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是掩护社会公正正义的末了一道防线。
守住这道防线,法官要有一颗“大心脏”。
在此案审理过程中,被害人家属的激动感情给了合议庭很大压力;宣判后,被害人家属的诅咒声不绝于耳。
法官张海波能顶住压力,坚持疑罪从无、证据裁判原则,殊为不易。
如果法官不能坚守原则,讯断被告人有罪,这将成为又一起冤假错案

最高法近日发布的法律改革白皮书透露,2013年以来,公民法院通过审判监督程序纠正重大刑事冤假错案46起,涉及94人;2014年至2018年,各级公民法院共依法发布4868名被告人无罪。
冤假错案是对社会公正正义的极大侵害。
人们常说,正义可能会迟到,但永久不会缺席。
这话没错,但也要看到,正义的“迟到”,可能给蒙冤者带来无法挽回的侵害和丢失。
尽可能让正义不“迟到”,意味着不仅要事后纠错,更要从源头上预防冤假错案的发生。
否则,一次不公道的审判,可能要付出成倍的代价来纠正。

2013年,中心政法委出台关于切实防止冤假错案的辅导见地,个中明确:对付定罪证据不敷的案件,应该坚持疑罪从无原则,依法发布被告人无罪,不能降格作出“留有余地”的讯断。
案件证据不敷,法院却不敢放人,就来个“疑罪从有”“疑罪从轻”,看起来是“从轻发落”,但仍旧有违法治原则,不仅会让当事人坐不该坐的牢,还会损耗法律公信力,让社会对法律威信和法律公道的信心发生动摇。

真凶落网,证明法院当初的讯断没有问题。
但法官当时并不知道真凶是谁、会不会落网,作出无罪讯断的底气还是来源于对法治的崇奉。
守住“末了一道防线”,杜绝冤假错案,让公正正义在每一次审判中表示。

今日论语丨守住最后一道防线

纪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