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钟喈(jiē)喈,淮水湝(jiē)湝,忧心且悲。淑人君子,其德不回。
鼓钟伐鼛(gōu),淮有三洲,忧心且妯(chōu)。淑人君子,其德不犹。
鼓钟钦钦(qīn),鼓瑟鼓琴,笙磬(qìng)同音。以雅以南(nín),以籥(yuè)不僭(qīn)。
钟
一、音韵
韵部:
第一章:将、汤、伤、忘,阳部;
第二章:喈、湝,脂部;悲、回,微部,微脂通押;
第三章:鼛¹(gōu)、洲、妯(chōu)、犹,幽部;
第四章:钦、琴、音、南²(nín)、僭³(qīn),侵部。
注:
鼛(gōu):《康熙字典》:又叶居尤切,音鸠。《诗·小雅》鼓钟伐鼛,淮有三洲。又。方言:粤语:gou1。南(nín):又《韵补》叶尼心切,音宁。《诗·邶风》远送于南。沉重读。《陆云·喜霁赋》朱明启,凯风自南,复火正之旧司,黜后土于重阴。僭(qīn):《康熙字典》:又七林切,音侵。《诗·小雅》以雅以南,以籥不僭。方言:粤语 cim3 cim5 zim3按:以上读音均出于汉典网,为诗经爱好者参考之用,不作为考试标准答案。
二、释义第一章
鼓钟将将¹〈音枪〉,淮水汤汤²,忧心且伤。淑人君子³,怀允不忘⁴。
赋也。
表明:
鼓 :敲。将将:同“锵锵”,象声词。多状金玉之声。《诗·郑风·有女同车》:“将翱将翔,佩玉将将。”淮水:淮河,发源于河南桐柏山,经安徽江苏两省的北部而入海。汤汤:水流盛大貌。《诗·卫风·氓》:“ 淇水 汤汤,渐车帷裳。”淑:善。怀:思,至也。《方言》:齐鲁之会郊曰怀。允:信也,诚也。○此诗之义,未详。
王氏曰:幽王鼓钟淮水之上,为流连之乐,久而忘反。闻者忧伤,而思古之君子,不能忘也。
今译:敲击其锺其声将将,其旁淮水流水汤汤,我心里面既忧闷又悲哀。那善人君子啊,确实令人难以忘怀。
编钟
第二章
○鼓钟喈喈¹〈音皆。叶居奚反〉,淮水湝湝²〈音谐。叶贤鸡反〉,忧心且悲³。淑人君子,其德不回⁴〈叶乎为反〉。
○赋也。
表明:
喈喈:象声词。钟、铃等的声音,声音和谐悦耳。《诗·大雅·烝民》:“四牡骙骙,八鸾喈喈。”湝湝:犹汤汤,水流貌。清 孙枝蔚 《过安丰盐场作》:“蒲青露白水湝湝,斜日东风动客怀。”悲:犹伤也。回:邪也。不回:弗成邪僻,正派。《诗·大雅·旱麓》:“岂弟君子,求福不回。”今译:敲击其锺其声喈喈,其旁淮水流水湝湝,我心里面既忧闷又悲哀。那善人君子啊,其德行正派不邪僻。
第三章○鼓钟伐鼛¹〈音高。叶居尤反〉,淮有三洲²,忧心且妯³〈音抽〉。淑人君子,其德不犹⁴。
赋也。
表明:
伐:击也。鼛:同“皋”,大鼓也。《周礼》作皋。皋鼓,寻有四尺。古代有事时用来调集人的一种大鼓。三洲:淮上地。苏氏曰:始言汤汤,水盛也。中言湝湝,水流也。终言三洲,水落而洲见也。言幽王之久于淮上也。妯:动。《韩诗》妯作陶。犹:若也。言不若今王之荒乱也。今译:敲击钟来击大鼓,在那淮上三洲,我心里忧闷为之动容。那善人君子啊,他的德行是不若今王之荒乱的。
第四章○鼓钟钦钦¹,鼓瑟鼓琴²,笙磬同音³。以雅以南⁴〈叶尼心反〉,以籥〈音药〉不僭⁵〈叶上心反〉。
○赋也。
表明:
钦钦:亦声也。笙:编管有簧的乐器。磬:用石或玉制成的打击乐器。琴瑟在堂,笙磬不才。同音:言其和也。以:为。雅:二雅(大雅、小雅)也。南:二南(周南、召南)也。籥:籥舞也。僭:乱也。言三者皆不乱也。○苏氏曰:言幽王之不德,岂其乐非古欤。乐则是,而人则非也。
今译:钟声钦钦使人奋进,堂上弹起那瑟和琴,堂下的笙声和磬声与堂上的乐器合奏音声和谐悦耳。又以为雅乐之万舞,以为南乐之夷舞,以为羽籥之翟舞,此三者,皆不差乱。
瑟
琴
三、赏析
《毛诗序》:“《鼓钟》,刺幽王也。”这个用当代人的不雅观念是不太好理解。我们要知道西周期间是一等级不雅观念森严的社会,人分十等。所有的衣食住行都有严格的礼法规定,如果违反了规定便是失落礼。以是,作为万民之主,自然该当率先垂范。
这首诗讲幽王在淮水之上会诸侯,演奏淫乐(相对付正乐)。以是,诗中说“鼓声将将,淮水汤汤”,美景加音乐,不是该当让人愉快吗?可是诗中却说“忧心且伤”。是不是很奇怪?至于为什么忧伤?由于“淑人君子,怀允不忘。”以是,上面所讲的淮水之上鼓钟是不合礼的。可能是所演奏的音乐不是雅乐正乐。以是,诗的主题是刺幽王不是淑人君子。这让人不由得响起那句著名的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虽然,幽王不是商女,同时,暂时也没有亡国,但由于在淮水之上作乐,已经埋下了亡国的种子。
《鼓锺》四章,章五句。
章五句这样的构造,不太多。可以设想此诗的节奏该当是前三句有点像三连音的节奏,也便是说前三节两拍,后面两句与前三句节拍差不多,也是两拍。
诗歌的前三章讲王之失落礼。第四章写正礼该当是若何的环境。
上面已经剖析了第一章。而第二三章,与第一章意思差不多。比如第二章“鼓钟喈喈,淮水湝湝。”这里的喈喈、湝湝与第一章的将将、汤汤意思差不多。第三句“忧心且悲”,悲即是伤。这里换词语以押韵。第三章的“鼓钟伐鼛,淮上三洲。”增加了一个乐器,地点彷佛也移到了江心洲。但我仍旧是“忧心且妯”,这次悲哀已经在脸庞上表现了出来。以是,起到了层层推进的效果。末了两句都写了为什么忧伤。“淑人君子,其德不回。”“淑人君子,其德不犹。”意思差不多,变文以押韵。写淑人君子的德行没有差错,正是写幽王的德行之有“回”,有“犹”。而这也是让淑人君子忧伤的缘故原由。
前三章写王之失落礼,末了一章写王该当若何做。或是前王的做法。“鼓钟钦钦,鼓瑟鼓琴,笙磬同音。”写了堂上堂下的乐器,八音相和。八音是指金、石、土、革、丝、木、匏、竹。钟属于金,瑟、琴属于丝,笙属于匏,磬属于石。举四种以示八音相和。同时也暗暗讥刺幽王王政之乱。“以雅以南,以籥不僭。”则是指出了诗经中哪些适宜王之所用,比如雅(大雅、小雅)、南(周南、召南)为正乐,可以用来在正规场合演奏,而有些则不宜。
墨客忧心于王政之乱,见微知著,以是,心忧且伤,写下了这首《鼓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