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诗词当中提到孩子们,也大多都是在作为景物的陪衬,或者自己心情的陪衬来涌现的。比如说孩子放鹞子,这是唐诗当中常见的表达春色之美的紧张形象之一,又比如在李白那首著名的“仰天算夜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南陵别儿童入京》写孩子们欢呼雀跃“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也只不过是墨客内心情绪外在的表现而已。
蓬葆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要说到唐诗当中最精彩写孩子的诗句莫过于这句著名的“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便是唐代墨客胡令能的《小儿垂钓》。全诗只有简大略单28个字,但是却写出了一个在池塘边钓鱼顽童的活泼剪影。
对付田园风光里的孩子们来说,牧童、钓鱼的孩子、放鹞子的孩子都是很常见的意象。由于在墨客的眼中,他们就犹如这春天的景致一样平常,充满活气勃勃,充满无限未来。而在这一首唐诗当中对付孩子的描述,更是体会出了这孩子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和人物形象。
“蓬葆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开始的这两句唐诗直抒胸臆,写出的是这个孩子不修边幅的人物形象。这个孩子还不到十岁,但是也要学着像大人一样在池塘边钓鱼。而且自己暗藏的很好,侧身坐在池塘边,用池塘边的芦苇或者成长起来的草来挡住自己的身子,以免被那些小鱼所创造。
后面的诗句则是写这孩子得心神专注的投入。“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由于这孩子实在是太专注于这件事了,以至于路人要想像这个孩子打听一些事情,或者说问一下路,这孩子都顾不上回答,只能摆摆手让路人声音小一些,或者是赶紧离开,不要妨碍他在这边钓鱼。
由于这孩子也知道,如果岸边有人说话,就会把池塘中的鱼吓跑。这个路人太不懂礼貌,打扰了孩子们的兴致,摆摆手让其离开是孩子最直接的反应。
这是唐诗当中最活灵巧现的描写孩子的诗句,就如同一幅田园风光的简影一样,却又充满动态之美,温情之美。这个孩子的形象就伴随着这两句唐诗流传后世长达千年,本日的我们读到这28个字的时候,依然觉得到诗歌中的这个人物形象活灵巧现,维妙维肖。
本文图片全部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感谢图片原作者对本文的贡献。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