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说:人有两种孤独
一种是人间间的孤独,李白热爱朋友,他有许多诗是好友聚饮时写的,这种孤独好解除。
另一种是宇宙间的孤独,人生短暂而飘忽,没有根基,这种孤独是人生的实质成分,唯有去世可以把它解除,但同时也把人生解除了。

杜甫写过一句诗: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这实在是人间间最深的孤独。
有些人不是无缘无端地活在世上,他们是交出了自己的心而活着。
他们生平中所爱的、所做的,或赤忱或隐秘地被瞥见、被遗漏,究竟为的是什么呢?《红楼梦》里说为的是自己的心,但实在,也不过是为一个知音罢了。

柳宗元的《江雪》被称为“世间最孤独的诗”,他将“千万孤独”藏头于诗中。

我的孤独,亦是构成我天下的全部。
里面有爱,有抱负,有思考,有内耗。
有证明我存在的统统。
有差异与人间间的统统。

人世间的孤独都被这十首古诗词说尽了 ​​​

——阿多尼斯《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

“年年纪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是墨客刘希夷在《代悲白头翁》一诗里的感悟;“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这是墨客严恽在《落花》一诗里表达的惜春之情;“世间无限图画手,一片伤心画不成”,这是墨客高蟾在《金陵晚望》一诗里孤独的叫嚣;“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这是墨客李益在《写情》一诗里心伤的嗟叹;“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这是墨客崔郊在《赠去婢》一诗里绝望的诉说。

01

《金陵晚望》

唐·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图画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诗境浅谈:画实境易,画虚境难。
前人有咏行色诗云:“赖是图画无画处,画成应遣生平愁。
”与此诗后二句相似。
行色固难着笔,伤心亦未易真切。
金陵为帝王所都,佳丽所萃,追昔抚今,百端交集。
伤心人别有怀抱,纵有丹青妙手,安能曲绘其心耶?此诗佳处在后二句,迥胜前二句也。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与爱情无关,伤心二字却同样刻骨。
诗人为唐王朝的危急四伏感到伤心,浮云落日是有形之物,图画固然能画;然而那一片伤心,却纵有丹青妙手也无法描述。

本诗前二句在对浮云、晚翠等自然景象的描述中,展示故都盛衰无常,隐含唐王朝正是国运陵夷之时。
结尾两句,追昔抚今,百端交集,预感到唐王朝危急四伏,却无可挽回。
诗人为此倍感苦恼,却又无能为力,只能将这种潜在危急归结为“一片伤心”,而这又是丹青妙手所无法表述出来的。
诗婉转沉著,感慨遥深。

02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初唐墨客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乃千古绝唱。
墨客极为深刻地反响了封建权势社会中,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孤独寂寞的情怀;抒发了墨客生不逢时,空想和现实无法统一的苦楚。

《登幽州台歌》当时就能“时人莫不知也”,一个主要缘故原由,便是他写出了当时广大知识分子的集体呼声。

墨客在提示我们:宇宙、韶光是无限的,而人生是短暂的,该当让有限的生命在无限的宇宙中闪闪发光。
这便是《登幽州台歌》千年传诵的道理所在。

不论从韶光还是空间层面看,都表达了生来孤独的空旷和寂寥。

短短的二十二个字,仿佛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空旷无垠的艺术画卷。

读此诗,仿佛可以瞥见墨客正孤独寂寞地站在北方苍茫辽阔的原野中,肚量胸襟大志却报国无门,长长嗟叹,黯然神伤。

陈子昂,23岁考中进士,得武则天赏识后升右拾遗;37岁出塞平定契丹叛乱,写下被称为“千古一叹”的《登幽州台歌》;42岁冤去世狱中,被后世尊为“文宗”与“诗祖”。
不雅观其生平,经历大起大落,未能实现空想抱负的陈子昂是否是成功的?

人的生平不能用“成功”二字评判,陈子昂不回避、欠妥协、不放弃,怀揣民本思想为天下苍生献力,“他短暂的人生,是悲剧的结果,但不是悲剧的人生。

03

《独坐敬亭山》

唐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是唐代大墨客李白的诗作。
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意则是表现墨客生命进程中旷世的孤独感。
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和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武断,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
全诗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奥妙的构思,授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是墨客表现自己精神天下的佳作。

在这首诗中,李白以山为友,以云为伴,展现了他超然物外、独享寂静的内心天下。
敬亭山不仅是他眼中的风景,更是贰心灵的寄托。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措辞,勾勒出一幅宁静致远的画面,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片清幽的山林之中,与墨客一同感想熏染那份孤独与清闲。

明末清初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鸟飞云远,言其独坐也;末句“独”字更醒。

孤独从来不会绕过谁,

不同的是,

有的人是偶尔感到孤独,

而有的人却长久地沉浸于个中,

哪怕你是众星捧月的诗仙,同样也会陷入深深的孤独。

很多人说,最孤独的李白

是花间一壶酒,举杯邀明月的李白,

作为酒仙,有酒有月,

他的内心深处是有归宿感的,

也有人说,最孤独的李白,

该当是独坐敬亭山的李白,

04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唐代墨客柳宗元的孤境。

在这首诗中,墨客以极度寂静的场景,描述了一个孤舟老翁在寒江雪中独钓的画面。
千山无鸟飞,万径无人踪,只有这位老翁孤独地坚守着自己的垂钓之乐。
这首诗以其冷峻的笔触和深邃的意境,让人感想熏染到孤独与坚韧并存的美。

从长安被贬至地方,故人故友同寅接连去世,母亲与世长辞后自己却不得扶灵北归……半生流落坎坷,柳宗元于万分悲怆之中写下《江雪》,将“千万孤独”藏头于诗中。

读柳宗元的《江雪》,顺着墨客的人生轨迹,我看到家破人亡被一贬再贬的墨客的绝望身影,孤独可能是化解巨大痛楚和愤怒的唯一良药。

教员曾写过“堆来枕上愁何状……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再强大的个体都会陷入走投无路的窘境。
学会做韶光的朋友,熬得住漫漫永夜。
学会向时势示好,万丈狂澜面前,每一个个体微小如一粒尘埃,对抗连想都不应该想!

05《大年夜作 》

【唐】高适

旅社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大年夜作》是唐代高适的一首七言绝句。

墨客在旅社的寒灯之下,难以入眠,思念乡土,喟叹光阴。

此诗写除夕之夜,游子家人两地相思之情,寻思苦调,委曲婉转,动听肺腑。
诗精练蕴藉,故古人谓此诗:“添著一语不得。
’’用语朴实浅近而寓情深微悠远。
过年意味着又增加了一岁。
每天向上的小朋友每每急于终年夜,已过中年的人则很可能痛感白己正在走向朽迈——他们对此事都比较计较,当然有兴趣勃勃与感慨系之之不同。
高适这首诗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写,“年味”很足,传诵极广。

06

《旅夜书怀》

唐·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的诗《旅夜书怀》融情于景 写尽了墨客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

这首诗看似行旅赏景,实则写尽了墨客不得不再次携带妻儿走向流落之路的酸楚。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朋侪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失落去依赖,遂携家由成都乘舟东下,在舟经榆州、忠州一带时,即景生情,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写墨客晚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墨客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残酷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惨恻心情。
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腕,在古典作品中是常常利用的。

全诗景情相融,景中有情。
整首诗意境雄浑,气候万千。
用景物之间的比拟,陪衬出一个独立于天地之间的飘零形象,使全诗弥漫着深奥深厚凝重的孤独感。
这正是墨客出生境遇的写照。

首联“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从描写江夜上的近景入手,刻画了孤舟月夜的寂寞境界,表现了墨客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

颔联“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从描写远景入手,展现出雄浑阔大的境界。
以“星垂”陪衬出原野之广阔,以“月涌”渲染出江流的气势,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惨恻心情。

颈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从休官的无奈入手,正话反说,抒发休官的忧愤。
揭示出政治上失落意是导致自己飘泊、孤寂的根本缘故原由。

尾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从即景自况入手,抒发自己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
以沙鸥自比,转徙江湖,声声哀叹,在孤独的坚持着,仍旧无怨无悔。

07

《浪淘沙令》

南唐·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随意马虎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别称:南唐后主、李后主,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南唐末了一位国君。
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去世,被称为“千古词帝”。

李煜,不是一个好君王,却是一个好词人。
身为君王,李煜远没有唐宗宋祖般令人影象深刻,作为词人,他佳作连篇,好句不断,是当之无愧的作词天才。

08

《送人》

【唐】徐月英

惆怅人间万事违,同人同去一人归。

生憎平望亭前水,忍照鸳鸯相背飞。

送别朋侪,惆怅伤感。
此诗白描精练,意深情重,“忍”字何切,有初恋未成的痛点,构思非俗,念之心苦,泣之难言。

两人同去,却只留一人孑孓独归。
自此,一人浪迹天涯,心无安处无家归;一者长眠于厮,生不能共枕,去世难以同穴……

人间间的凄凉和错过每每是这样,没能好好告别,却已物是人非。

孤独悲哀莫过于此…

09

《暮春江陵送马大卿公,恩命追赴阙下 》

唐 杜甫

自古求忠孝,名家书有之。
吾贤富才术,此道未磷缁。
玉府标孤映,霜蹄去不疑。
激扬音韵彻,籍甚浩瀚推。
潘陆应同调,孙吴亦异时。
北辰征奇迹,南纪赴恩私。
卿月升金掌,王春度玉墀。
熏风行应律,湛露即歌诗。
天意高难问,人情老易悲。
尊前江汉阔,后会且深期。

委婉地抒发对最高统治者的不满:统治者身居禁门深宫,其意愿博识莫测;人到晚年更随意马虎悲哀。

10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宋 晏殊

南雁依稀回侧阵,雪霁墙阴,偏觉兰芽嫩。
中夜梦余消酒困,炉喷鼻香卷穗灯生晕。

急景流年都一瞬。
往事前欢,难免不免萦方寸。
腊后花期知渐近,东风已作寒梅信。

词人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个“望尽”是玄学的时候,与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杜甫的登高楼同质,既是抒怀,更有思考。

而晏殊的思考之起因皆来自“历历”世间事,在世事的沉浮中,自己面对自己,并做出理性的思辨,这思辨仿佛是阔绿千红之后,只余枯瘦的一杆残荷。

冯友兰在《新知言》中说:“一首诗若只能以可觉得者,表示可觉得者,只是“止于技”的诗。
而如果一首诗能以可觉得者,表示不可觉得只可思议者,以及不可觉得也不可思议者,便是“进于道”的诗,而进于道的诗,可以自比于玄学。

从这个角度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一句就不单“止于技”,同时进于道了。
以是,王国维将此视为“古今之成大奇迹、大学问者必经三种境界”之第一境。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唤起,是如梦初醒,如谜忽觉,是澄清世相的能力,再今后,才会有“为伊消得人干瘪”,终极在灯火阑珊处,得见伊人。
这便是《珠玉词》值得歌颂的圆融理性之悟,是大于觉得的觉得,是抽离觉得的顿悟,这顿悟,正如王维的诗:夜静春山空。

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昨夜西风凋碧树”每每是说生活中的烦躁,这些烦躁,将你的生活一扫而光,满树希望的碧叶,被一系列的不快意扫得一片不留。

生活对你来说,是充满了困难苦楚的。
但心比天高,由于这内心总是神往着“独上高楼”,实在这里预示着,自身对付平庸生活以及周围生活环境的不满,还表明希望独上高楼,尽早地分开出平庸,或者从周围大多数生活平凡的人们中剥离出来。

“望尽天涯路”暗含着内心实在早就对付自己的人生树立了较高的目标,自己是可以登高一望,望尽天涯之路的,也便是内心已经拥有了一个极大的目标,可是这目标仅仅是存于内心,也便是天涯之路在眼中,而不是在脚下。

第一种境界乃是一种自视颇高却又局限于生活牢笼的心态,好似无尽烦恼皆来志愿望,这希望却又被自己洗刷得有些纯净了,这样的纯净存于本身不纯净之生活中,却又更是苦恼。
暂时的独上高楼是不能够办理的,或许还会更困惑。
犹如任何一个生活于平庸生活之中,却又对生活充满了空想的小人物一样,这样的小人物或许会成功,更或许会平淡下去,逐渐消耗消散于众人之中。
更或许,这样一辈子都不会入人生之境。

国学大师王国维《人间词话》的“人生三境界”。

第一重境界,在孤独中走向强大。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王国维引用这句话,用以表达,只有不畏孤独,悲喜自渡,才能静心克难,才可于漫漫天涯路上找到属于自己前行的目标和方向。
第二重境界,成功在于多坚持一下。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干瘪。
——柳永词条《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王国维引用这句话,用以表达为了实现空想,须要全情投入,持续的坚持而不要被眼下的困难和寻衅牵绊而裹足不前,就像电影《阿甘正传》中的阿甘那样。
第三重境界,越自恰越丰盈。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顾,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王国维引用这句话,用以表达,兜兜转转寻寻觅觅多时,定然会在某个瞬间恍然大悟:最好的收成或许并不在高山仰止,而就在那个追寻过程中的点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