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第二故乡——四川是玄门的发源地,道家思想在天府之国广为流传,而在蜀中终年夜的李日间然也深受影响。正是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李白的诗风以洒脱见长,而用来描写寻仙访道的游仙诗,则在他的诗歌中霸占了紧张位置。本日和大家分享的这首诗,写的便是李白与羽士之间的趣事。
戴天山位于四川江油县,少年时的李白曾在山上的大明寺攻读诗书,在这里度过了一段高枕而卧的岁月。长久的山居生活,难免会有几件有趣的事情发生,而李白则用诗歌把它们逐一记录下来。这便是《访戴天山羽士不遇》出身的缘故原由。
访戴天山羽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与一样平常的寻仙诗不同,本诗的首联不仅没有带给读者,仙家清冷孤高的觉得,反而充满了世俗的乐趣与冶艳。狗叫声和溪水声交织在一起,表现出尘世间的鼓噪,充满了轻松愉快的氛围。李白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了去深山寻仙访道的动机。
被犬吠声惊醒后,李白立即就开始了一天的旅程。桃花带露与梨花带雨,虽然分别代表了冶艳和清丽两个截然相反的景致,但不可否认,花朵和水珠的相遇,是一场俏丽的重逢。而且在美景里,李白还通过露水,点明了韶光是在清晨,与下联中的“溪午”相互呼应。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当李白行走在树林深处的小路上,会时常看到奔跑的小鹿;来到溪水边,已经是中午了,但还是听不到道院的钟声。鹿是一种胆子很小的动物,《康熙字典》对它的评价是“鹿性惊防”,而针言鹿伏鹤行也是用来形容小心当心的样子。以是说,“时见鹿”代表了李白此时所处的地方,是一个很少有人的清幽之处。
“不闻钟”三个字既表明了道院是在更宁静的深山,也暗示了羽士外出,不在家的可能。由于出家人每天都会在固定的韶光敲钟诵经,中午正是钟声响起的时候,但溪边的李白却没有听见远处的钟声。无声而宁静的氛围,彷佛在预示着什么。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经由长途跋涉,李白终于到达了道院。但他并没有直接拍门求见,而是停下脚步,开始欣赏四周的景致。这表现出李白看重过程,不重视结果的豁达心胸,与乘兴而行的魏晋绅士不谋而合。
当然,道院前的美景,也是令李白容身的主要缘故原由。直上九天的劲竹把青云分散开来,而飞流直下的泉水滋润津润着山中的万物。李白把由下而上的竹子和由上而下的泉水嵌在同一联里,让面前的美景呈现出很强的立体感。
而泉水的流动本来是有声音的,但李白用了一个“挂”字,让泉水无声无息的流淌着,为寂静的道院注入了一丝冰冷的活力。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末了一联里的“无人知”有两种阐明,其一是指问人,却没有人知道;其二则是指找不到讯问的人。个人方向于第二种阐明,由于颔联中的“不闻钟”暗示着羽士外出,无人敲钟。若有人与羽士同住,又怎么会没有钟声呢?
登门拜访,却遇上主人不在家,怎么办?这是所有访客共同的疑问。而李白的回答是,等主人回来。“愁倚两三松”实在便是一个等待的过程。倚松而望,看看羽士有没有回来。永劫光的等待,令墨客一直地改换倚靠的松树。李白借外在的行为,来反响内心的感情,用曲笔抒怀,令余韵悠长,久久不绝。
静阅闲话
纵不雅观全诗,首联写出发时的景致,颔联描写途中的景致,颈联描写即将见到羽士时的景致,层层递进,借写景把寻仙访道的探幽之心,描写的淋漓尽致。而初时的犬吠声代表了尘世的鼓噪,呦呦的鹿鸣则是宁静无人的象征,末了的野竹、青云、碧峰更是无声的存在,李白一步步把读者从滚滚尘凡,引领进一个世外瑶池。
上三联写景,写寻访的经由,而末了两句诗则写出了墨客访羽士不遇后的失落落,以及等待时的惆怅。只是李白并没有直接描写生理活动,而是借助对行为的描写,突显感情上的变革。
参考资料《全唐诗》《康熙字典》《世说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