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城南晚春

唐代 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读了那么多咏杨花的诗照样以为韩愈这首游城南晚春最有情谊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这两句最特殊的地方在于,墨客借草木的口吻来抒发自己的惜春之情,不过这在诗词当中是比较常见的,不常见的是,墨客一反古人在惜春留春的诗作中,所抒发的那种哀愁与伤感,换之以一种主动的、积极的心态来对待晚春。
大自然的草木们,像是能感知到春天就要拜别,于是争相将自己最美的一壁展示出来,以与这多彩的春光同归同去。
墨客以拟人的手腕,将一种昂扬的惜春爱春之情授予草木,读来颇使人有一种激奋的心情。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如果说前两句比较出奇,那这后两句可以说便是出奇中还带了点儿费解了,由于在这首诗问世后的一千年当中,人们对这两句的解读都是颇多不合,年夜家有年夜家的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墨客在这里是嘲笑杨花榆荚,认为它们和百草千花比起来毫无才华和情思,它们没有什么魅力可用来挽留春天,以是虽然也想对春天有所表示,怎奈自身才华有限,春天也对它也毫无兴趣,于是杨花和榆荚只有独自飘零,作雪纷飞了。
第二种意见认为,墨客在这里是劝人们珍惜光阴,趁着大好春光还在,须得努力学习,不然等到自己白首无成,就只能徒呼奈何了,这种意见太过穿凿,暂不谈论。

还有人认为说,墨客在这里只是想描述一下晚春的景致而已,并没有任何其他的情思,比如清代文人朱彝尊就说:“此意作何解?然情景只是如此。
”朱彝尊或许是看前人为这两句诗的诗意争来争去,没有什么像样的不雅观点,于是索性就摒除所有衍生的意义,只看诗句本身所描述的景致了。

不过我认为啊,这后两句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顺着理解,一种是逆着理解。
所谓顺着理解,便是随着前两句诗的诗意往下顺,百草千花都在留春惜春,于是姹紫嫣红开遍,那娇艳的芳菲便是百花们留春的手段,她们有这个“才华”,有这个“领导”,有这个上风,而杨花和榆荚没有这样的“才华和情思”。
但即便如此,她们也能感知到春天的拜别,纵使她们没有什么可展示出来以挽留春天的魅力,但依然用着仅有的一点“手段”来点缀这暮春时节。

如果这样理解的话,那么这首诗就只有一个主题,那便是以一种主动的、积极的态度,去对待仅剩的一点儿春光,于是衍生出来的思想感情便是,墨客一反古人用颓丧的语句给暮春时节笼罩上一层忧闷忧郁的气氛,而换之以一种昂扬的面貌,这就使人读完这首诗后,会以为暮春时节也是大有可为的。

而所谓的逆着理解,是指后两句在前两句的意思上更进一层,并且墨客对百草千花和杨花榆荚是有褒贬的。
杨花榆荚,和百紫千红的花儿们比起来,的确在“颜色”上是逊色许多,乃至有些许的丑陋,但她们真的便是没有什么才华和情思,真的就对春天的拜别无动于衷,真的就无法为春天的俏丽做出贡献吗?恐怕不是吧。
东晋女墨客谢道韫咏雪“未若柳絮因风起”自古称美,韩愈更有“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东坡也有“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
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墨客们都说纷飞的雪花就像杨花一样俏丽,难道杨花如雪又何尝不美呢?

孰不知,杨花像雪一样纷飞的样子,比那百般红紫的芳菲还要美,还要有情意,还要有诗意。
你们看到她彷佛没有芳菲,便以为她毫无才思,孰不知她们自身,便是这晚春最美的景致,她们才是晚春所独占的美景。
读到这一层,也就自然而然地读出了一点怜惜与自主的意味了,就犹如林黛玉《葬花吟》中所表达的“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杨花榆荚像是对着那些百紫千红的芳菲们在说,纵然“颜色”不如你,我也不怕,我知道,我自有我的才华与魅力!

而理解到这一层,我们就读懂了墨客心中的肺腑,他或许便是想以杨花榆荚来自比,已表明自己点缀晚春的心志。
遐想到中晚唐的文风和诗风,以及韩愈在个中所起到的独树一帜的浸染,于是这种扬杨花榆荚而贬百草千花的诗意解读,或许就正中墨客内心的共鸣了。
而这首诗也就读出了一种自嘲、自知与自贬,但终而因此一种“丑小鸭变白天鹅”似的绽放与主角般的存在,而得到了一种自主、清闲与自由!

末了推举一本迄今看到的最适宜学生阅读的诗词读本《诗词大创造:古诗词创意图解》由小学语文特级老师蒋军晶20多年传授教化履历总结,通过大量的调研,把中小学部编语文教材、中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全部打通,不断探索、总结,创造诗词中的联系和规律,让孩子对古诗词进行理解性的影象。
所选的200多首古诗词覆盖中小学统编语文教材和中小学生必背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