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养鱼记》大约创作于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是年欧阳修二十六岁,在洛阳任西京留守推官。当时正逢章献太后垂帘听政,很多正派之士无法得到重用,欧阳修便是个中一员。在这种背景下,他通过此文道出了对当时社会的忧虑。
欧阳修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养鱼记注释:
折檐(yán)之前有隙地,方四五丈,直对非非堂。修竹环抱荫(yīn)映,未尝植物。因洿(wū)以为池,不方不圆,任其地形;不甃(zhòu)不筑,全其自然。纵锸(chā)以浚(jùn)之,汲(jí)井以盈之。湛乎汪洋,晶乎清明。微风而波,无波而平。若星若月,精彩下入。予偃(yǎn)息其上,潜形于毫芒;循漪沿岸,渺然有江湖千里之想。斯足以舒忧隘而娱穷独也。
衙署回廊前的一块空地有四五丈见方,正对着非非堂。此处修竹环抱林荫遮蔽,没有栽种其他植物。我按照地形挖了一个池塘,既不方也不圆;没有用砖砌,也没有筑堤岸,完备保留了它自然的形态。我用锹把池塘挖深,打井水把它灌满。池塘清澈见底,波光荡漾,微风一吹便泛起波纹,风一停便水平如镜。星与月映在水中,光亮直透塘底。我在塘边安歇时,水中的影像纤毫毕现;绕着池塘闲步,仿佛徜徉在浩荡的江湖之间。这足以让人抒发内心的忧郁不畅,安慰我这个困窘寡助的人。
折檐:屋檐下的回廊。隙地:空地。方:周遭,大小。非非堂:欧阳修在洛阳时所建,命名为“非非堂”。植物:这里用作动词,是栽莳植物的意思。洿:阵势低的地方。这里名词用作动词,是挖掘的意思。甃:砌墙。锸:铁锹。浚:疏通。清明:清澈、通亮的样子。偃息:安歇。毫芒:眇小的东西。循:沿着。舒:伸展。忧隘:忧闷和忧郁。穷独:困乏无助的样子。
乃求渔者之罟(gǔ),市数十鱼,童子养之乎个中。童子以为斗斛(hú)之水不能广其容,盖活其小者而弃其大者。怪而问之,且以是对。嗟乎,其童子无乃嚚(yín)昏而无识矣乎!
予不雅观巨鱼枯涸在旁,不得其所,而群小鱼游戏乎浅狭之间,有若自足焉,感之而作养鱼记。
我于是请渔人撒网捕鱼,从他那里买了几十条活鱼,叫书童把它们放养在池塘中。书童认为池水太少不能增大容量,于是只把小鱼放养在内,而丢弃大鱼。我感到很奇怪,问他这样做的缘故原由是什么。他把自己的想法讲给我听。可叹啊,这个书童怎么如此糊涂而无知!
我瞥见大鱼丢在一边干渴,得不到安身之处,而那群小鱼却在那又浅又窄的池塘中嬉戏,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我感触很深,于是写了这篇《养鱼记》。
罟:渔网。活:形容词用作动词,使.....活着。怪:认为....奇怪。无乃:难道不是。嚚昏:糊涂昏庸。不雅观:不雅观察。自足:悠然自得的样子。
欧阳修的紧张作品有:
醉翁亭记、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采桑子·残霞落日西湖好、采桑子·天容水色西湖好、泷冈阡表、临江仙·柳外轻雷池上雨、浣溪沙·堤上游人逐画船、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浪淘沙、蝶恋花·画阁归来春又晚、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采桑子·何人解赏西湖好、青玉案·一年春事都来几、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采桑子·平生为爱西湖好、采桑子·春深雨过西湖好、五代史伶官传序、祭石曼卿文、浪淘沙·五岭麦秋残、长相思·花似伊、蝶恋花、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踏莎行、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自菩提步月归广化寺、画眉鸟、梅圣俞诗集序、望江南·江南蝶、生查子·元夕等。
《养鱼记》由[小孩子点读]APP - 小学家庭辅导专家,独家原创整理并发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