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人来说,出行,特殊是远行,每每都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
以是,在亲朋好友即将离开之时,难免两情依依,难舍难分。

于是就有了饮酒饯行,就有了十里相送,就有了为分别而写的诗词文章,乃至还有了为方便送行而建筑的折柳亭和因折柳相送而形成的折柳送行的习俗。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对付墨客来说,表达离去感情最好的办法当然莫过于以诗相送了。

多情自古伤离去,古人向来重视感情、珍惜友情,于是在为人送行或与人辞行时,每每要作诗相赠,送别诗就在这样的情境中产生了。

同为送别诗巅峰送元二使安西和别董大年夜都好在哪里

所谓送别诗,指的是由送行之人以主人的身份给离去之人而写的诗。
即由送行的主人作诗,写给离去的客人。

由于作诗相送,不仅可以淋漓尽致地表达作者的离情别意,而且还可以作为相知相思之物成为长久品味和回顾的抚慰。

在诗歌的国度里,唐代的诗歌取得了极高的艺术造诣,而送别诗又是一朵馥郁芬芳、光照众人的琪花瑶草。

唐代墨客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和唐代墨客高适的《别董大》,便是送别诗中的佳构巨制、顶峰之作。

一起走进这两首唐代送别诗顶峰之作。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多才多艺,不只在在字画、音乐方面有很深的成绩,他在诗作方面更是取得了巨大的造诣。

《送元二使安西》,是王维在渭城送别好友出使安西时写得一首送别诗,此诗写出了送别的真情厚谊,能引起民气底的共鸣。
诗作因构思奥妙,当时就被人们广为传诵,还被编入乐府。

乐府曲的名字便是人们非常熟习的《渭城曲》、又叫《阳关曲》、也叫《阳关三叠》,成为送别名曲。

《送元二使安西》原诗如下: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端人。

(一)诗中地名、人名及疑难字词阐明

元二:王维的朋友元常,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故也称元二。

原来,唐代文人称呼朋友时,连名和字都不常用,取而代之以排行称呼朋友心腹。
这一征象在唐代诗歌中尤为明显,如李白《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中的裴十八,指的便是登封绅士裴图南。

再如李白称李十二,杜甫称杜二,王维称王十三,孟浩然称孟六,韩愈称韩十八,白居易称白二十二,元稹称元九,李商隐称李十六,杜牧称杜十三,不胜列举。

安西:即安西都护府,唐朝设于西域的军政机构,在今新疆库车县附近。
唐太宗贞不雅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唐朝为加强对西域地区的掌握,于高昌设立,后移至龟兹(今新疆库车)。

统领天山以南至葱岭以西、阿姆河流域的广大地区,还统辖安西四镇龟兹(qiū cí)、于阗、疏勒、碎叶的重兵。
唐德宗贞元六年(公元790年),治所为吐蕃攻陷。

渭城: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秦代称为咸阳,汉代改称渭城,唐代属于京兆府咸阳县统领范围。

浥(yì):湿润。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南七十公里的阳关镇境内,在玉门关以南,以是叫阳关,古人以山之南、水之北为阳。

(二)诗作蕴含的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是一首被人们广为传诵,随处颂扬的诗作。
第一句写明送别的韶光、地点、与环境氛围,“渭城”是大环境,“朝雨”、“浥轻尘”是韶光,清晨下起了小雨,湿润了地面的尘土。

清晨的雨下得不久,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
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土飞扬,而现在,朝雨乍停,景象晴朗,路显得清洁、清爽。

尤其是“浥”字适可而止地写出了清晨诗意般的意境,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清晨的小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这统统都是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的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

第二句是写详细的地点,是小环境的描写。

“客舍”总是涌如今送别的诗作里,与羁旅者相伴,客舍屋顶也在雨水的洗刷下干净了不少,窗外的柳树在小雨的洗濯下也分外清新,为朋友送上一枝刚折的柳枝(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气)。

王维将面前的景物写入诗中,却格外清新,为这场送别供应了范例的自然环境,这一场清晨的雨让送别的环境显得清新了不少,可是在清新中又有一丝离去的愁绪。

从豁亮清明的天宇,到清洁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供应了范例的自然环境。

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去,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去。
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
“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柔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想熏染。

第三句既是叙事又是抒怀。
一个“更”字形神兼备地写出了不忍与朋友就此别过,将依依不舍的无限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劝酒饯别,借酒将离去的愁绪抒发出来。

“西出阳关无端人”,阳关离渭城很远,而安西更在阳关之外,可以想象王维对朋友的即将远行是多么的不舍,此时此刻难为情。

这一句将作者即将远行的苍茫寂寥之情推向了更高的境界,纵有千言万语不如再和朋友喝上一杯饯行酒,抚慰之情真真切切,在朴拙的抚慰送别中希望朋友珍惜。

临行之际的一杯酒,便是一杯浸透着浓郁的感情,蕴含着深情厚谊的玉液琼浆。
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意,而且包含着对即将远行的朋友的处境,朋友离去时心情的深情谅解,包含着前路珍惜的殷勤祝愿。

劝君再喝一杯这离去时的酒,不但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分情意,而且故意无意地延宕分离的韶光,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
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盘根错节时竟不知从何提及。

这种场合,每每会涌现无言相对的沉默。
劝君更尽一杯酒自然而然的缓解了少焉的沉重和郁结的气氛,也表达出此时此刻两人丰富繁芜感情的。

墨客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
三、四两句所摄纳的画面只是一个普通的瞬间的画面,但画面中统统尽在不言中,统统尽在这一杯送别酒中的意境却永久镌刻在了人们的心中。

此诗寄情于景,写景如画;借景抒怀,情真意切。
诗句幽美,意境新颖,此诗表达出了与朋侪依依惜别,请君珍惜的深厚感情。

加上诗句蕴含的丰沛的感情和强烈的传染力让此诗成为随处颂扬的名句,王维的这首诗后来编入乐府,成为唐代最盛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光阴荏苒,但朋友间的这种真情,人类的这一普遍感情却是亘古不变的,纵然是在物质生活早已超越了唐代的本日,朋友间的真情、朋友间的送别依然浓缩在这一杯酒中。

劝君更尽一杯酒也成为了送别诗最有仪式感的事情,他早已随着王维当年低徊的吟唱融进了每个人的心中,以至于我们的文化便是这样一脉相承的流传下来的。

高适《别董大》

提起唐代的送别诗,高适在送别好友董大时写的两首诗,与上面的名句比起来,不管是形态亦或是芬芳,也是不遑多让的,乃至是平分秋色的。

高适这两首诗的题目都叫《别董大》,尤其是个中的第一首,更是送别诗中随处颂扬的名篇,原诗如下: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纭。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一)高适其人

高适(702—765),字达夫,唐朝沧州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后搬家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

高适幼年时,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一时家中失落去了经济支撑。
家庭的不幸,生活的艰辛,使他深知生活的艰辛与不易,使他更加懂得了依赖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

史估中对高适的记载是:“高适者,渤海蓚人也。
少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自给。
其性傲于权贵,窥察洞明。
及冠始留神诗什,以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喜为好诗者称诵。

靠自己的苦学勤练,高适取得了很高的文学教化,但他直到四十八岁方被举荐,得到了一个封丘县尉的职位,这对付出身贫寒的高适来说,一步一个脚印走来,已经很不随意马虎了。

但不久,他又辞去县尉之职。
直到五十二岁,他才进入河西节度使哥舒翰的幕府中担当掌布告。

失落之桑榆,收之东隅。
或许正是这样丰富的人生阅历与境遇,使他的诗作充满了对人生境遇的认知与喟叹。

高适有着多年边塞生活的经历,他熟习边塞景致,他的边塞诗风格冲动大方雄浑 ,风骨遒劲, 尤以七言诗见长,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墨客之一 ,与岑参一起被众人并称“高岑”。

提起高适,边塞墨客这一称谓是他给人们的第一印象。
高适生平交游广泛,为求取功名,曾多次出入边塞,他也曾多次来回京城长安和边塞。

在这期间,高适结交了许多的志同道合的文人士子,写下了大量的充满边塞风情诗。
如名句“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便是出自高适描写边塞风光的诗作《塞上听吹笛》。

在南来北往的人生旅途上,高适也经历了和朋友一次次的离去,离去的时候,高适也写下了大量的送别诗。
在送别诗中,高适情真意切,他用朴拙热烈和丰富细腻的情绪道出了对朋友的殷切希冀。

高适的送别诗中流露出的那一份浓厚而纯朴的情绪,一个关键的缘故原由在于高适能够推己及人,时时处处能够站在朋友的角度,将心比心。

高适也会从朋友的态度思考问题,与朋友进行推心置腹地互换,对朋友关怀备至,他的情绪的表达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娇柔藻饰的敷衍之词。

(二)《别董大》多层次的诗歌意境

公元747年,身在老家睢阳的高适与好朋友董大久别相逢 ,经由短暂聚会后又各奔出路,于是高适就写下了赠别的诗歌《别董大》。
便是他在送别朋友董大时写下了。

董大原名董庭兰,是当时著名的音乐演奏家,最善于的便是七弦琴的演奏,而且由于技艺高超,深得宰相房绾赏识 。

对付这一事宜,同时期墨客崔珏在诗中这样写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
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

董庭兰虽然身怀琴艺高超,但由于曲高和寡,知音很少,而且他本人也不长于交际,加之艺术家的清高,以是一贯过着清贫的生活。
高适的第一首诗有“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两句,意思是说董庭兰生活困顿,连酒钱都付不出。

这时的高适壮志未酬,浪迹天涯,时常处于困顿的境遇之中。
但在这两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爽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冲动大方年夜方,读来很励志。

开篇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纭”,墨客先从景物描写入手,渲染出送别时候的环境:天空中的黄云绵延起伏,黄云遮天蔽日,透过云层看到的太阳只有一点点的余光,夜幕降临往后,又刮起了北风,大风呼啸着,这样的景象预示着一场大雪即将降临。

果真,一下子,纷纭扬扬的雪花就从天空飘落下来。
伴随着雪花,一群排成人字形的大雁形疾速地从空中飞过,往南方飞去。
这两句所展现的境界阔远而渺茫。

墨客一下笔便描写了空间的广阔,阳时间暗漫天的黄云。
在这天地之间,寒冷的北风送来纷纭扬扬的大雪,更有大雁南飞,朋友即将奔赴边塞。

这简短的几笔景物描写,便勾勒出冬日的景象,悲壮雄浑的气氛也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

这两句虽然是对景物的描写,但也处处衬托着送别的情调,以及墨客的气质心胸。
诚如王国维所说“统统景语皆情语”。

日暮天寒,本来就随意马虎引发人们的愁烦心绪,而眼下,墨客正在送别董大,依依不舍之情是可想而知的。

试想一下当时送别的场面:正当黄云遮天,千里阴暗,北风凛冽,大雁南飞,雪花飘扬。
在这样风雪交加的时候,与朋友分别,此情此景可想而知。

以是环境的渲染也就格外有寓意了,在这样的景象里不得不迈出前行的步伐,这预示着朋友出发的仓促以及对付出息的急迫追求。

墨客用白描手腕描写面远景物,粗笔勾勒便将冬日气候写得无比苍凉、悲壮。
但接下来,墨客笔锋一转,以出人意料的、豪迈的语调,爽朗的肚量胸襟抚慰勉励好朋友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墨客的意思是说: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心腹,天下还有谁不认识你呢?天下谁人不敬仰具有雄才韬略的大丈夫呢?

实在这两句诗中还有一层意思:本日我们虽然分别了,从此天各一方,但这又算得了什么呢?出息漫漫,无论走到哪里,你都要尽情展现才华,不必有太多的顾虑 ,不要担心遇不到心腹,普天之下谁不仰慕你?谁不愿结交你引你为知音呢?

良言一句三冬暖。
这两句话对付董庭兰来说,其实是这寒冬里最温暖民气的了,冬日的阴霾彷佛一扫而空,诗意也峰回路转,豁然开朗。

高适的这两句话对朋友是一种有力的勉励,同时也更深一层地表现了自己的情意。
诗句语境新颖,动人心扉,以此励志的话语赠别,足以鼓舞民气,这也透露出墨客的非凡气度。

高适这两句,不仅紧扣董大琴师的特定身份,而且把人生心腹不分贫富,不论地位,天涯处处有朋友的人生哲理融汇个中。

同时,诗歌也从另一个角度给后世以启迪:是金子,就不要怕会被埋没,它放在哪里都会闪光。
这看似随意的两句赠别语,实在是墨客精心熬炼的结果,这两句话能给人一种满怀的信心和力量。

蕴含着抚慰和勉励,寄予着希望,这各类情绪交织在一起,凝成了这两句千古传诵的佳赠别语,堪称送别诗中的艺术珍品。

墨客在与朋友分离之际,只字不提心中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朋侪前行,以高昂的、自傲的姿态欢迎未来。

纵不雅观这首送别诗,墨客处处从环境着眼,于大处落墨,末了表达对朋友的谆谆劝勉。
如果不是墨客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就不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谅解入微、如此掷地有声;也就不能让朴素无华的措辞,生发出如此情绪朴拙、动人心扉的诗情。

高适的这首送别诗,抒写了对朋侪的关心、谅解、劝励和希望,在诗歌中将交情的真谛抒发地淋漓尽致。
诗歌中蕴含着的诚挚的情意和武断的信念,无不正能量满满。

在人生的道路上,有像高适这样的朋友,时候勉励前行的脚步,时候武断前行的信念,何尝不是一件人生幸事!

正是由于高适诗歌中那大写的交情二字,那大写的情绪二字,那鼓舞民气的正能量满满的勉励二字,才让这首诗成为唐诗百花园中的一朵名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