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9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杨伯峻《论语译注》
【译文】孔子说:“[对付任何学问和奇迹,]懂得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朱熹《论语集注》
好,去声。乐,音洛。尹氏曰:“知之者,知有此道也。好之者,好而未得也。乐之者,有所得而乐之也。”张敬夫曰:“譬之五谷,知者知其可食者也,好者食而嗜之者也,乐者嗜之而饱者也。知而不能好,则是知之未至也;好之而未及于乐,则是好之未至也。此古之学者,以是自强而不息者欤?”
钱穆《论语新解》
本章“之”字指学,亦指道。仅知之,未能心好之,知不笃。心好之,未能确有得,则不觉其可乐,而所好亦不深。譬之知其可食,不如食而嗜之,尤不如食之而饱。孔子教人,谆谆教导,期人能达于发奋图强不克不及自休之境,夫然后学之与道与我,浑然而为一,乃为可乐。【口语试译】师长西席说:“知道它,不如喜好它。喜好它,不如从心里悦乐它。”
《毓老师说论语》
学之境界,有深有浅:知之、好之、乐之。
“乐之者”,乃浸淫个中,乐此不疲。不论学什么,不眠不休,才能达一境界。
看书、读书、念书,三种境界不同。
何士明《论语解读辞典》
【注释】知,知晓,晓得。四个“之”,均代词,它,指知识(古人多注为“学问”,今人多注为“知识、技能、道理”,钱穆注为“学,亦指道”)。四个“者”,均指事之词,指人在知识学问上的类型。乐,动词,喜好,乐意。乐之,乐于知识,以学习知识为快乐。
【译文】孔子说:“懂知识(的人)不如喜好知识(的人),喜好知识(的人)不如以(学习)知识为快乐(的人)。”
【提示】本章把稳:“者”的阐明,译文可按照当代汉语规律。“好”(喜好),“乐”(喜好),彷佛无多大差别。实际上有差别:只要把“乐之”理解为“以学习知识为乐事”,差别就显出来了。
【读书感悟】
作为一名海淀家长,在全国最卷的地方陪孩子一起读《论语》,对这一则感触尤深。虽然孩子们从小就培养起了读书学习的习气,但在高中这个除了学习还是学习的分外阶段,如何不断创造并培养孩子的兴趣,让他们保持住学习的乐趣,顺利地度过高中,乃至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气仍是困扰家长和老师们的难题。这里就不磋商了。
毓老师说的“看书、读书、念书,三种境界不同”引发我一点思考。在毓老师眼里,这三者定然是有大差异,且不断上台阶的。他没有细说,我也只能凭自己的履历做一点理解。看书,只是用眼睛看,入不入脑不一定,会不会看着看着就溜号或睡着了也未可知。读书,肯定是要出声,在眼之外,多了嘴这个读的器官和耳这个听的器官,三官并用,效果自然会提升不少。也让我想起了鲁迅师长西席《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中寿镜吾师长西席总是大声地让他们“读书”,而且自己也会将头仰起、摇着大声朗读的情境。实在,自己一些古诗文也是那时候读书背诵下来的。再说念书,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对“念”的阐明是“常思也,从心今声。”“时刻不忘”便是念念不忘某件事。念书就该理解为“念念不忘读书这件事”,自然比读书更上了一个层次和台阶。
到了“念书”这个阶段,学习就成了不可须臾离开的一件事了,说是“乐之”自然不为过。愿大家都能变看书、读书为念书,并养成终生“念书”的习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