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普陀田园综合体里,游客享受春光。
春和景明,惠风和畅。昨天,不少市民或徜徉花海间,或拾趣手作中,或踏青野外上,尽情追逐春光,享受美好生活。
“姆妈,侬看阿爹做的青饼馅子太多了嘛,卖相丢脸足嘞!
”“是嘛,这老头晓得侬喜好吃黄豆馅,格也放太多了。”昨天上午,在定海小沙街道增辉村落峙岙塘路158号,79岁的顾宏兴、74岁的吴素娣正通过微信视频,向在上海的二女儿“直播”做青饼。
青饼是舟隐士用糯米和“青”做成的特色食品。“青”学名艾草,是常见的春季植物,汁液带有芳香,做出来的青饼满是春的味道。
一大起先去割“青”,接着到井边洗“青”,然后烧开水烫“青”,揉出“青”的苦味……提及做青饼,顾宏兴如数家珍,“我的秘方是6两‘青’配1斤粉,个中7两半糯米粉,2两半粳米粉。”他先容,“青”和粉稠浊后加水揉成大青团,切成一只只半个拳头大的小青团,末了包上馅料。
“清明吃青饼是阿拉舟隐士的风尚,在上海定居的女儿一到时令就馋了。自己动手做虽然麻烦,但是乐在心里。”顾宏兴说,一共做了40只青饼,30只将寄往上海给女儿解馋。
在普陀展茅街道张家村落,“媳妇青饼”作坊里飘出阵阵艾草喷鼻香气。“最近每天能卖1000多斤,做的速率还是赶不上卖的。”作坊老板张舟燕的话头,时时被一茬茬上门买青饼的客人打断。“青饼要想好吃,除了要用当季新‘青’,还要按一定的比例调配和采纳传统工艺,我们家的青饼好卖便是这个理儿。 ”
普陀田园综合体里也好不热闹。“处处闻啼鸟。”昨天下午3时许,2岁零10个月的郑斯予在爸爸郑从杰勾引下背出应景的古诗,“家族踏青团”里的13人纷纭点赞。“我们本日四世同堂来春游,上午扫墓,中午在路下徐田舍乐吃大餐,下午在这儿赏花、放鹞子。”一行人走到“中国梦”游览区内的草坪上,从大背包里拿出野餐垫,放上青饼、橙子、瓜子。郑从杰说,“平日里大家难得相聚,本日好好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