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诗
一、“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和龚鼎孳
1、钱谦益,诗学杜甫,诗风典丽凄凉,堪称大手笔。我们比较熟习的“十年迈眼重磨洗,坐看江豚蹴浪花”便是出自他的《金陵秋兴》(第一叠第二首)。这是一套大型的七律组诗,步和杜甫的《秋兴八首》,被称为明清之诗史。钱谦益的诗作中也不乏一些清新并颇具禅意的小诗,如这首《众喷鼻香庵赠自休长老》“略彴缘溪一径分,千林喷鼻香雪照斜曛。道人不作寻花梦,只道漫山是白云。”
2、吴伟业,诗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诗风清丽自然,如《涂松晚发》“孤月傍一村落,寒潮自来去。人语出短篷,缆没溪桥树。”后期遇国难,经乱离,多抒发年夜方苍凉之音。这紧张表示在以重大历史事宜为背景的诗篇中,《圆圆曲》便是代表,个中的“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更是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
3、龚鼎孳,诗风婉丽,造诣不如上两位,文学史教材上对他也没有过多的讲述。附一首龚鼎孳的诗吧。《上巳将过金陵》“倚槛东风玉树飘,空江铁锁野烟消。兴怀无限兰亭感,流水青山松六朝。”
二、“遗民”墨客:他们多具有刚毅的气节,参与抗清斗争,至终不渝。代表墨客有顾炎武、吴嘉纪、屈大均等。
1. 顾炎武,学术深厚,笔力遒劲;诗风高古,卓尔大家。名句也不少:“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着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2. 吴嘉纪,诗作多反响社会抵牾,描写民生疾苦。如这首《绝句》“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我当时读完,还心伤了良久,让我们叫苦不迭的炎炎烈日之下,却是一部分人偷闲乘凉的地方,伤感。
3. 屈大均还与陈恭伊、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其诗年夜方奇伟,感情愤激,以反响民间疾苦和爱国激情亲切为主。流传比较广的是这首《鲁连台》“古庙千秋月,荒台万木风。从下世界士,只在布衣中!
”
三、以王士禛为代表的康熙诗坛诸家
1. 王士禛,推崇唐诗,尤其喜好王孟诗中所表现出的散逸清远的意趣。提倡“神韵说”,意思是诗歌所表现的工具要具有一种远境美,达到“不着一字,尽得风骚”的审美效果。如《再过露筋祠》“翠羽明珰尚俨然,湖云祠树碧于烟。行人系缆月初堕,门外野风开白莲。”再如《秦淮杂诗》“年来肠断秣陵舟,梦绕秦淮水上楼。旬日雨丝风片里,浓春烟景似残秋。”
2. 赵执信,“神韵说”的反对者。诗学中晚唐,现实感较强。如这首描写蝗灾的诗《后纪蝗(节选)》“蝗乎蝗乎且莫殚我谷!
告尔善地栖尔族:一为催科大吏堂,一为长安朱紫屋!
”有杜诗风范,确实跟“神韵”并无关系。但赵晚年的一首《秋暮吟望》“寒山常带斜阳色,月牙偏明落叶时。”还是颇具韵味的,被我收入到“意境美”诗词的榜单中。
3. 查慎行,诗学苏轼,并参以白居易的简朴和陆游的情调,诗风清新谐美。如这首《舟夜书所见》“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还有这首《晓发胥口》意境也极美:“半浮半没树头树,乍合乍离山外山。借取日光磨一镜,吴娘船上看烟鬟。”
4. 厉鹗,诗词兼工,后面的清词部分还会提到他。诗作较少涉及现实苦难,全力追求个人生活的艺术化,以及孤淡的情调。如“书灯佛火影清凉,夜半层楼看海光”“水落山寒处,盈盈记踏春。朱栏今已朽,何况倚栏人!
”
四、乾嘉期间诸家:独尊性灵,勇于改造;追求雅正,提倡温顺敦厚的诗风
1. 沈德潜,紧张造诣在诗论方面,主见“格调说”,意思是诗歌创作要讲求蕴藉蕴藉,看重诗歌的音律美。附一首《过许州》“到处陂塘决决流,垂杨百里罨平畴。行人便觉男子绿,一起蝉声过许州。”
2. 袁枚,我们都比较熟习,更多的是由于他的文《随园诗话》《随园食单》等。袁枚论诗标举“性灵”,强调真脾气,诗中要有“我”。在措辞方面力求普通和生动。如这首《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比较有名的还是这首《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袁枚还写过一些说理诗,有他个人的见地,耐人寻味。如这首广为流传的《马嵬》“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落里夫妻别,泪比永生殿上多。”
3. 赵翼,诗作主见独创,反对仿照。与袁枚、蒋士铨并称为“乾隆三大家”。《论述》是他的名篇“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秀士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则出自赵翼的《题元遗山集》。我个人比较喜好他隐居乡园的一首诗《野步》“峭寒催换木棉裘,倚仗郊原作近游。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
4. 蒋士铨,创作了不少描写下层公民苦难生活的诗作,动听至深。《杭州》桥影条条压水悬,凤山门外带城偏。一肩书剑残冬路,犹检寒衣索税钱。
5. 郑燮,即郑板桥,诗画兼通。《竹石》便是一首题画诗,是咏竹的名篇。“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还有其余一首《题画竹》我们也很熟习“四十年来画竹枝,白天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6. 黄景仁,常年流落,怀才不遇,多愁善感,发而为诗则愤世凄凉。郁达夫曾说:“如果在乾嘉墨客中,求一些语语沉痛、字字酸楚的真正有墨客气质的诗,自然非黄景仁莫属。”如《别老母》“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再如《都门秋思》“寒甚更无修竹倚,愁多思买白杨栽。百口都在风声里,玄月衣裳未剪裁。”我比较喜好他的《稚存归索家书》“只有安然字,因君一语传。马头无历日,好记雁来天。”
五、龚自珍等清末墨客
1. 龚自珍,继续屈原、李白等浪漫墨客的传统,又受晒台宗和华严宗的影响,诗作想象奇特,措辞瑰丽。“秋心如海复如潮,但有秋魂不可招。”“西池酒罢龙惨语,东海潮来月怒明。”不过,随处颂扬的还是《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2. 郑珍,诗学苏轼、兼尊韩、孟。诗歌措辞浅俗而不流易,诗风沉着简净。《晚望》“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独怜溪旁边,十室九家贫。”
3. 陈三立,古典诗歌传统末了一位主要墨客。诗学黄庭坚,取境奇奥,造句瘦硬,避熟俗而求新意。比较有名的是《十一月十四夜发南昌江舟行》“露气如微虫,波势如卧牛。明月如茧素,裹我江上舟。”
清词
一、阳羡词派:主见“拈大题目,出大意义。”推崇苏辛
1. 陈维崧,阳羡词派的代表词人。前期词作以风华绮丽见称,中晚期词风逐渐深婉豪宕,沉郁苍凉。如《贺新郎·赠苏昆生》“今日华清风景换,剩悲惨、鹤发开元叟。我亦是,中年后!
”最为人称道的是《点绛唇·夜宿临洺驿》“赵魏燕韩,历历堪回顾?悲风吼,临洺驿口,黄叶中原走。”
2. 万树,精通音律,也是个戏曲家。留存下来的词该当不多,我手头上的工具书只看到其两首词。这首咏愁的《杨柳枝》不错,“不合临池起画楼,断烟疏雨叶飕飕。谁能数得垂杨叶?一叶垂杨一点愁。”
二、浙西词派:影响清代词坛两百多年,词风醇正秀雅,空灵蕴藉
1. 朱彝尊,浙西词派的领军词人。《江湖载酒集》是朱彝尊词作的精粹,所收词作或沉郁苍凉,或清新流动。如《卖花声·雨花台》“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更无人处凭阑。燕子斜阳来又去,如此江山!
”再如《桂殿秋》“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
2. 厉鹗,堪称浙西派的中坚。词作取南宋姜夔、张炎诸家之长,隽妙独绝。如《忆旧游》“溯溪流云去,树约风来,山剪秋眉。一片寻秋意,是凉花载雪,人在芦碕。楚天旧愁多少,飘作鬓边丝。”
3. 纳兰性德,情词低徊幽邈,婉丽清凄;边塞词寥廓苍远,绘景如画。如《蝶恋花·出塞》“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落日深秋雨。”《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宅无此声。”
三、常州词派:讲“寄托”,特点是“意内而言外”
1. 张惠言,常州词派的首创者,是个学问家,多年研读《易》学,于定命人事之间多有慧解,作词则讲究言外之旨,隐晦幽邈。他的《水调歌头·春日赋示杨生子掞》个中一句“晓来风,夜来雨,晚来烟。是他酿就春色,又断送流年”常常涌如今各大诗词榜单中。我当年读到这句,瞬间被吸引,怎么会有这么美又这么伤感的句子,险些已经看不到宋词的影子,更靠近当代诗,但又极具韵致。张惠言还有一首《木兰花慢·杨花》也深得我心。“疏狂情性,算悲惨、耐得到春阑?便月地和梅,花天伴雪,合称清寒。收将十分春恨,做一天愁影绕云山。看取青青池畔,泪痕点点凝斑。”
2. 周济,常州词派的集大成者,并编撰《宋四家词选》,四家分别是周邦彦、辛弃疾、王沂孙和吴文英。在这本词选的序论中提出,词的创作要有深刻的寓意,不能是泛泛的即兴之作。同时,作为欣赏者要对词作反复吟咏,才能体会个中的深意。附一首周济的咏物词《满庭芳·梨花》“珍惜经年,玲珑数朵,楼前越样风采。东君著意,开比海棠迟。烂漫群芳似锦,夜阑露、洗尽燕支。无人见,亭亭孤影,明月过墙时。”
四、顾春等清末词人
1. 顾春,著名女词人。词学周邦彦,并参姜夔之清隽,深婉沉着,自然精工。《南柯子·山行》是一首描述山野风光的词。“远岫云初敛,斜阳雨乍收。牧踪樵径细寻求,昨夜骤添溪水绕村落流。”再看这首《醉翁操》“悠然。长天。澄渊。渺湖烟。无边。清辉灿灿兮婵娟。有美人兮飞仙。悄无言。”平和的音节,隐喻着淡淡哀愁,深深的寂寥……
2. 蒋春霖,崇尚姜夔、张炎,追求“情至韵会”的词境。《卜算子》“燕子未曾来,小院阴阴雨。一角阑干聚落花,此是春归处。”《柳梢青》“东风阵阵斜曛,任倚遍、红阑未温。一片春愁,渐吹渐起,宛如彷佛春云。”
3. 王鹏运,甲午之后,多感慨国事,词作沉郁凄凉,格调在王沂孙、辛弃疾之间。如《浪淘沙》“华发对青山,客梦零散。岁寒濡呴慰劳生。断尽愁肠谁会得?哀雁声声。”
末了,放一张顾春的美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