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郑风·野有蔓草》,到《一颗着花的树》。

数千年来,俏丽的重逢,最是动人心弦。

唐代官吏孟棨,在其《本事诗》中也收录过一个关于“重逢”的故事。

说晚唐贞元年间,一名叫崔护的诗人重逢一女子,寻而不得后便作了一首诗。
没承想,那首诗竟差点闹出人命来!

唐代一位不有名诗人在郊外偶遇少女写下一首诗却成千古名作

01 人面桃花相映红

还记得那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吗?

这是晚唐贞元十二年,孟郊考中进士写就的得意之作。
彼时,孟郊已经46岁了。
在科举的独木桥上拼杀几十年才成功上岸,其得意、愉快自不必说。

跟孟郊一同参加省试的还有本文的男主——崔护。
24岁的崔护不仅登进士第,还拿到了一甲的好成绩。

有人说,崔护此番落第再及第,是由于有贤内助降娘。

崔护为人孤傲,不喜与人相交。
用本日的话说,便是“社恐”。

数年前,崔护独自一人千里迢迢赴京赶考。
省试韶光定在春季,正是百花开放的时令。

考试结束后,崔护便决定到城郊散心,舒活舒活揪紧了好几个月的心弦。
结束后便决定到城郊踏青。

弱柳千条杏一支,半含春雨半垂丝。
郊野春色迷人眼,崔护边走边赏,不知不觉迷了路,是腿也累口也干。

可这荒郊野外,哪来的茶楼?

崔护没了赏花的心思,只想着有幸寻得一户田舍也好,能进去讨口水喝就成。

说来也是幸运,崔护一起乱走,居然也给他寻到了一处人家。

“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而花木丛萃,寂若无人”。

意思是说,农庄占地约一亩,被一大片桃花掩蔽着,安定悄悄,似是一幅无人打搅的山水画。
此时到访的崔护,倒有点像误入桃花源的渔人。

“笃笃笃~”

打门许久,屋内才有应声姗姗而来:“谁呀?”

是一少女声音。

此时的崔护顾不上避讳,只想赶紧安抚一下快要冒烟的嗓子。

少女心地善良,听到对方只是个途经口渴的诗人,便将人迎至屋内,亲手奉上清茶。

几杯茶下肚,崔护才有心情打量倚窗浅笑的少女:素钗白裳,未着脂粉,却分外娇俏可爱。
都城锦衣华服的贵妇比较,是另一种触目惊心的美。

崔护呆住了。
愣愣的,显出几分书卷气。

窗外的桃花不知何时溜了进来,染红了少女的双颊。

古时候讲究男女大防,正所谓“男女授受不亲”。
唐朝期间民风虽然已经相对开放,但一对未婚男女独处一室终是于礼不合,端茶递水,已属破格之举。

在村落庄僻野尚且说得过去,若在城里可能就要遭受非议了。

拘于世俗礼法,两颗年轻而炙热的心,在春日的桃花雨中飘来飘去,却不能将彼此的心意宣之于口。

眼看着日薄西山,崔护纵然有心留恋,也只好起身,一番道谢后,向少女告别。

倚门回顾,却把桃花嗅。
少女将崔护送出院门,没有即刻回屋,而是倚在门上默默地目送着崔护逐渐走远。
直到,把自己也变成了一瓣飘落的桃花,一同在东风中摇荡。

“桃花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不知崔护转头眺望时,会不会想起《诗经》的这首《桃夭》?只是少女眼中无限的眷恋,他却已看不清楚了。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误入桃源的渔人在回程细心心细地做了许多路标,怕自己再回来时找不到路。

和渔人一样,社恐人崔护回去时,也把路记得牢牢的。

只是,末了也都殊途同归。

渔人明明做了许多标记,却再也找不到入桃源的路。
而崔护成功再次找到了桃林,佳人却没了踪迹。

02 物是人非事事休

春日桃林的一次偶遇,像一枚投向湖面的石子,在崔护和少女心中激起了圈圈荡漾。

自从两人分别往后,少女从此逐日思考,想郎君会不会再来。
日昼夜夜,崔护谈吐不俗,举止有礼的翩翩君子样子容貌都入梦而来,让她魂牵梦萦,思慕不已。

只是,两人并未订终生,乃至都未曾好好告别,以是关于崔护的统统她都不能对任何人提起。

而崔护那边,却从此再无音信。

“士之耽兮,犹可脱也。
女之耽兮,不可脱也!
”数千年前,有女子在《诗经》中如此大发牢骚。

可世事便是如此。

男女之情,于女子而言可能是生命的全部,由于女子的全部是婚恋,是家庭。
而男子不可能将全部激情亲切都投入进去,由于他得先拿到面包,才能去争取爱情。

动物天下也是如此,雄性园丁鸟要想得到雄性园丁鸟的青睐,它得花五六年的韶光来学习如何搭一座俊秀的“求偶亭”,衔来五颜六色的果子、羽毛来装饰。

或许是桃林偶遇花光了崔护的所有运气。
那一年,崔护未中进士。

落第的崔护回到家中,随即专一苦读,心思不复他顾。
在都城南郊与少女巧遇一事,也只能拿个匣子装起来埋在心底,以免心猿意马延误了第二年的省试。

次年仲春,又是草长莺飞的时令。
考试完的崔护终于按捺不住内心的思念,再次前往都城南郊。

这次一定要好好先容自己!
第一句话该怎么说才能给对方留下好印象?溘然登门拜访该当不会失落礼吧?

乱七八糟的想法在脑中来回拉扯,时隔一年,崔护再一次来到农庄前。

面前的统统景致跟一年前分别时千篇一律,桃花灼灼,轻轻将农庄掩在身后。

“笃笃笃~”

崔护正了正衣冠,再次叩响门扉。
可等了又等,依旧不见人来。

直至夕阳逐步将余晖洒在大门的铜锁上,崔护才明白,农庄主人是不会再回来了。

意气消沉之下,崔护拿出笔墨在门上题下诗句: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

这便是千古名作《题都城南庄》。

《题都城南庄》全诗仅短短四句。
没有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沉重痴嗔;也没有李商隐“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的爱而不得;有的,只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失落落与怅惘。

或许,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曾有过一段遗憾吧,曾有幸惊鸿一瞥,却无缘与美好永驻。
以是,崔护这段爱而不得,没有结局的故事才让人念了千年。

百年之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也写了一首与《题都城南庄》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词。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薄暮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元朝时,戏曲家汤显祖再作《牡丹亭》,借杜丽娘一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感慨物是人非事事休。

可是,欧阳修《生查子.元夕》的男主至少有泪,牡丹亭中杜丽娘末了得以还魂,与柳梦梅厮守终生。
崔护呢?他得到了什么?

如今当代人追剧,尚且忍受不了编剧拆CP,否则就要寄刀片,更何况古人?

才子与佳人的故事没有结局?不能够!

03 降娘与桃花缘

后来,《题都城南庄》这首诗成了一个故事,桃花缘。
而这个故事也有了女主——降娘。

降,即赤色。
降娘这个名字,便取自于《题都城南庄》中的“人面桃花相映红”。

话说崔护在门扉上留下诗句后,黯然拜别。

回去后,竟持续数日辗转反侧,茶饭不思。

还是回去看看吧?说不定农庄主人那天只是刚巧不在呢?或是有急事要处理,或是拜访亲戚好友。

于是,不甘心的崔护再次折返桃林农庄。
这回,崔护没有扑空,只是刚到门外,就听见里面传来撕心裂肺的嚎哭声!

这是发生了什么事?

崔护赶忙砰砰拍门。
不一会儿,有一老丈前来应门,一看门口的诗人神采焦灼。

老丈高下打量崔护一番,便一手扯着了他:“好哇,你便是崔护崔郎君吧!

崔护不明以是:老丈如何得知自己名讳?两人可是头一回见!

老丈复又流下泪来:“你还我女儿命来……”

原来,降娘便是老丈的女儿。

老丈老来得女,自小便对降娘疼爱有加。

降娘喜静,一家人便搬来南城郊。
春日种花,夏日摘桃,秋日收种,冬日温酒,一家人过得甜甜美美。
可是一年前,降娘溘然怏怏不乐起来,连最喜好的桃花都不赏了。

老夫妇讯问许久,降娘都沉默不语,也便是在数日前,两人才得知统统都是由于崔护的缘故。

数日前,两人携女归家,忽然瞧见自家门上题了一首诗。

一家人皆通文墨。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老夫妇一看,便对女儿非常的缘故原由有了预测,莫不是女儿不知何时有了意中人?

一番讯问之下,降娘终于吐露了实情,将去岁与崔护相遇一事说了。

见女儿情痴,老夫妇故意玉成,只是门扉上只留下一个名字,却不知崔护是哪里人士。
人海茫茫,又如何去寻?

绛娘此前就对崔护故意,因不知对方心意,只能将那份思慕藏在心底。
如今得见崔护的诗句,才知对方也是故意的。
只是桃花缘玄妙,两人竟生生错过了。

自此,降娘也是茶饭不思,害起相思病来,没几日便形销骨立了。

崔护来访,正是降娘芳魂逝去之时。

“我已经老了,就盼着降娘有个好归宿。
之前降娘一贯推脱婚事,原来是非君不嫁啊!
如今,却由于你而丢了性命,难道你还不是凶手吗”,老丈痛哭不已。

听了老丈的哭诉,崔护仿佛横遭雷击,一时被震得失魂落魄,既喜又悲。

喜是原来这一年不是自己一人单相思,悲是好不容易知晓对方心意,却要天人永隔,这如何能不让人心痛欲碎呢?!

“去年清明时节,小生踏青途经贵地,口渴难耐想讨口水喝,幸有降娘心善赐茶。
数日前,我故地重游,想再拜访报答,未曾想大门落锁,才痛惜题诗折返,不知道事情会变成这样!

崔护呜咽着要求入闺阁与降娘一见。
看降娘悄无声息地躺在绣床上,崔护终于忍不住声嘶力竭地呼喊:“绛娘,我来了,我在这儿呀!

崔护伏在床边大声哭喊,泪水浸湿了棉被。

大概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已经去世去的降娘竟像杜丽娘那般在崔护的一声声痛哭中清醒了过来!

一开始只有若有似无的几缕鼻息,接着双眼微微睁开了,然后彷佛认出了面前的崔护,自己也缓缓流出泪来。

看绛娘悠悠转醒,老夫妇和崔护惊喜万分,赶忙端来米汤让绛娘逐步喝下。
就这样,痴情的绛娘在鬼门关走了一圈又回来了。

之后,便是皆大欢畅的大结局了。

崔护一封家书寄回河北老家,向远在千里之外的双亲解释了事情的经由。

崔家父母也冲动于两个年轻人的痴情,放下门第之见,依照婚嫁六礼(即一纳采、二问名、三纳吉、四纳征、五请期、六迎亲)将降娘迎娶了回来。

家有娇妻,眼下崔护的末了一件大事便是考取功名了。

由于绛娘不仅人美心善,还聪慧非常。
不仅能为夫君红袖添喷鼻香,共赏诗词,让崔护在诗词学业上更加精进,还能操持家务,孝顺家长长辈,和蔼旁边邻居,赢得众人夸赞。

贞元十二年,崔护再次背起行囊赴京赶考。
这一次,崔护终于一举得中,获赐进士及第。

此后也官运亨通,一起升迁到岭南节度使。
崔护为官期间,降娘也伴随旁边,成为了他廉政爱民官史中靓丽的一笔。
不过,这是后话了。

04 如梦幻泡影

历史上确实有崔护其人,他也确实在游览都城南郊时结识少女,并写下“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千古传唱。

可是,正如司马光写过宴会上的惊鸿一瞥,“相见争如不见,多情何似无情”。

正如辛弃疾写过闹市相错,“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顾,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最美,也便是那一霎时了。
最美的花,总是凋零了给人看的,没有结果。

崔护与降娘有情人终成家眷这个故事结局,极可能是后人杜撰的。

一来,看降娘的名字取得多随意,去世而复活也是话本子的惯有套路,非如此才能彰显两人爱感天地。

二来,孟棨的《本事诗》收录的都是一些诗词轶事,有点儿类似话本子,并不是经得起严谨考虑的史学资料。

三来,唐朝期间的婚姻,并不如我们想象得这般浪漫。
现实,可残酷多了。

众所周知,唐朝是在隋朝的根本上建立起来的。

隋朝晚年民不聊生,人口基数被隋炀帝败得差不多了。
唐朝为了增加人口,特意下诏书鼓励百姓婚嫁,规定法定结婚年事为男子二十岁以上,女子十五岁以上。

已婚男女离婚后也可以各自再婚。
面对实在找不到工具的大龄剩男剩女,官府还会出资聘妻或者置备嫁妆。

可即便如此,唐朝人在婚嫁时也是非常慎重的,非常看重对方的家世门第,尤其是读书人。

即便有明文规定,但读书人还是可以光明正大晚婚的。
由于有了科举功名,就有可能成为公卿富朱紫家女婿快婿,从此鱼跃龙门跨入上层社会。

每次省试结束后,礼部放榜,便是读书人“桃花缘”袭来的时候。
唐朝期间,若是得中进士,官家会在曲江亭宴请进士们,游江赏诗,共贺上巳佳节。

而新科进士参加的曲江宴也是变相的“相亲宴”,高官权势之家和名门贵女每每会趁此机会探求适宜的半子郎君。
宋朝的“榜下捉婿”婚姻文化,便是由此发展而来。

抱着“达则娶于卿相”的不雅观念,等到得中功名之后再成婚的读书人比比皆是。
唐朝很多著名的墨客,就都是晚婚的大龄青年。

李白结婚算是早的,二十七岁时迎娶了唐高宗时宰相许圉师的孙女;杜甫三十岁成的婚,妻子是司农少卿杨怡的女儿;

王之涣结婚已经三十五岁了,实打实的大龄男青年,妻子是冀州衡水县令李涤之的女儿;

白居易对邻家妹妹故意,但生生被母亲拖到三十七岁才成婚,妻子是当时炙手可热的大臣杨虞卿的堂妹。

而崔护进士及第时才24岁,此前不太可能“英年早婚”的。

何谓情?

董仲舒说,情,便是人的希望。

情是隐蔽在人们内心深处的本能希望,但也要接管世俗礼法的束缚。

崔浩的《题都城南庄》,写的是寻春偶遇,也是在写“情”与“礼”的抵牾,个中得与失落,我们很难评说。

千载悠悠,墨客已杳然而逝,但他透过这首诗歌通报出来的情绪却未曾改变。

参考资料《本事诗》《隋书》《中国风尚通史﹒秦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