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声援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相信让大多数中国人感慨极深的是,日本不但送来了中国急缺的医疗类物资,还顺带给我们展示了日本的汉文化秘闻。

只管他们的汉文化曾是我们运送出去的。

相信大家都还记得日本在最早一批声援的物资上印着“山川他乡,风月同天”八个汉字。

日本援华物资上的汉文诗句除了赞叹更该反思

山川他乡,风月同天

很多人首先是惊叹于这八个汉字的凝练和它所彰显的意思。

诗词的魅力就在于此,你能一眼就捕捉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哪怕你无法精准地将它翻译成当代措辞。

这八个字强烈地引起了中国人的共鸣。

然后又有很多人找出了“山川他乡,风月同天”的历史典故。

唐朝时日本长屋亲王赠予大唐千件僧衣,上面便绣着“山川他乡,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的偈语。

唐玄宗期间,鉴真和尚也是受到这十六字偈语的触动,毅然决然东渡日本传法。

鉴真像

令很多人可能没有想到的是长屋亲王的这首诗偈是被载入《全唐诗》的。

很多网友感叹小时候的唐诗都白背了,至少当时我自己也是是完备不记得这句的。

还有的日本声援物资上印着“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八个字。

这个典故知道的人可能多一点,它曾涌如今语文教科书上。

就字面意思而言,它也是十分贴合眼下疫情时物资紧缺的现状。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它再一次引发了国人的共鸣。

还有的日本送来的物资上写着“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又是熟习的汉字,即便仅是在一瞥之下,你也能体会到这句话包含的诗意。

你想不被这句话传染都难。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标语的涌现再次引发国人的情绪共鸣。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而这十四个字的涌现,也匆匆使很多人急速行动,查找它的出处。
我们找到了,它同样出自唐诗,作者是唐代墨客王昌龄。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也是不熟习这首诗的。

除了共鸣动情之外,也还有大大的尴尬。

这次疫情,日本人的声援在世界各国方面已经拔得头筹。

他们送来的不单是物资,还有文化共鸣。

首先我们得承认日本人以中国文化的办法激起了中日两国在文化的共鸣。

这种共鸣无疑有利于情绪的交互,比他们声援来的物资对两国关系的改进更有效力。

我想,就事论事,很多人由于这些诗句对日本改变了意见,好感加深。

日本捐赠的物资

这也正是文化的力量。

其次我们该当有所反思。

日本人这次将他们保留的中国文化、诗词再传播回中国,不免让国人有些酡颜、汗颜。

有多人留言说“羞杀我也”。

的确是这样,这番有如“出口转内销”的行为,也凸显了国人传统文化的窘境。

我们该反思的不是我们曾经的文化输出,无论我们有多么为大唐感到骄傲,那也是曾经了。

我们真正该反思的是海内的传统文化继续与保留,而这也将是未来我们连续文化输出的根本。

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继续,不在于我们又在教科书增加了几首诗词,几篇古文,不在于我们又让孩子多背了几首诗词,多读了几篇古文。

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继续,在于这些传统文化你有没有利用,有没有让它“活”起来。

文化继续是浸入骨子里的,随口说的、唱的,随手写的,随处看的、听的,若生活四处都能见传统文化精华的影子,总比我们去世记硬背,或供着强。

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我们输出的文化再由异国反输回中国的征象发生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