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4月4日,时交仲春与暮春之间,人文与自然交织,节日与节气相遇,我们迎来了清爽明净的清明时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落。”千年前,纷纭扬扬的春雨中,一位墨客与牧童偶遇,吟诵出千古绝句。今年的清明节前夕,南阳师范学院教授朱晓红选取了中国传统农耕社会最常见的牧童放牛的场景,与她的学生们一起,用一幅生动的非遗剪纸作品记录惠风和畅的人间四月天。
朱晓红设计的清明剪纸
清明节实在是三个节日
“古代的寒食节、清明节、上巳节领悟起来,才有了本日的清明节。”朱晓红见告,清明最初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农耕时期古人顺应农时、不雅观察天体运行、总结出来的节令。而作为一个兼具扫墓和踏青两大习俗的节日,清明扫墓祭祖的习俗来自于寒食节,踏青嬉戏的习俗则来自上巳节。
春秋期间,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寒食节,“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沿袭上古的改火旧习,寒食节禁烟火、食冷餐。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荡秋千、蹴鞠、斗鸡等风尚。
大学生们来到焦作市武陟县义士陵园开展祭扫活动
在朱晓红看来,“如今的清明节,扫墓祭祖已成为固定的礼俗主题。每逢清明时节,无论身处何方,人们都会返回家乡吊唁故人,以情寄哀,以示对先人的思时之敬”。
留神到,既能免去路途颠簸、又能保留忆祖情怀的线上扫墓祭祖活动成为时下浩瀚年轻人和清明无法返乡群体的替代选择。“用手机、平板或者条记本电脑就能吊唁已故的亲人,当代科技让传统文化和风尚有了新的意义,不仅能追思故人,更是寻求团圆,思念家人的情绪寄托。”网友“看山看海看天下”表示,线上祭祖活动很故意义,通过互联网,清明扫墓祭祖的文化内涵被越拉越远、越拉越深。
朱晓红为网友教授快乐小屋的剪纸
“过去,大众扫自家墓。本日,人们还去义士陵园扫墓。无论是对年父老还是对逝去者,人们都会发自内心地生发怀念追思的情绪,清明文化最为主要的内核正是‘慎终追远’。”朱晓红教大家剪一座家乡的快乐小屋,提醒广大网友清明记得还乡。
人间四月正逢踏青好时节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南宋后期墨客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描述了一幅美好的西湖春景:风吹梨花,清明又至。人们为了寻春,纷纭出城嬉戏。
“在大好的春光里,踏青出游,感想熏染春天的美好,享受与自然的亲近,是清明节保留至今的传统习俗之一。”朱晓红说,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欢快与哀思共存,悼亡与新生交织。它是春天的仪式,醇厚而充满温情,除了在思念中思考生命代价外,也要积极享受生活之乐,尽情感想熏染生命之美。
身穿汉服的游客在洛阳市王城公园赏花拍照
携程App于近日发布的《2024年清明节旅游预测洞察》显示,河南一跃成为热门旅行目的地第七名,预定量同比增长高达582%,个中“00”后游客占比近一半,洛阳还登上了清明热门赏花目的地前十。
“清明顺应阳气兴旺,阴气衰退的节令变革。扫墓之余,不妨一家老小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朱晓红建议在清明时节腾出韶光、拿起相机,捕捉人间芳菲,别辜负窗外那一抹翻涌的绿意花喷鼻香。
在诗词里重逢此时节的气清景明
古人对付清明十分重视,并留下许多随处颂扬的诗词。
“诗文几篇,情肠至远。”朱晓红推举了几首经典诗文,约请网友们一起在诗意中细细品读清明——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纭,路上行人欲销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落。
在所有描述清明的诗词当中,唐代墨客杜牧的《清明》一诗最广为流传,写出了清明的凄清与哀思。墨客欲借酒消愁,向牧童问路,牧童指向杏花深处。诗至此处戛然而止,而余韵袅袅,耐人寻味。这个在清明雨中寻酒家的身影,与无数向郊野踏青的游人一样,缓缓走入诗词,成为共同的文化影象。
《春日绝句》
宋·陆游
吏来屡败哦诗兴,雨作常妨载酒行。
忽见家家插杨柳,始知今日是清明。
清明时节正值杨柳萌芽抽绿,到处是“阳春三月柳色新”的景象。因此,清明又称“柳节”,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古时人们认为柳枝是驱邪辟祟的象征,人们踏青归来,顺手折下几枝柳条把玩手中,或戴于头顶,或插在门楣、屋檐,希望可以避免虫疫、守护家门、驱邪避灾。
《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在微风拂过的月色朦胧的清明之夜,白居易处在碧玉栏杆和红砖墙下的府邸里,所望之处皆为春色美好。
《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春意盎然,山花烂漫。清明节正是众人结伴出游、踏青寻春的时节。当原野披上绿装,山花点缀其间,人们穿过柳荫,尽情嬉戏,诗中的场景真是不亦乐乎。
清风吹柳絮,故人在心间。如今,祭扫与踏青仍是紧张的清明习俗。在流转千年的清明仪式中,人们懂得珍惜生命,珍惜光阴,满怀希望走向未来。(董蕾 演习生 范弘烨 部分图源大河网资料)
编者按:四季有序,剪艺乾坤。用剪纸阅尽一年四季,2024年,大河网联动河南文明网推出《剪画四季》策划栏目,通过非遗剪纸画的形式展示“二十四节气”之美,让传统文化抖擞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