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在仔细研读琴操诗文本的根本上,结合明代期间特点,剖析明代琴操诗的内容和风格,探究其新变,挖掘明代琴操诗中蕴含的独特代价。
一、明代前期琴操诗
明代前期琴操诗创作阶段为明初到天顺年间,此期琴操墨客有 25 位,共创作105首琴操诗,占全体明代琴操墨客和琴操诗歌数量的一半。对这些墨客进行稽核,创造其身份迥异,乃至涌现了帝王创作琴操诗的情形,背后缘故原由值得思考。
其次,以“明初诗文三大家”为主的琴操墨客群体秉持儒家高尚的德行操守,创作出思深趣远的琴操诗。末了,元末诗歌缛丽之气弥漫时,琴操诗作为乐府诗,在明代前期已然呈现出了学古、拟古之风。
“明初文学尚承元末纤秾缛丽之习而未能显示新貌,因而以复古振文风的呼声亦未消歇。”以是这一期间以朱右和刘炳为代表,其琴操诗皆为仿照古人而作。
我们先来看看明前期琴操诗与政治之关系。首先,重视政教,歌功颂德的方向是第一大特色。明前期朱元璋是书写表现歌功颂德内涵的范例琴操墨客。
朱元璋虽出身低下,自幼失落学,然而起兵之后接遇刘基、章溢、叶琛和宋濂等儒士,渐能识古今、通文辞。登基往后,更是处处留神学问,包罗人才,重用儒臣。
朱元璋虽然自幼失落学,但他后来也渐通文辞,这首《神凤操》是为歌颂明朝大业而作,为天下人树立信心,具有艺术欣赏的代价。宋濂在评价朱元璋的诗歌造诣时说:“天子临御以来,用人文化成天下,天纵圣能,形诸篇翰,挥洒之际,不待凝神,而思若渊泉,有长江大河一泻万里之势,自然度越千古。”可见朱元璋思如泉涌,在文学创作方面具有很高的成绩。
君臣道合,共乐太平的欲望则是第二特色。明前期最能表示君臣道合、共乐太平的琴操诗为明宣宗朱瞻基的《猗兰操》。明代共有 6 位墨客作《猗兰操》,个中5位皆为士人,同样借《猗兰操》抒发怀才不遇之感伤。
而这六位墨客中明宣宗朱瞻基身份最为分外,他贵为帝王,其所作《猗兰操》,托古旧题,为民间被埋没的人才感到惋惜,从而呼唤在野贤臣的涌现。
提倡贞洁,保节守操的风气则是第三大特色。明代初期的墨客创作了9首表现女性节烈的琴操诗,比较较明后期屈大均所作的节妇琴操诗,明前期仅宋濂《含山操二解》和朱善《兰竹操》为新立题目、自述时势之作,其他作品均袭用古题,阐发往事明初。
在明朝,法律已明确旌表女性节烈行为,督学每年给天子上奏各地情形。为节烈女性建立祠堂,树立贞节牌坊,以至村落庄僻壤之女,都能谨守贞节。
被载于实录和郡县志的贞节妇女,不下上万人,规模盛大。再如“柔顺,仁也,贞烈,义也。于夫众人委顺之中,而有特然卓立之行,旌而表之,使天下之为人女,为人妇,为人母者,咸知违理之可羞,而一惟礼义之是慕,二《南》之化可复也。”
可见,明代前期统治者从国家政治制度层面赞誉女性贞节,将女性柔顺贞烈视为仁义,旌表有分外节烈行为的女性,这便使得其他女子自发主动地进行高度自我行为约束。
二、明代中期琴操诗
明代琴操诗创作的中期阶段是成化至隆庆年间。这一期间,琴操诗的创作数量比明初减少了一半,共有18位墨客创作50七首琴操诗,而“前后七子”中有5位墨客参与了琴操诗的创作,他们一共作有28首诗,数量霸占明中期琴操诗总量的一半。
此时,政局相对稳定,“前后七子”倡导文学复古运动,希望通过复古变革文风,因此以李梦阳、何景明、边贡、王九思和王世贞为代表的琴操墨客或是继承古题写往事,或是继承古题写时势,或是自拟新题,纷纭创作琴操诗。
此外,这一期期间18位墨客中,进士有15人,他们沿袭古乐府的诗教传统,承担起积极参与国事的士大夫精神,积极写作琴操诗,表现志气。
成化至隆庆年间,文坛大事宜之一便是“前后七子”对文学复古的提倡。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为代表的“前七子”面对文体萎弱、靡丽卑冗的局势,首扬复古之帜,借助文学复古手段而欲达到改变文风的目的。
提出“三代以下,汉魏最近古”的不雅观点,并重视文学表现的主情论调。嘉靖中期,以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在复古主见上承接前七子,更多地重视作家的思想感情在创作中的主导浸染。
这种文学不雅观念也影响到“前后七子”的琴操诗创作,他们一方面或因旧辞而衍生新题,或即事而立新题,幽怨思人,感情朴拙。
个中,李梦阳自幼接管传统的儒家文化教诲,脾气刚直,其乐府诗讲情必求真。“立足时势,缘情而发的寻思”则是明中琴操诗最紧张的特点之一。
李梦阳认为作诗的手腕错杂,如果情遇则吟,吟则成诗,作出来的诗才会切而不迫,令读者冲动,以是他的琴操诗写得感情充足。李梦阳“以我之情,述今之事。”他论诗主见写时势,因此他的部分琴操诗为自主异题,书写时势之作。李梦阳所作5首琴操诗,个中3都城是自命新题。
“清新淡泊,悠游归隐的逸致”则是第二特色。明中期,虽然文人的生存环境比明初稍有好转,但不免有耿介之士依然会触犯朝臣,如“前后七子”中的王九思和王世贞。他们或是真的归隐山林,或是借写隐逸题材的文学作品,排解苦闷,寄托无可着落的心绪。
王世贞是明代“后七子”文学复古运动领袖之一,独领文坛二十年,生平著述丰富,造诣斐然。他的《采芝操》拟古旧题,相传《采芝操》本为汉代商山四皓所作,四皓是汉代著名的隐士,这首诗即表明他们的退隐之义。
嘉靖一朝,政治腐败阴郁,严嵩、严世蕃父子二人大肆弄权,因滦河战事失落利,王世贞的父亲王忬被严嵩构陷至去世。后因母亲去世,王世贞奔丧回家,但不久便传来了被弹劾的。
一系列的变故给王世贞平添了人生短暂无常之感,以至于他中年往后开始谈禅入玄。王世贞依旧题而作《采芝操》,个中的归隐之意一脉相承。
“古朴憨实,温醇典雅的诗风”则是第三大特色。李梦阳主见“真诗在民间”的不雅观点,而乐府诗取自民间,感于哀乐,直诉肺腑情思,状写生活之态,实在际主义的创作手腕为李梦阳所青睐。
《汉书·艺文志》说:“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不雅观风尚,知薄厚云。”琴操诗作为乐府诗的一种种别,充分发挥古琴的载体浸染和诗歌描摹现实的功用,展现士人在困境中的高洁操守。
刘向《别录》曰:“君子因雅琴甚至思,其道闭塞悲愁,而作者名其曲曰操,言遇磨难不失落其操也。”李梦阳生平秉持儒家操守,敦本好修,其《卫女操》《漆室女操》两首琴操诗依旧题而作,尊体溯源,继续《诗经》抒怀言志传统和“风雅”精神,表现出高古雅洁,尚情贵真,温醇典雅的特点。
三、明代后期琴操
明代琴操诗创作的后期阶段是万历年间至明末。这一期间,墨客数量和琴操诗总量较之前两个期间都有所减少。共有7位墨客创作52首琴操诗,诗歌数量约占全体明代的四分之一。
而这些诗歌中,又约有一半的数量是屈大均创作的女性节烈诗。查其缘故,可以创造明代节烈制度和宋明理学对女性节烈影响颇深,还有便是屈大均自身“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儒家进取精神和经世致用的情怀影响了他创作节烈诗。
此外,明王朝后期面临内忧外祸,墨客们家国衰亡,借写表现家国意识的琴操诗,明节示志,慨叹国势奄奄。明末清初墨客屈大均共创作 25 首琴操诗,个中表现女性节烈的有13首,占屈大均琴操诗歌数量的52%。屈大均创作多首表现女性节烈的琴操诗,与明末浊世密切干系。
屈大均创作关于女性节烈的13首琴操诗,表现了其对女性生逢浊世,尤能恪守节操,勇于捐躯的歌颂。在王朝鼎革之际,他目睹了广东城的沦陷,怀揣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儒家济世之心,积极参与抗清斗争。
屈大均曾说过:“予少遭变乱,沟壑之志,积之四十余年。”报国之志表露无遗。故屈大均将真脾气诉诸笔端,关注浊世中的女性,书写她们的人生境遇。屈大均琴操诗中所描写的女性带有明显的反抗意识。
他创作一系列表现女性节烈的琴操诗,将战乱年代中女性所表现的人格精神与生命意识和历史意识结合起来,带有“诗史”的性子,屈大均承续文化的精神。
谈殉国之忠烈,泪随声咽,揽涕悲歌,将怆怀故国与家国之痛寄于个中,诉其胸中悲愤,以图匡复,由此也可看出屈大均士大夫忧国忧民的意识并未枯竭。
四、总结与历代比较,明代琴操诗数量最多,但受到的关注却很少,也从未被人进行专门的整理研究。本文通过搜集明代文献,辑得50位琴操墨客,共214首琴操诗,通过仔细研读明代琴操诗,创造琴操诗中包含的丰硕意蕴值得后人探索。
明朝从建立到结束一共276年,建国韶光较长,本文为了更加清晰地对明代琴操诗进行研究,特采取历史分期的办法将琴操诗的创作分为三个期间,并结合明代文学发展特点,探究其对琴操诗主题内容、风格体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