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洲曲》佚名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古诗词赏析 西洲曲佚名 南北朝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熏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口语译文:

思念梅花很想去西洲,去折下梅花寄去长江北岸。

(她那)软弱的衣衫像杏子那样红,头发如小乌鸦那样黑。

西洲到底在哪里?摇着小船的两支桨就可到西洲桥头的渡口。

天色晚了伯劳鸟飞走了,晚风吹拂着乌桕树。

树下便是她的家,门里露出她翠绿的钗钿。

她打开家门没有看到心上人,便出门去采红莲。

秋日的南塘里她摘着莲子,莲花长得高过了人头。

低下头拨弄着水中的莲子,莲子就像湖水一样青。

把莲子藏在袖子里,那莲心红得通透底里。

思念郎君郎君却还没来,她举头望向天上的鸿雁。

西洲的天上飞满了雁儿,她走上高高的楼台遥望郎君。

楼台虽高却看望不到郎君,她整天倚在栏杆上。

栏杆曲弯波折弯向远处,她垂下的双手明润如玉。

卷起的帘子外天是那样高,如海水般荡漾着一片空空泛泛的深绿。

如海水像梦一样平常悠悠然然,伊人你忧闷我也忧闷啊。

熏风若知道我的情意,请把我的梦吹到西洲(与她相聚)。

注释讲授:

(1)《西洲曲》:选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
这首诗是南朝民歌。
西洲曲,乐府曲调名。
(2)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意思是说,女子见到梅花又开了,回顾起以前曾和情人在梅下相会的情景,因而想到西洲去折一枝梅花寄给在江北的情人。
下,往。
西洲,当是在女子住处附近。
江北,当指男子所在的地方。
(3)鸦雏色:像小乌鸦一样的颜色。
形容女子的头发乌黑发亮。
(4)两桨桥头渡:从桥头划船过去,划两桨就到了。
(5)伯劳:鸟名,仲夏始鸣,喜好单栖。
这里一方面用来表示时令,一方面暗喻女子孤单的处境。
(6)乌臼:现在写作“乌桕”。
(7)翠钿:用翠玉做成或镶嵌的首饰。
(8)莲子:和“怜子”谐音双关。
(9)青如水:和“清如水”谐音,隐喻爱情的纯洁。
(10)莲心:和“怜心”谐音,即爱情之心。
(11)望飞鸿:这里暗含有望书信的意思。
由于古代有鸿雁传书的传说。
(12)青楼:油漆成青色的楼。
唐朝以前的诗中一样平常用来指女子的住处。
(13)尽日:整天。
(14)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卷帘眺望,只瞥见高高的天空和不断荡漾着的碧波的江水。
海水,这里指浩荡的江水。
(15)海水梦悠悠:梦境像浩荡的江水一样悠长。

品鉴鉴赏:

心思巧藏,以动作展现心境

“折梅寄江北”,女主人公折梅一枝,唤起对过去西洲梅下相会的回顾,因思念情人想去西洲,于是穿上了“杏子红”的“单衫”,梳起了“鸦雏色”的头发。
一折、一穿、一梳,动作看似随意,却展现出痴心女子对爱人思念之深的心境。
诗歌的第七句至第十二句,写出少女沉浸于忆念、相思中。
风吹叶落,她误以为情人足音,乃“门中露翠钿”,从门缝中探出头等候情人的到来。
一“露”,表露了迫切、含羞的少女情怀,但情人依旧是无影无踪,心中的发急之情再也抑制不住了。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为了掩过邻人的线人,只好借故出门去采莲。
此刻的她,百感交集:深切的思念,失落意的觉得,受窘难堪的心态,一起涌向心头。
这种含羞的姿态,渴慕相思的神采,一系列巧作掩饰笼罩的动作,描述的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于平常的动作中,奥妙地刻画出女子奇妙的生理,及对爱情肚量胸襟一颗羞辱之心。

托物寄情,巧借景物吐真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民歌《子夜四季歌》)这些诗句是托月寄情,而这一作品则是托“梅”托“莲”来表达相思。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折梅表达思念之情,以自然景物起兴。
“莲花”、“莲子”、“莲心”,由外而内“彻底红”。
“莲心”即“怜心”,“彻底红”即红得透彻,喻爱情的羞辱刚毅,语意双关。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雁可传情,然而,“鸿飞满西洲”,却没有传来情人的音讯,极写相思之深;“海水梦悠悠”,“海水”“悠悠”,喻终年的相思没有穷尽,托物寄情。
总之,诗歌长于以面前的平凡之物,或起兴抒怀,或比喻言志,或语意双关,婉转倾吐真情,耐人寻味。

时节变迁,巧用民间词语

早春时节可“折梅”,春夏之交穿“单衫”,仲夏之时“伯劳飞”,于初秋“采红莲”,值仲秋“弄莲子”,到深秋“望飞鸿”。
诗中奥妙地利用民间丰富的词语,表明了时令的变换,条理井然,时序渐进。
女子相思怀念的深情,娓娓动听地阐述在诗的字里行间。

蝉联而下,巧“接字”

全诗三十二句,四句一解,用蝉联而下的接字法,顶针勾连,技法之“巧”,真令人拍桌赞叹。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等等诗句,如此环环相扣,接字成篇,不仅声情摇荡,情味无穷,而且节奏和谐,幽美动听。

整体

《西洲曲》,五言三十二句,是南朝乐府民歌中少见的长篇。
全文感情十分细腻,“充满了曼丽宛曲的情调,清辞俊语,连翩不绝,令人‘情灵摇荡’。
”《西洲曲》可谓这一期间民歌中最成熟最精细的代表作之一。

首句由“梅”而唤起女子对昔日与情人在西洲游乐的美好回顾以及对情人的思念。
自此,纵然时空流转,然而思念却从未停歇。
接下来是几幅场景的描写:西洲游乐,女子杏红的衣衫与乌黑的鬓发相映生辉、光彩照人;开门迎郎,满怀希望继而失落望,心情跌宕;出门采莲,借采莲来表达对情人的爱慕与思念;登楼望郎,凭栏苦候,寄情熏风与幽梦,愿望与情人相聚。
这个中时空变革,心情也多变,时而焦虑,时而温情,时而甜蜜,时而惆怅,全篇无论是笔墨还是情绪都流动缠绵。

艺术特点

一是长于在动态中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比如“门中露翠钿”一句,生动形象地通过动作表达出了人物的心情,而“采莲南塘秋”六句,是全篇的精华所在,它集中笔墨描写主人公的含情姿态,借物抒怀,通过“采莲”“弄莲”“置莲”三个动作,极有层次地写出人物感情的变革,动作生理描写细致入微,真情绪人。

二是叠字和顶真的利用。
“开门迎郎”场景中,四个“门”字的叠用,强化了女子迫切愿望心上人的到来,而时时从门缝向外张望的焦虑心情。
“出门采莲”场景中,又连用七个“莲”字,着意渲染女子缠绵的情思。
而顶真的利用使得句子灵巧生动,朗朗上口。

三是双关瘦语的利用。
双关瘦语,是南朝乐府民歌中一个显著的特色,它在诗经时期的民歌和汉魏乐府民歌中很少见。
一说“莲”与“怜”字谐音双关,而“怜”又是“爱”的意思,瘦语极言女子对情人的爱恋。
同时,“莲子清如水”暗示感情的纯洁,而“莲心彻底红”是讨情感的浓郁。
这些双关瘦语的利用使诗歌显得蕴藉多情。

主旨辨析

01

这首《西洲曲》,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收入“杂曲歌辞”类,认为是“古辞”。
而《玉台新咏》作江淹诗,但宋本不载。
明清人编的古诗选本,或作“晋辞”,或以为是梁武帝萧衍所作。
这个问题,很难成定论。
但从内容和风格看,它当是经文人润色改定的一首南朝民歌,十分精细流丽,广为后人传诵。

02

此诗以四句为一节,基本上也是四句一换韵,节与节之间用民歌惯用的“接字”法相勾联,读来腔调和美,声情摇荡。
紧张写一个少女,刻划她思念情侣的炽热而奇妙的心情。
然而,它既不因此少女自述的第一人称口吻来写,也不作墨客第三人称的客不雅观描述,而是让这位少女的情侣用“忆”的办法来抒写,以是全诗都作男子诉说的口气。
后来杜甫的《月夜》,写墨客对月怀念妻子,却设想妻子对月怀念自己,正是利用同样的手腕。
通过她的各类情形的描写,生动地塑造了一位俏丽轻灵、纯洁多情的少女形象。
这是全诗在艺术构思上的总的设想;若不这样理解,那将是越理越乱,终极变成一团乱麻,使人读来神秘恍惚,造成似懂非懂的印象。

03

《西洲曲》的措辞一如民歌的清新朴实而少用事典,以是其难解并不在字词的生僻、晦涩,而是整首诗的诗意难以得到一个贯通全篇的畅达的阐明。
之以是如此,乃是由于诗歌所涉韶光、地点、人物、情节等,都有幽暗不明之处,难以得到一个同等的阐明。
大概正因如此,“有人说这诗是多少短章的拼合,内容未必是完全统一的”(余冠英《谈西洲曲》)。
但是余师长西席又说:“这话我却不敢信,由于诗的起讫都提到‘西洲’,中间也几次再三提到‘西洲’,分明首尾可以贯串,全篇一定是一个整体,且一定道着一个与西洲有关的故事。
”可以说,如果《西洲曲》不是一个整体,那么所谓“《西洲曲》标志着南朝民歌在艺术发展上的最高造诣”,便无从谈起。
因此,求得《西洲曲》诗意的完全而畅达的阐明,便直接关乎其文学史地位的评价。
也正是在这个问题上,对《西洲曲》这篇名作的“猜想”远未完成,而不仅仅是一个“诗无达诂”的问题。

04

余冠英师长西席在《西洲曲》的注释中说: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对所欢的思和忆。
开头说她忆起梅落西洲那可纪念的情景,便寄一枝梅花给在江北的所欢,来唤起他相同的影象,以下便写她从春到秋,从早到晚的相思。
诗中有许多辞句表明时令,如“折梅”表早春,“单衫”表春夏之交,“采红莲”应在六月,“南塘秋”该是早秋(由于还有“莲花过人头”),“弄莲子”已到八月,“鸿飞满西洲”便是深秋景象。

05

这一具有经典性的阐明,至少意在办理这样三个问题:第一,这首诗是一个多情女子对自己情郎的思念之歌。
游国恩师长西席曾以为《西洲曲》从开头到“海水摇空绿”句皆为男子口气,只有末四句为女子自道苦处 ;叶玉华师长西席则认为全诗部是女子的口吻 。
余冠英师长西席确定“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对所欢的思和忆”,而以为“篇末四句当然是女子的口气,这四句以上却不妨都作为第三者的阐述”,可以说已经办理了这个问题,研究者已无疑义。
第二,诗中女子居于江南,而其情郎住于江北,西洲则是二人共同纪念的地方。
余师长西席说:“西洲固然不是诗中女子现在居住之地,也不是男子现在居住之地,它是另一个地方。
……它何妨是一个名副实在的江中的洲呢?”第三,这首诗写的是“四季相思”。

06

显然,上述三个问题正是理解《西洲曲》的关键。
如果说,第一个问题已不成问题,研究者早已取得共识;那么,后两个问题虽很少有人再有疑问,但是,要想贯通全诗,个中仍有阻隔。
首先,女子居于江南,其情郎居于江北,这是没有问题的;但西洲与江南、江北的关系是什么呢?一样平常据诗中“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二句,认为西洲距女子住所不远,或谓即在江南,或谓距江南岸不远而两桨可渡。
那么,其与江北便相距甚遥。
但是,诗末却说:“熏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这两句千古传颂,正因其涉想新奇,情思无限;它寄托的显然是这位女子对情郎的思念之情,如果西洲离女子住所不远,“吹梦”又有何必要?其次,正如余冠英师长西席所说:“这首诗表面看来像是多少首绝句联接而成,实在是两句一截。
” 所谓“两句一截”,正是从诗意着眼的;所谓“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正解释整首诗诗意的完全、统一而十全十美。
以“两句一截”的形式而写“四季相思”,不仅少见,而且很可能会毁坏诗意的完全、统一。
诗歌所写,乃一位女子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尤其是她的持续串的动作;这持续串的动作怎么会分到四季写呢?比如,从开门盼郎至出门采莲.从采莲南塘至低首弄莲,这显然是这位女子的一系列连贯的动作,怎么可以分散到几个月去写呢?当代影视艺术有所谓“蒙太奇”的艺术手腕,通过镜头的剪接、组合,可以有较永劫光的超过、衔接而产生连贯的效果。
但省略的韶光亦必须有结果表示出来,连贯只是效果的连贯,决不可一个连续的动作超过很永劫光。
因此,如果说《西洲曲》写的是“四季相思”,即在当代艺术也是颇难明得的,更何况它是千余年前的作品呢?不过末了一句说“熏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也可以理解为本诗描写的是一个人的梦境,这样诗中四季更迭的纷乱意象就不难明得了。

07

以上两个问题是密切干系的。
诗歌所涉地点不确或理解有误,便难以真正弄清其所涉韶光。
这两个问题的幽暗不明,便使得整首诗诗意难以连贯,许多阐明也就龃龉难合。
实在,诗歌的末四句为女子自道向无异议,而“熏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则明确地显示出西洲即是这位女子的情郎所居之地,它正在江北。
只有如此理解,才能真精确切把握“熏风吹梦”的诗意。
范云《闺思》诗有“几次明月夜,飞梦到郎边”句,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句,皆从《西洲曲》化出;他们对“熏风吹梦”诗意的理解,正解释西洲只能是情郎所居之地。
温庭筠《西洲曲》谓“西洲风色好,遥见武昌楼”。
武昌在长江南岸,既云“遥见”则西洲可能正在江北。
而据“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之句,可知诗中女子距南塘之地不远。
《新唐书·地理志》说:“钟陵,贞元中又更名,县南有东湖。
元和三年,刺史韦丹开南塘斗门以节江水,开陂塘以溉田。
”耿湋《春日洪州即事》亦云:“钟陵春日好,春水满南塘。
”可见南塘在钟陵附近,即在今江西南昌附近。
因此,诗中女子乃居于南昌附近,其与西洲相去远矣;所谓“熏风”、“吹梦”,正以此也。
借用余冠英师长西席的话说:“‘江北’可不见得近啊!
假如近,就不会有这许多梦,许多愁,也就没有这首诗了。
”以是西洲正在江北,《西洲曲》所谓“江北”亦正指西洲。

08

确定了诗歌所涉地点,则诗意的贯通便较为随意马虎了。
首二句“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并非写梅落西洲、女子折梅。
“下”者,到也。
温庭筠《西洲曲》谓:“悠悠复悠悠,昨日下西洲。
”“下”正是“到”的意思。
南朝民歌《那呵滩》亦有:“闻欢下扬州,相送江津湾。
”其意甚明。
但“忆梅下西洲”也并非这位女子要到西洲去折梅花,而是说这位女子想到自己所寄梅花可能早已到了西洲,到了情郎的手中。
“折梅寄江北”是对“忆梅下西洲”的补充解释,或谓首二句便是一个倒装句。
“折梅”是过去所为,“忆梅“才是此时所思。
只有如此理解,方与下文所写时令相合。
如上所述,谓此诗为“四季相思”实难讲通,这不仅由于诗意难贯,而且常日所谓诗中表明时令的辞句,实在不然。
如谓“单衫”句表春夏之交或春天,“单衫”岂止春天可穿?“杏子红(黄)”与“鸦雏色”相对而言,所指为“单衫”色彩,亦不表明时令。
又如谓“日暮伯劳飞”表夏天,更属望文生解。
《礼记·月令》诚有“仲夏鵙始鸣”之载,《国风·豳风·七月》亦有“七月鸣鵙”之句,“鵙”即为伯劳;但伯劳“始鸣”与“伯劳飞”井非一回事是显然可见的。
因此,《西洲曲》所涉时节决不用“猜”,“采莲南塘秋”已作了明确解释;至于采莲时节又有“莲花过人头”亦并不奇怪,故亦不必再分初秋、中秋和深秋。
以是,秋日便是《西洲曲》的时令背景。
“秋露如珠,秋月如圭,明月白露,光阴往来;与子之别,思心徘徊”(江淹《别赋》),正是在秋日怀人时节,这位女子想起自己曾寄梅花一事,从而有所愿望。
先说“忆梅下西洲”,而后补充自己曾经“折梅寄江北”,正表明心情的急迫和思念之深重,极为相符此时女子的心态。
实际上,忆及折梅、寄梅之事,只是一个“引子”,是绵绵之思的开始。

09

诗篇在写了女子想到西洲往后,插叙了一下女子的打扮及其俏丽的边幅,即“单衫杏子红(黄),双鬓鸦雏色”,这可以说是一种体察入微的生理描述或陪衬。
本来,“西洲在何处”的交代紧承“折梅寄江北”正合乎逻辑;然而女主人公既想起了情郎,想起了自己曾折梅寄往江北,因而她多少抱有情郎可能归来的希望,下文所谓“开门郎不至”正解释了这一希望的存在。
正因有这个希望,她才在想到了情郎之后,立即把稳到自己的装扮服装和姿容,所谓“女为悦己者容”,假如情郎已站在门外了呢?以是这两句正绝妙地刻画出女主入公此时的生理活动,而不但是对其装扮服装的大略交代。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二句,既交代了西洲之位置,亦表现出此女子对其挂怀之情;之以是值得如此魂牵梦绕,正因其为情郎所在地。
所谓“两桨桥头渡”,一样平常释为划两下桨就到了,所距很近。
实在这是误解。
南朝民歌的《西曲歌》中有《莫愁乐》二首,其一云:“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
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
”所谓“两桨”,指的便是船的两个桨;在《西洲曲》中,借以指船。
其意是说,要到西洲去,须要乘船过江,此亦正解释西洲在江北。
以上六句所描述的乃是一个静坐相思的女子的形象,而非正乘船到西洲采梅的女子形象。
如此理解,则与下文恰好贯通。

10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是对女主人公居住环境的描写。
《古微书》说:“博劳好单栖。
”以是,这里的环境描写也是一种象征,显示了这位女子的孤独和凄清。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则静坐相思的女子形象方直接呈现出来。
如上所说,愿望郎归已在情理之中,而归来又并不是现实;“开门郎不至”就既写了现实的严厉,又暗含了女主人公的希望。
静坐相思无望,便“出门采红莲”,以遣不尽的相思之情。
然而,既然带着思念的心情“出门”,则相思之情注定非但难以去除,反而因采莲而加重。
以下对采莲情节的细致描述,正表示了这种环境。
研究者早已指出,“莲”与“怜”谐音双关,则“青如水”的“莲子”正是女主人公纯洁爱情的象征,也就难怪其如此爱怜,以至于“置莲怀袖中”了;“莲心彻底红”,可以说是他们之间爱情的象征。
在此环境之下,这位女子盼郎归的心情也就更加急迫,以至于“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了。
诗歌对女主人公翘首以望飞鸿的描述可谓生动真切,韵味悠长。
“望飞鸿”既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然动作,又是一种有目的的愿望——盼郎不至而盼有信来,所谓“鸿雁传书”。
然而信也没有。
以下所谓“鸿飞满西洲”,并非女主人公看到了大雁飞满西洲,而是一种猜度之词。
其意是说,市价秋日,“鸿飞应满西洲”,而人皆谓“鸿雁传书”,为何你竟无音信?正是带着这种迷惑的心情,这位女子“望郎上青楼”了。
“青楼”,漆成青色的楼,在南朝所指不一。
曹植《美女篇》云;“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
”则“青楼”指显贵家之闺阁。
《南齐书·东昏侯纪》谓:“世祖兴光楼上施青漆,世谓之青楼。
”则“青楼”指帝王所居。
梁墨客刘邈《万山见采桑人诗》有:“倡妾不胜愁,结束下青楼。
”“青楼”便指妓院了。
“望郎上青楼”句显示了《西洲曲》带有文人诗的色彩。
青楼虽高却仍旧望不见,望不见又并不甘心,便有了“尽日栏杆头”的执着。
所谓“尽日”,乃夸饰之词,是说凝望有时,而非终日伫立。
较永劫光的扶栏眺望,自然会把稳到平常所不把稳的事情;所谓“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正写出女主人公此时百无聊赖的心境,与上文“单衫”两句恰成光鲜的对照。
“双鬓鸦雏色”还显示着自傲和希望,而“垂手明如玉”则表现出愁怅和怨恨,由于此时是空有“垂手明如玉”,尽日望郎郎不归!
这种生理活动的描述是白描式的,乃至“不着一字”,然而又是细致入微的,可谓“尽得风骚”,表示出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风采。
“栏杆”二句写女主人公对近景的仔细而又是心不在焉的把稳,“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二句则是对面前远景的不雅观察。
余冠英师长西席说:“以上二句似倒装。
秋夜的一片蓝天像大海。
风吹帘动,隔帘见天便觉似海水滉漾。
一说内地人有呼江为海者,‘海水’即指江水。
”(《汉魏六朝诗选》第三卷)鲁迅师长西席在小说《白光》中有这样的描述:“空中青碧倒如一片海……”其境正似“秋夜的一片蓝天像大海”的“海水摇空绿”。
不过.从下文“海水梦悠悠”句看,“海水”似有实指,而不仅仅是一个比喻。
与其说“海水”即指江水,勿宁说它指的是湖水。
这不仅由于内地许多湖即名为海,而且上文所引《新唐书·地理志》正指出南塘附近有一“东湖”。

11

诗歌至此,女主人公盼君君不归,等书书不到,心情陷入无端的愁怅。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她不仅自己愁思绵绵,而且也想到了情郎同样会愁绪满怀;他们的愁思像蓝天、湖水,无边无涯,缠绵不绝。
此时,便只有在梦中相见的希望了。
“熏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这是想像,更是希望;这一想像和希望既通情达理,是情之所至、不得不然,又新奇鲜美、生动动听。
它是情之所至,那是由于女主人公自“日暮”盼郎,经历了南塘采莲、望郎登楼等一系列活动,至此天色已晚,她必须就寝安歇了,愿望梦中相见是所剩惟一的希望;它涉想新奇,乃是由于她并非如一样平常所谓自己多么希望能梦见情郎,而是把自己的苦处诉诸熏风,请熏风把自己的梦吹往西洲,带到情郎的身旁。
这种蕴藉、细腻、婉转的表情办法,集中而范例地表示出南方民歌的艺术特色及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12

综上可见,《西洲曲》乃心系西洲、怀念郎君之作。
其所涉地点只有两处,一是郎君所在地西洲,一是女子所在地南塘附近;一在江北,一在江南,且相距甚遥。
个中人物,出场的是女子,幕后的是情郎;全诗既可以算作以第三人称而写女子,亦可视为女子自道,或者个中既有女子自道,亦有以第三人称而作的阐述,但个中没有男子的声音或描写,则是显然的。
本诗的韶光,不是写四季,也不是写春夏秋三季或夏秋两季,而便是写秋日;而且个中所写,只是秋日某天下午至入夜这段韶光里,女主人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
所有这些,实际上又可归结为一点,那便是这位女子的相思之情。
《西洲曲》可谓中国诗歌史上的“言情之绝唱”。

创作背景: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的名篇,也是乐府民歌的代表之作。
写作韶光和背景没有定论,一说是产生于梁代的民歌,收入当时乐府诗集,另一说是江淹所作,为徐陵《玉台新咏》所记载。
还有一说在明清人编写的古诗选本里,又或作“晋辞”,或以为是梁武帝萧衍所作。
但此诗详细在何时产生,又出自何人之手,千百年来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解释,扑朔迷离中一贯难以形成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