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译文:
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拢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得得的马蹄声。
奔驰而过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太过约束,从西岳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
注释:
- 潼关:关名。故址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为古代东西往来的要隘。
- 终古:自古以来。
- 簇(cù):丛聚。
- 河流:指奔驰而过的黄河。
- 束:约束。
- 不解平:不知道什么是平坦。解,懂得。
这首诗是谭嗣同十八岁时所作。当时他从浏阳起身,往其父亲谭继洵任职地甘肃兰州,途经潼关,被面前雄伟壮丽的景致所深深吸引,从而创作了这首诗。诗的首句以一种远景式的遥望,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候。第二句以轻捷、有力的笔调,将“秋风”“马蹄声”引入诗中,不但以听觉形象补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视觉形象,进一步渲染出潼关一带独具的氛围,而且冲破了原来画面的静态,给全诗增长了一种动感。三、四句则转从河和山方面来写,通过描写黄河的“犹嫌束”和群山的“不解平”,透过壮阔险要的背景,把潼关写活了,同时将写景与言情奥妙地结合起来,融进了墨客哀求冲破约束的旷达情怀,是其自我性情蕴藉而又生动的描述。这里的墨客即高山、大河,高山、大河即是墨客,表示了墨客傲岸不羁、雄奇磊落的肚量胸襟以及冲决统统罗网、奋发昂扬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