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宅家读唐诗之一李白赞赏湖北荆门美丽山水诗渡荆门送别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荆门送别》,渡荆门外,仗剑行天涯

李白在诗中描写了自己乘船从家乡蜀中青溪出发,沿长江,游三峡、下渝州、渡荆门时,在途中所看到的山川壮不雅观景象,抒发了他对祖国大美河山的热爱之情,表现出一个卓尔不群的青春年少墨客,在实现了渴望已久的、出门远游的欲望时,其内心的激动之情,但同时也在诗中表达出贰心灵深处对家乡的浓浓眷恋之情。
这种自我抵牾的心绪,在诗作的末了一句被表达得淋漓尽致,不愧是盛唐时期诗坛领军人物的大家作品,随口一吟,皆是诗中佳品!
现在,我们共同来欣赏这首精美的诗作。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墨客在诗作开头就交代了自己这次的出行路线和目的地。

墨客这次出蜀是由水路乘船而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游览。

俏丽的荆门市·市花

“渡远”,表现出墨客初次来楚地游览时所怀有的期待之情。

“楚国”,在这诗中指湖北一带,春秋期间,湖北荆门一带属楚国领地,有着辉煌而残酷的荆楚文化遗存,对付一个热爱诗歌创作的少年墨客来说,初来游楚,按捺不住内心的模糊激动也是极其正常的,以是,在这看似平淡的诗句中,却饱含着无比愉快与期待之意。

“山随平野尽”

“山随平野尽”,墨客仅用五个汉字就描写出荆门的地理环境、长江到此的地理形势和两岸壮阔的景不雅观。

三峡两岸都是高耸入云的峻岭,船过荆门一带,山逐渐消逝,面前是一望无际的辽阔原野,视野的豁然开朗,是墨客在家乡蜀中从未见过的全新景象。

多美的山川!

“随”字,是变静为动的最贴切的用法,墨客在这里利用一个“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渐换、推移真切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其表现手腕就彷佛是当代人在利用当代的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随着镜头的不断推移,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让静止的山岭涌现了动态画面,彷佛不是江中的游船在动,而是两岸的高山在向后隐退。
能够利用措辞,而不是拍照镜头将“静物”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是静止的景物活起来,真不愧是“诗仙”的作品。

“尽”字则将荆门山的“楚蜀咽喉”要塞的主要地理位置“一字道破”,足见墨客在凝练措辞方面的高度概括能力。

长江三峡,水流湍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驰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长江仿佛流入荒原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一个“入”字和一个“流”字,写出了长江气势的浩大,以及沿途的流经地其地理区域变革、地形阵势的变革,也同时展现出墨客的万丈豪情,其内心所充满的喜悦与昂扬激情,入木三分,青春发达的气息迎面而来。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墨客此充分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利用移步换景之手腕,描写自己出峡往后所看到的江上奇景,同时照料了前句。

云生结海楼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
晚上,江面沉着时,俯视玉轮在水中的倒影,彷佛天上飞来一壁明镜;白天,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白天,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这样的景象与三峡上游水流湍急、彭湃,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形成强烈的比拟。
加之在长江上游,由于两岸山连山、岭连岭,重岩叠嶂,遮天蔽日,也无从看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以是说,墨客在这里以水中月明如圆镜来反衬江水的沉着,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出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从而把一个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想熏染极其真切地表达了出来,其艺术表达效果十分光鲜、强烈。

荆州已过江门开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墨客再次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并以夸年夜的手腕,把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用在了扫尾之笔,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把江景推向了无限处,同时呼应了首句的客游之意,达到了首尾呼应的写作目的和艺术表达效果。

万里送行舟

“怜”字和“送”字是这两句的诗眼,表明:墨客初次离去生活了二十多年的故乡,虽然对面前壮阔的奇景有着新奇和喜悦之感,但这并不能割断墨客对故乡的感情联系,他对故乡有着深深的留恋与不舍之情。
在这里词人并未直抒对故乡的思念,而是将故乡对他的爱,比作这不远万里伴送他去更远地方的长江之水,在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故乡由衷的感激之情和眷恋之意。

由于李白的家乡蜀中是长江上游,以是,他在墨客称长江水为“故乡水”,因此此表达他对家乡的热爱和深深的眷情。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纵不雅观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浑,形象奇伟,想象瑰丽,极具艺术概括力。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的山水图,成为了随处颂扬的佳句,充分显示出墨客俯仰于天地间、侧身于宇宙万物时的宽阔胸襟和辽阔视野,令人百读不厌。

船出三峡,江水不再湍急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青年期间的墨客初次出蜀,行至荆门【山名,位于湖北省宜都邑西北长江南岸,与江北虎牙山隔江相对,阵势险要,自古便有楚蜀咽喉之称】,为辞别家乡而作,是二十四岁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期间的作品,即作于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年)秋。

李白自“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贯在四川生活,在戴天山上读书,空隙时游览峨眉山等地,日常则隐居在青城,因此李白对蜀中山水怀有深厚的情绪。
这次离去家乡,他自青溪出发,沿长江,游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途经多地,写下不少随处颂扬的诗作,尤其是一首《蜀道难》更是千古流传的名篇,我在这里,期待你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