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东风吹又生。
这首诗,千百年来流传甚广,很多人在很小的时候,就会背这首诗,在人教版小学教材的第四册里,就有这首诗,这是一首咏物诗,这更是一首有哲理有生命力的诗。
诗里说草原上青青的小草啊,经历了一年又一年的春夏和秋冬,从繁茂到衰败,从衰败到繁茂,一年一年循环往来来往。
纵然到冬天变成枯黄的一片,放一把野火去烧也是烧不尽的。
貌似这一片火海带走草原上所有枯萎的衰草,实在啊,烧尽的小草变成了草木灰,反而成了非常有营养的肥料。
待到来年,春天一到、东风一吹、春雷一响、春雨一浇,小草们又从土里钻出来了,欣欣向荣充满无限活气。
这首诗除了上面非常有名的这四句,实在下面还有四句,八句一起才是墨客写的完全的一首诗。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远处茂盛的小草已经布满了古旧的老路,荒凉的城郭边绵延着沐浴着阳光的绿油油的小草。
我又和好友依依惜别,目送他远赴他乡,这繁茂的绵延不尽的小草,彷佛也感悟到了我满满的离去的伤情。
这是唐代一个名叫白居易的墨客写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也叫《草》。
白居易是谁呢?
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而他被称为“诗魔”。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墨客,主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他为诗歌着了魔,在五六岁的时候就开始学诗,八九岁的时候就熟习了声韵,二十多年以来,都保持着白天学习骈赋文,晚长进修书本上的知识,有空闲的时候又学习诗的习气,连睡觉都没有多余的韶光,一刻也不安歇的学习节奏让他“口舌成疮,手肘成胝”,墨客刻苦学习,笔耕不辍,他流传至今有三千多首诗歌。
他的大多数诗歌都普通易懂,与现实紧密结合。
每当他写了一首诗的时候,就把诗交给村落里的老妪看一遍,如果她能明白个中的意思,他以为就可以了,如果老妪读不懂,那他就拿回去改到她能懂为止。
初读这首诗的时候,会以为这首诗该当是在墨客年长的时候写的,诗歌中小草表现的顽强的生命力,在经历了烈火的洗礼、寒冬的摧残,依旧毫不服从、依旧蛰伏等待,待到来年便一片春意盎然无所畏惧的成长,这仿佛是经历过苦难的人生所总结出来的处世哲理。
后四句写交情,写离去之情境,借青青茂盛绵延不尽的小草来比喻分别时候交情的绸缪,难以忘怀。
这都让人以为这是一个经历过风浪的人,是一个阅尽千帆的人,是一个你有酒吗我有故事的人。
然而,墨客写这首诗的时候,是在公元787年,那是唐德宗贞元三年,唐德宗在位期间在唐朝处在什么阶段,大略的说,唐德宗是武则天儿子李旦的孙子的孙子。
那时大唐,曾经的光彩与光辉已经一去不返,万邦来朝的盛世局势已经倾颓,老百姓开始颠沛流离、战乱频繁的生活。
那时候的墨客十六岁,刚离开贫瘠掉队的家乡,来到繁华如梦的京城,准备参加考试,闪亮登上历史的舞台。
十六岁的墨客是那样妖冶、那样斗志昂扬,是初出茅庐的少年郎。
白居易拿着自己写好的诗稿来拜访当时朝廷的著作佐郎顾况,顾况看了一下他的名字“居易”,心头不禁一哂,“竟然还姓白”,这个年轻人竟然有勇气叫居易,帝都这么大,物价这么高,除了有权势有金钱有地位的,谁留下来不是一番挣扎,成年人的天下没有随意马虎二字,你一个穷山恶水的小子还想白白地轻而易举地在这儿居住下来,企图留在这儿扎根?蚍蜉撼树啊。
顾况仔细看着这十六岁的少年,恐怕错漏了什么主要的信息,墨客穿着一身朴素泛黄的圆领袍,从他的外表实在是没看出什么门道。
顾况对着这个少年的歧视地说道:“我们帝都的米比别处要贵许多,想要留下来是没有那么随意马虎的,你知道不?少年”。
白居易有点不服气,不过是个名字而已,你怎么知道我就留不下来呢?
顾况拿起诗稿,待我看看你写得什么,弗成的话立时就丁宁你归家务农去。
翻开诗稿,第一篇便是这首“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东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顾况看完,脸上一阵火辣辣的疼,打脸的滋味他瞬间就尝到了,这么有才华的少年,这么精良的诗文,帝都的大门永久都是为这样的人才洞开着的啊。
从那之后,顾况逢人便夸那个文采斐然的白衣少年,初来乍到的白居易也因此在帝都涨粉无数。
墨客的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让他声名大振,也深刻印证了那句俗话“勤奋才是走向成功的捷径”,墨客在中唐期间浩瀚精良的墨客中成功出道,开始往人生顶峰一步一步攀登上去。
一千多年后本日,我们已经无法考证他写诗时想起的是曾和哪位石友的难分难舍,但是饱含个中的情意却是犹如春草年复一年永无止境。
大多的诗歌均不是博识晦涩难懂的阳春白雪,相反它是普通生活里点滴的总结与日常交际中真情实感的流露,它丰富了我们的精神天下,也让我们领略了山川河流、星辰大海所展现出来的措辞笔墨上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