕屏两侧,有这样一副长联:

岳阳楼五绝之窦垿长联两行文字千秋史一副对联百部书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
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
潴者!
流者!
峙者!
镇者!
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这副长联是清末两江总督曾国荃重修岳阳楼时,云南才子窦垿(xu)所撰、大书法家何绍基所书。

此联一共102字,上联和下联各有十一个短句,以问句起,以问句终,对仗工致,文采斐然,极富文化内涵和历史秘闻,令人百读不厌。

用典是这副对联的第一个显著特点。

这副对联不仅引用了很多诗——对联本身便是诗歌的一种形式,内容中也有关于诗的典故。

除了诗,这副对联还引用了一篇经典的散文,化用了一个读者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

因此作者窦垿认为这些典故是岳阳楼的“四奇”。
这“四奇”不但给这副对联增加了文学色彩,还能让读者理解岳阳楼的干系掌故。

这幅对联第二个特点是起句的设问和末句的反问。

一座楼有什么奇特的地方?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来岳阳楼?为什么古往今来这么多文人墨客为这座楼撰写诗文?

只因这座楼有“四奇”:第一奇是 “杜少陵五言绝唱”,即“诗圣”杜甫的五言律诗《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昼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杜少陵即杜甫,少陵位于本日的陕西省西安市南部,本是西汉宣帝刘询的皇后许氏的陵墓,由于这个陵墓的规模比汉宣帝的杜陵要小,以是称为少陵。

杜甫虽然出生在河南,但陕西杜陵才是他的郡望,以是他自号“杜陵野老”或“杜少陵野老”,颇有以此自矜的意思。

杜甫在流落到岳阳的时候,终于得偿夙愿,登上了岳阳楼。
墨客凭栏了望,想到自己晚年颠沛流离,当时的唐朝又灾害频仍,他感慨万千,于是写了这首涵义深远的诗。

这首诗气候恢弘,意境开阔,在思想上非常能表示杜甫那种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情怀,是杜甫诗歌“沉郁抑扬”风格的范例,可是在表达上却又迂回曲折、蕴藉蕴藉。

从表现手腕来看,这首诗的起承转合切实其实巧夺天工,音节铿锵有力,选词用字精练警策。
这首诗在描写岳阳楼的所有诗歌中是空前绝后的,以是被称为“绝唱”。
岳阳楼也由于杜甫这首诗而声名剧增。

岳阳楼的第二奇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范希文即北宋名臣范仲淹,希文是他的字。
《岳阳楼记》全文仅368个字,但文约义深。
个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句传唱千古,“两字关情”的“两字”即 “忧”和“乐”。

范仲淹这种“忧乐不雅观”表示了儒家学者的崇高济世情怀,使得千百年来的读者无不为之倾倒。
也因此,《岳阳楼记》这篇文章也成为岳阳楼历史上的绝响。

从杜甫到范仲淹,这种忧国忧民的意识已经跟岳阳楼紧密联系起来。
这一诗一文,再加上窦垿这幅长联,已经成为岳阳楼的文化符号。

岳阳楼的第三奇在滕子京对岳阳楼的重修使得岳阳楼“百废俱兴”,规复了以前的规模。

这是滕子京对岳阳楼的贡献,也是他本人的政绩。
东汉末年,鲁肃奉孙权之命镇守巴丘,他在巴陵山上建筑了一座阅兵楼,这座阅兵楼临江而立,登楼可远眺洞庭全景。

到了唐朝,唐玄宗期间的宰相张说被贬为岳州刺史,他在任上扩建了阅兵楼,当时称南楼,后改名为岳阳楼。

张说与同朝为官的苏颋因其散文雅赡宏丽,风骨兼备,一扫六朝以来文风的浮靡,引领盛唐文风,被时人并称为“燕许大手笔”,连大墨客李白、杜甫在散文创作方面也要受到张说、苏颋文风的影响。

张说谪居岳阳期间,由于他的影响力,文人骚客齐聚岳阳楼,他们远不雅观山水,登楼赋诗,抒写情怀。
此后张九龄、孟浩然、李白、白居易、李商隐等著名墨客也曾来到岳阳楼,留下许多随处颂扬的诗篇。

滕子京重修岳阳楼之时,便命人把唐朝这些大墨客、以及北宋著名墨客的干系诗文都刻在岳阳楼上。
岳阳楼从此声名远播,成为与黄鹤楼、滕王阁齐名的天下名楼。

岳阳楼的第四奇在吕洞宾三次醉倒在岳阳楼的神话传说。

吕纯阳即吕洞宾,纯阳是他的道号。
吕洞宾是一个妇孺皆知的玄门神仙,北宋以来,关于他修道羽化、救助众人的故事层出不穷。

但正由于众说纷纭,以是直到现在,对付吕洞宾的平生、籍贯,不管是历史学界还是宗传授教化界,都没有定论。

总的来说,在这些故事里,吕洞宾都是一种风骚倜傥,洒脱不羁的形象。
到了元明之际,吕洞宾又被全真教尊为五祖之一,因此吕洞宾又被称为吕祖。

现在的岳阳市有很多跟吕洞宾有关的旅游景点,岳阳楼主楼的北侧便有一座三醉亭,因吕洞宾曾经醉卧于此而得名。

据《岳阳风土记》载,吕洞宾嗜酒,曾三次于岳阳楼中痛饮,大醉,还留下了一首绝句:“朝游岳鄂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
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

这首诗被刻在三醉亭的一楼,在二楼有一尊吕洞宾的塑像,他一手拿着诗书一手拿着羽觞,因此,在岳阳当地,人们都把吕洞宾称为“诗酒神仙”。

窦垿所作的这幅长联化用了这个典故,只加了一个“必”字,即从侧面描述了岳阳楼的无穷魅力——吕祖这样的神仙途经岳阳楼都一定要在这里浮一大白。

窦垿给读者讲述这些典故,从中可以看出他对这些先贤的无限憧憬。
窦垿生活在晚清期间,他亲历鸦片之战后中国的懦弱无能。

他给咸丰天子上过很多奏章,陈述自己的治国理念,指出当时社会的九大积弊,并提出详细的办理办法,但他的奏章并未引起重视。

他所处的背景跟杜甫、范仲淹等先贤有相似之处,因此他实在是借这些典故来抒写自己的爱国情怀。

国家多难多难,知识分子有报国之志却屡遭挫折,面对这样的情形,窦垿本人是要做一个忧国忧民的墨客,还是一个心怀天下的儒者,或是一个造福百姓的官员,亦或是一个不问世事的神仙呢?

但这些墨客、儒者、官员、神仙已经是只能神交而无法亲见了,因此窦垿改写了陈子昂名诗《登幽州台歌》中的两句,以表达自己的悲惨心境。

下联紧张是先容岳阳楼的地理环境,实在也引用了不少典故。

下联以一句“诸君试看”开头,似是对读者发出约请,再分南北西东四个方位来写岳阳楼周边的山川形胜。
岳阳楼西邻洞庭湖,而洞庭湖水域广阔,向南一贯延伸到湘江和潇水。

从岳阳楼往西北,可通长江水系直至巫峡,扬子江本是长江下贱南京以下河段的旧称,晚清期间被传教士误以为是全体长江,从此扬子江成为长江的代名词。

“南极潇湘,北通巫峡”都是引自《岳阳楼记》的原文,这样的描述,既使读者明了岳阳楼的方位,又饱含人文成分。

巴陵山的得名来自一个神话传说:夏朝的后羿曾经在洞庭湖斩杀巴蛇,蛇骨堆积成山而称为巴丘,别号巴陵,岳阳在南北朝时就叫巴陵郡。

爽气,可理解为明朗开阔的自然景象,也可理解为风凉之气,岳阳楼便是坐落于巴陵山上,坐东朝西,它的西部便是明朗开阔的八百里洞庭美景,湖面上一定也少不了风凉之气。

“西来爽气”也是用典,这一句化用了《世说新语•简傲》篇的一句话:“西山朝来,致有爽气”。

岳州也是岳阳古称,在洞庭湖的东北方向。
岩即石,疆为边界。
在古代,从洞庭湖东岸进入古岳州城要经由一条山岩堆砌的边界,即古岳州城的城墙,也便是说,岳阳楼的东面便是古岳州城的城墙。

潴是指水积聚的地方,即洞庭湖。
流是说湘江和潇水以及湖南境内的其余三大水系沅江、资江、澧水在洞庭湖搜集,而后流入长江。
峙意为耸立,是指陡峭的巴陵山,镇是城镇,即岳州城。

岳阳楼背靠巴陵山,南望潇湘、北眺长江巫峡,东对古城墙,当作者描述岳阳楼附近的这些河流山川之时,他想到的是岳州城的军事意义及其历史沿革。

长江与洞庭湖在岳阳搜集,岳阳因此成为一个极为主要的水陆交通枢纽,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岳阳楼从一开始,便是一个军事建筑。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岳州城历经朝代更替和人事变迁,那些在岳阳楼题诗醉酒的先贤都已经被雨打风吹去,但岳阳楼以及它周边的河流山川却并未因此而有任何改变,这便是那些大好河山的魅力。

这江、湖、山、城包含了很多普通人难以领会的“真意”,因此窦垿有了以上领悟,以是他化用陶潜《饮酒》诗中的句子来表达自己。

这幅对联的第三个特点是排比句式、工致的对仗和抑扬抑扬的音韵。

上联和下联中的“诗耶?儒耶?吏耶?仙耶?”、“潴者!
流者!
峙者!
镇者!
”,虽然每个句子只有两个字,极为简洁,可是作者连用了四句,而且一个用反问句式,一个用感叹句式,就使得这幅对联更具表现力,这样的反诘慨叹,正是作者的真情流露。

在对仗方面,作者独具匠心,以数字“五、两、百、三”对方位词“南、北、西、东”,以人名“杜少陵、范希文、滕子京、吕纯阳”对地名“洞庭湖、扬子江、巴陵山、岳州城”,以语气词“耶”对语气词“者”,对仗不仅工致,而且构思奥妙,这些词语组合在一起,文采倍增。

对联的平仄,基本哀求是“平起仄收”或“仄起平收”,这幅长联,上联十一个短句末端分别是“奇”、“唱”、“情”、“兴”、“醉”、“耶”、“人”、“下”,平仄平平仄平平仄——这是平起仄收,下联的十一个短句末端则是“看”、“湘”、“峡”、“气”、“疆”、“者”“意”、“来”,仄平平仄平仄仄平——这是仄起平收。
这样抑扬抑扬的腔调,读来字字铿锵,艺术传染力倍增。

综合来看,窦垿这幅长联上联借典故述志,既表达了自己对先贤的景仰,又蕴含了自己对出生的慨叹,下联则借写景抒怀,既先容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又记叙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

此联受杜甫诗“沉郁抑扬”风格影响较深,内容深远,意境开阔,格调高雅,感情含而不露,更让人以为悲怆。

晚清学者袁嘉谷曾把杜诗(《登岳阳楼》)、孟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范记(《岳阳楼记》)、窦联、何书,合称为岳阳楼“五绝”。

也有人形容窦垿这幅长联是——两行笔墨千秋史,一副对联百部书,可以说,这幅对联的艺术代价丝毫不逊于杜诗、范文。

作者:飘蓬飘飘

图片系作者自拍。
窦垿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透过表象探求历史原形,以史为论,诉说个人见地,回绝分开人文环境的过度解读和阴谋论。
更新佛系,关注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