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杜甫最有名千古传颂的古诗生平必读唐诗望岳赏析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①岱宗:泰山,因泰山被尊为五岳之长,故称岱宗。
②造化:大自然。
钟: 聚拢。
③曾:通“层”。
④眦(zi恣):眼眶。
⑤会当:定要。

【诗大意】

东岳泰山是何景象?横亘齐鲁大地郁郁葱葱一望无际。
大自然独授予其神奇秀美,直刺天宇,阴阳向背明暗殊别。
层云萦绕令人肚量胸襟激荡,纵目了望飞鸟点点似寻栖枝。
将来定要登临绝顶,把齐鲁群山尽收眼底。

【赏析】

杜诗中有三首同题“望岳”的诗。
一是开元二十四年(736),杜甫第一次漫游齐赵,望东岳泰山,墨客时年25岁,正“裘马清狂”,斗志昂扬时。
一是乾元元年 (758),杜甫出为华州司功,途中望西岳西岳,墨客时年49岁,值遭贬失落意时。
一是大历四年(769),杜甫流落湖湘,舟中遥望南岳衡山,墨客垂暮临危时。
在这三首望岳抒怀诗中,能隐约看到墨客不同期间思想情趣精神面貌的发展变革。

三首《望岳》中以望泰山一首写得最好,也是现存杜诗最早的一首。
浦起龙说: “公集当以是为首”,这是不错的。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
“岱宗夫如何?” 出语翻新,是一口语散文式的疑问句,加一虚词“夫”字,在音节上舒缓了语气。
但却更加强了感情色彩。
显示了墨客初睹岱峰的惊叹和仰慕,唤起了读者的把稳。
接着是墨客的自我回答: “齐鲁青未了。
”青,山色也。
青未了,苍茫墨绿一望无际。
杜甫这次山东之游,想必是踏遍泰山南北了。
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南北为界,南鲁北齐,至今泰山东麓仍保留着齐长城岭的遗迹。
泰山耸立于齐鲁大地,横亘数百里,青色连绵。
这是描写山的跨度。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这是在惊叹泰山的奇丽和巍峨。
同是夸年夜又有所不同,上句言其神奇秀美是自然授予,得天独厚,完备是从虚的方面着笔,而下句则是夸年夜之中有所体验。
这里说的“阴阳”,是指一日之中早午晚三时的阴阳向背。
山东早见日出,天色早晓; 山西晚见日落,天色迟昏。
这是居住在高山脚下的人的切身体验。
泰山嵬峨,遮天蔽日,阴阳向背,明暗殊别。
这是指山的高度。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是久望高山的切身感想熏染,仰视山峰,层云环抱,使人眼界开阔,赏心悦目;纵目了望,山鸟点点,翱翔归林,这样颇耗目力,眼眶彷佛就要裂开。
仅仅十字就把面前的客不雅观景致和内心的主不雅观感想熏染,有机自然地揉合在一起了。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末了两句是写由望岳而产生的激越和仰慕之情,继而产生了登顶的强烈欲望。
孟子所谓“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而老杜这里说“一览众山小”,引典似用非用,最为绝妙。
作为诗的结句,不仅进一步渲染了泰山的雄伟壮丽,五岳独尊的气势,也表现了青年墨客敢于攀登、俯视天下的豪迈气概。

全诗意境开阔,造语警拔,情景交融,最能表现杜甫青年时期的非凡襟怀及其诗歌创作的时期风貌。
浦起龙在《读杜心解》卷一中评此诗说:“杜子心胸气概,于斯可不雅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是颇恰当的。

其余,这首诗始终着眼一个“望”字,从山脚下仰望。
墨客晚年所作《又上后园山脚》诗有句:“昔我游山东,忆戏东岳阳。
穷秋立日不雅观,矫首望八荒。
”这里说的“日不雅观”,即泰山绝顶的日不雅观峰。
可知杜甫当年是登上岱顶了。
但有人却据此说“墨客写诗的立足点是在山上”,实在这种说法的论据是不充分的。
由于创作和经历,毕竟是两回事,不能混同,墨客纵然登上绝顶,也仍有选择创作立足点的自由。
杜甫这首诗的创作恰好解释了这一点。

你喜好杜甫哪些诗歌?留言说一说。

关注【文学名句】遇见动人措辞是美妙的缘,总有知心笔墨温暖着你我

↓↓ 记得点赞,喜好就分享和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