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约3200字。

自古物是人非诗词很多,尤其是描写爱情的诗词。
但是能够把物是人非的爱情写到悲从中来,痛彻心扉,千年以来无非两首。

那便是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和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

笔者之前详细磋商过“物是人非”主题最顶峰的十一首诗词,详见拙作《那些写尽物是人非,悲从中来的十一首顶峰诗词》。

题首都南庄深析桃花依旧笑春风

本篇只深析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当最美好的期望,最美好的期待彻底破灭。
最残酷的现实呈现在面前的时候,那种峭壁绝壁式的强烈比拟,千载以来,回肠荡气,悠然不绝。

一、创作背景—最落寞的时候,最美好的期待,最悲痛的现实

唐朝贞元年间(公元796年之前),博陵(今河北省定州市)人崔护进京赶考,当年,年轻的崔护科举落第,便在长安住下,准备再考。

同年清明节,贰心境不畅,在长安城南郊远足,溘然间,碰着一个仙颜的少女站在桃树之下,桃花纷纭,少女明艳,彷佛正在含情脉脉的看着他,说不出的俏丽惊艳。

第二年的清明节,崔护念念不忘,再到故地重访,结果创造桃花依旧,那个曾经站在桃树之下的俏丽少女却已经再也不见。

心怀难以言说的悲哀和遗憾,在现实和希望强烈的落差下,崔护挥笔写下这首千古名篇—《题都城南庄》。

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

图1 桃之夭夭

1.1 唐代孟棨的《本事诗·情绪第一·崔护》记载

博陵崔护,姿质甚美,而孤洁寡合。
举进士下第。
清嫡,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而花木丛萃,寂若无人。
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
”女入,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崔以言挑之,不对,目注者久之。
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
崔亦眷盼而归,嗣后绝不复至。
及来岁清嫡,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
门墙如故,而已锁扃之。
因题诗于左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

后数日,偶至都城南,复往寻之,闻个中有哭声,扣门问之,有老父出曰:“君非崔护耶?”曰:“是也。
”又哭曰:“君杀吾女。
”护惊起,莫知所答。
老父曰:“吾女笄年知书,未适人,自去年以来,常恍惚若有所失落。
比日与之出,及归,见左扉有字,读之,入门而病,遂绝食数日而去世。
吾老矣,此女以是不嫁者,将求君子以托吾身,今不幸而殒,得非君杀之耶?”又特大哭。
崔亦感恸,请入哭之。
尚俨然在床。
崔举其首,枕其股,哭而祝曰:“某在斯,某在斯。
”须臾开目,半日复活矣。
父大喜,遂以女归之。

孟棨在《本事诗》的记载,是完备在崔护《题都城南庄》的诗意中,凭借想象,扩充而成。

记载共两段,第一段比较符合诗中的意境,言有尽意无穷,充满了遗憾和惆怅。
但是第二段却是狗尾续貂,虽然想象力丰富,但是完美的大结局却把诗中惆然凄美的意境全部冲淡,乃至完备没有了诗中的意境。
以是孟棨的故事讲的并不好。

1.2 北宋《太平广记·情绪·崔护》(卷二百七十四)记载

《太平广记》中崔护一篇完备是摘于孟棨的《本事诗》,只有几个字不同,此处不做赘述。

二、首开叙事式“物是人非”的比拟模式

崔护之前,也有较多的描写或者感慨“物是人非”的作品。
不过大多数只是空间比拟,加上作者的感慨抒怀而已。
没有叙事模式的,更鲜有爱情题材的,大多数都是感慨光阴流逝,世事沧桑的。

如,李白的《越中览古》中“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如,岑参的《山房春事》中“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如,崔颢的《黄鹤楼》中“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而崔护这首诗却别开生面,直接截取两个最有代表性的场景,用叙事的模式讲起,比拟更加光鲜强烈,更让人感触至深。

全诗一共四句,两个场景。

第一个场景,清明节,长安城正值早春时节,桃花盛开,春意盎然。
科举不第,失落意的年轻墨客偶遇一个俏丽的少女站在桃花之下。

艳丽的桃花,暖暖的东风映渲染少女俏丽的面庞,而这个俏丽的少女又在含情脉脉,娇羞的看着自己。

这是何等一幅春光妖冶,光彩照人,让人充满活气和希望的画面。

第二个场景,第二年的清明节,还是那个地方,残酷的东风下,却不见了曾经对自己含情脉脉的少女,只剩下依旧盛开残酷的桃花。

回顾中,最美好的事物失落去了,最期待的希望没有了。

墨客大概无限后悔为什么当时不去和那个少女说上只言片语,大概无限后悔为什么没有早点再来这里寻访……

但是,再多的遗憾,再多的后悔也只能化作深深的伤痛。

有时的美好没有去争取,当刻意再去找寻时,却再也找不回来了。
物是人非,人生悲痛莫过于此。

“依旧”二字让人无限惆怅,痛彻心扉。

这种基于叙事模式的空间韶光比拟,是墨客的创始。
影响很大,后来很多大家都沿用这种模式。

最成功的便是另一首物是人非的代表作,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
也是截取元夕节日中,比拟最强烈的两个画面。
第一幕甜蜜的场景和第二幕悲惨的场景形成绝壁式比拟,动听至深,催人泪下。

还有晏几道的《御街行·街南绿树春饶絮》:“落花犹在,喷鼻香屏空掩,人面知何处?”

再如袁去华《瑞鹤仙·郊原初过雨》:“纵收喷鼻香藏镜,他年重到,人面桃花在否?”这些都是受崔护这首诗的直接影响。

图2 长安城南桃花

三、三重比拟

本诗短短四句,用了三重比拟。

“人面桃花相映红”,用“人面”和“桃花”为难刁难比。
《诗经·周南·桃夭》有云:“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就开始用桃花比做美女。
桃花与美女,到底谁美?在墨客的眼里,早春的桃花虽然残酷,但是该当远远不及桃花下美女含情脉脉的容颜。
也正是早春桃花的烂漫娇艳更衬托出这位重逢的美女的俏丽和多情。

“人面不知何处去”,用“去年今日”和“今日”为难刁难比。
这种比拟是相同场景,不同韶光线的比拟,也是“物是人非”的基本比拟。

隐蔽的第三重比拟,便是第一次与美女重逢的惊喜和第二年寻而不遇的痛惜。

三重比拟,一层层加深,末了造成巨大的落差。

四、不动声色的巨大想象空间

本诗还有一个光鲜的特点,那便是不着痕迹,不着墨客主不雅观色彩。

大部分“物是人非”的诗词中,作者总要带出自己的主不雅观描述或者主不雅观色彩。
本诗字面里只有客不雅观的事宜描述,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和传奇色彩。

“人面桃花相映红”,墨客没有对美女作任何描述和形容,只此一句,在读者的视野中,都会按照自己对美女的评价标准自己补齐。

美女的明艳,美女的娇羞,美女的脉脉含情,墨客的欣喜……

“桃花依旧笑东风”,这一句更是无穷的想象空间。
尤其是“依旧”二字。

惆怅、痛惜、遗憾、悲愤、失落望、落寞、孤独……乃至是绝望,都在字面之后深深蕴藏。

越是不着主不雅观色彩,想象空间越大。

这首诗千百年来刺痛了无数人。
便是这短短的四句话,二十八个字,道出了千万人的心声,道出了千万人的经历,引发了千万人的共鸣。

后人多有评价,认为把“人面不知何处去”改为“人面秖今何处在”更为工致细腻,但是笔者认为完备不必。
“人面秖今何处在”看似更为工致,但是文言太过润色,大大冲淡了全诗悲哀的氛围,实不可取。

沈括在《梦溪笔谈》评价道:“墨客以诗主人物,故虽小诗,莫不埏蹂极工而后已。
所谓‘旬锻月炼’者,信非虚言。
小说崔护《题城南》诗,其始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
’后以其意未全,语未工,改第三句曰‘人面秖今何处在’。
至今所传此两本,惟《本事诗》作‘秖今何处在’。
唐人工诗,大率多如此。
虽有两‘今’字,不恤也,取语意为主耳。
后人以其有两‘今’字,只多行前篇。

吴乔在《围炉诗话》评价道:“唐人作诗,意细法密,如崔护‘人面不知何处去’,后改为‘人面秖今何处在’,以有‘今’字,则前后交付明白,重字不惜也。

公元796年(贞元十二年),崔护进士登第,后来一起做到京兆尹,御史大夫、岭南节度使。
他在《全唐诗》存诗六首,个中这首《题都城南庄》一诗封神,为崔护赢得了千古不朽的诗名。

虽然后人的记述中都是条记小说,没有正式记载此事,但千百年来,大家还是希望这个传奇色彩的悲剧故事是墨客真实发生的。
由于,千百年来,每每只有悲剧的人生或者遭遇,才能给文坛带来伟大的作品。

图3 桃花依旧笑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