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神州十五号载人飞船在太空实现与神州十四号载人飞船“宇宙同框”,我们的飞天之路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苍穹之上,人们在太空溜达。苍穹之下,人们仰望了星空几千年。
从远古期间,流星划过天涯,人类便种下了“飞天”梦想,抱负着如鸟儿般翱翔。他们把星星和玉轮雕刻在火与土交融的陶器上;把月宫与星河想象整天际胜景,用笔墨记述下俏丽的传说;他们用人工翅膀翱翔,努力去冲破苍穹。
古人的聪慧在一次次失落败中跌倒,又一次次向前探索。同时,不断燃烧的“飞天梦”也化作瑰丽的诗行,闪耀千年。

迟迟钟鼓初永夜,
耿耿星河欲曙天。
——白居易《长恨歌》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随处颂扬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墨客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朋侪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
细数迟迟钟鼓声,愈数愈觉夜漫长。遥望耿耿星河天,直到东方吐曙光。古人不懂昼夜交替背后的科学事理,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在钟鼓声中,遥望着天上的星河,看着天色渐白,星星逐渐隐去,这大概便是古人失落眠时的浪漫吧。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
——李清照《南歌子·天上星河转》
这首《南歌子》所作年代不详,但从诗中抒发的国破家亡之恨来看,似为李清照流落江南后所作。
夜深,银河随着韶光的逐渐消逝,不断地转移位置。“星河转”谓银河迁徙改变,一“转”字解释韶光流动,而且是颇长的一个跨度;人能关心至此,则个中夜无眠可知。“人间帘幕垂”,是说人静;家家户户都放下重帘帷幕,悄悄地入睡了,而自己却醒着,不能入梦。
古人习气以天上星宿与地上区域对应,星宿的变革也预示着人间的世事变幻。在这样一个满怀忧闷的夜晚,李清照难以入眠,不知当时的她望着星河,会有什么样的思考呢?
他时定是飞升去,
冲破秋空一点青。
——韩湘《答从叔愈》
韩湘,字北渚,生于唐德宗贞元十年(794年),为韩愈侄孙、韩老成之子,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中进士,官至大理寺丞。历史上的韩湘是个汲汲于科举功名的士子,而且末了也如其所愿,功成名就。
古人常借“飞升”、“飞天”等来表达自己的年夜志壮志与建功立业的决心,也便是古人常说的“青云之志”。天空对古人来说一贯都是神秘的,他们神往天空,却又对其心生敬畏。于是,飞向天空,冲上云霄成了他们心中的一个梦。“他时定是飞升去,冲破秋空一点青”与《红楼梦》中薛宝钗笔下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有异曲同工之妙。对飞天的追求,也表示出中国人自古以来永不服输,敢于攀登的精神。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上苍夜夜心。
——李商隐《嫦娥》
自古以来,浩瀚星空与皎洁月光激起了无数人们的好奇与想象,于是一个个神话故事相继出身: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牛郎织女......数千年未变的玉轮寄托着游子的思乡之情,也引发了无数思考。
李商隐望着明月,想起独自飞升羽化,留下爱人在人间的嫦娥,她或许该当后悔窃取了永生不老之药,如今空对碧海上苍夜夜孤寂。墨客在感慨嫦娥的同时,提出了一个主要的哲学问题:人该当若何生活?在爱和永生不老之间,现实的人该当选择什么?作者显然并不附和嫦娥的做法。他认为那样孤独寂寞的永生,实际上正是对生命的折磨和摧残。
苏轼在水调歌头中也写道:“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在墨客们的眼中,羽化登仙固然美好又令人憧憬,但如果代价是舍弃人间间的情爱与陪伴,那么他们会绝不犹豫地选择留在人间。
你有多久没有仰望星空了?你是否还在为梦想而奋斗?
从古至今,仰望星空的人都会被它神秘莫测所吸引。好奇心匆匆使它们不断去实践。古人的飞天梦,在本日科技发达的时期逐步实现。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同一片星空,古今实在没有差异,不同的是,今人在仰望星空时,用理性和论据代替了瑰丽的想象。但今人梦圆九天,正是由于一代代仰望星空人前仆后继理性的推进。今日梦想实现,再来读这些诗句别有一番滋味,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