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约5731字,阅读大约须要17分钟)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古诗词编排较之以往最大的特色是从一年级下册开始环绕一个传授教化主题把两篇或多篇有关联性的文本整合组篇呈现,从贴近儿童生活、富有童趣的题材逐渐向描摹自然、抒写大好河山、探求传统文化等主题过渡。这种“整合”编排绝不是大略的拼凑与组合,而是一种统整理念的不雅观照。单元人文主题、语文要素以及课后习题的编排都明确指出古诗词传授教化不仅要重视措辞积累、语感培养,更要重视学生鉴赏古诗词方法的辅导和思维力的培养。它哀求西席进行古诗词传授教化时不仅眼中要有“树木”,心中还要有“森林”。
多个文本的关联与比拟是提高文本解读质量的关键。叶嘉莹在讲授古诗词时就非常重视作品之间的关联比拟:“我在讲授每一家的作品之际,于阐述其个别的风格特色之时,也同时都兼顾了他们在纵向与横向之间的影响和关系……”[1]所谓的关联与比拟,便是在进行古诗词传授教化时,将两首或两首以上的古诗词对照起来进行互文阅读,创造文本之间的关联,或就内容,或就形式,或就风格,或就发展脉络等方面,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比拟,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让学生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剖析、综合、归纳、概括和鉴赏能力。有关联才有比较,有比较才有鉴赏。关联与比拟这种最朴素的认识事物的方法,能够让学生在深度学习的过程中发展思维。
一、意象关联:体会写作视角之独特
意象,又被称作“影像”“形象”“幻象”。“象”是外在的详细物象,“意”源自创作主体的内心并通过“象”这个载体来表达。意象是想象中的详细形象,是墨客经由个人独特的情绪活动抱负加工创作而成的,是从生活真实到达艺术真实,是“详细化了的觉得”(艾青)。墨客的生活经历、个性、时期背景等客不雅观成分造成了意象的选取和呈现有趋同也有个性。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的《村落居》和《咏柳》,就两首诗呈现的意象而言,前者选取“草长莺飞”“拂堤杨柳”“儿童”“东风”“放纸鸢”这些富有动感的景物,把春天的统统都写活了,勾勒了一幅万物清醒、欣欣向荣的乐春图,表达了作者在春天到来时的喜悦之情;后者则先整体地描写柳树的形态,聚焦柳枝的轻柔美,接着写东风、柳叶,赋物入妙,语意温顺,借咏春柳之妙描述了春天的活气盎然。同样是写春天,两首诗选择的物象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同样是写春柳,二者描写的角度和手腕又各有奥妙之处。西席勾引学生进行比较后就会创造个中的奥秘,对学生写作的选材也有无形的帮助。
再如,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四季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和《宿新市徐公店》都是田园诗,都选取了篱落、蝶和菜花为意象。同样是“菜花”这个物象,一个是逐渐凋零(“麦花洁白菜花稀”),一个是开得正盛(“飞入菜花无处寻”)。传授教化时,西席可以勾引学生捉住相同景物不同时令里不同的形态特色,理解诗歌描写的时令,感想熏染作者不雅观察之细微,描述之精准、生动。
往深处探究,教材中选编的《四季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四季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和《村落庄四月》都描写了村落庄四月劳碌的生活场景。个中,第一首诗字面上描写的是屯子丰收在望的场景以及清闲、宁静的村落庄生活,但实际是句句写农夫,处处写农忙:果熟花稀,意味着新一轮农忙的开始,而“无人过”三个字却暗藏了屯子闲人少,农事繁忙,农夫早出晚归。比较较而言,后两首诗更具有泥土和血汗的气息,都选取了村落庄四月劳碌于农事的人,直接为读者勾勒了一幅屯子劳动的费力场景。
再将后两首诗选取的意象进行关联比较,同样是刻画劳碌的人,相同之中又有不同:《村落庄四月》描述的是紧张、快节奏劳碌的场景,细细品读“村落庄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紧张劳碌之中又保持着一分从容宁静;《四季田园杂兴》则选取了男女老少各种人群的劳碌场景,忙到什么程度?“昼出耘田夜绩麻”,夜以继日地干活。与前者比较,这分劳碌少了一分从容与节奏,多了几分劳碌的费力与生活的困苦。同样是描写村落庄生活的劳碌,同样是描写劳碌的人,为什么表达的情绪会有如此差别呢?联系墨客的平生资料进行比较,我们不难创造写作《四季田园杂兴》时,范成大的身份已经从“游子”转化为常住乡野的“村落民”,正是这段隐居村落庄的生活背景,让理解屯子、理解农人生活的墨客将田园风光、农事题材和悯农情怀三者融为一体。这样的关联与比较,不仅能帮助学生读懂诗歌,还能让学生理解范成大被称为中国田园诗史上集大成者的缘故原由。
二、表达关联:创造创作技法之精妙
诗歌之以是蕴藉蕴藉,措辞弹性富有张力,关键在于作者能闇练地利用各种表现手腕,借他物而言心中之事,咏自然而抒胸中之情。诗歌是“故意味的形式”,作者将审美过程中产生的情意及其被激起的美感进行概括、提萃、组合,形成多层多向、富有美感的意象,并利用与这种意象相契合的格式、韵律或节奏进而将其表现出来。因此,诗词之美与创作技法密切干系,详细表现手腕有拟人、夸年夜、双关、比兴、一意化为三迭、以乐(哀)景写哀(乐)等。其余,模糊性措辞、神秘感和节奏的跳跃再加上不可短缺的象征性,都可以成为关联与比较的视角,成为更深入解读诗歌的路径。教材三年级上册的第17课《古诗三首》是一组描写自然景致的山水诗。个中《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均利用了风雅的修辞手腕,何夏寿老师就根据二者表达技巧上的相似处设计了以下传授教化环节:
师:轻声读读这两句诗。(出示“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合适”“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想一想,这两句诗里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生:都是描写山水。
师:专门写山水的诗叫山水诗。
生:都用了比喻的修辞手腕。
师:能详细说说吗?
生:欲把西湖比西子,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青螺”实在是什么?
生:湖中的山像一个青螺。
师:白银盘指什么?
生:湖水。
师:这个同学创造了都有比喻,还有吗?
生:这两个都是说杭州的。
师:你太有家乡意识了。不过,洞庭湖可不是浙江的,是湖南的。
生:都是写湖的,一个是西湖,一个是洞庭洞,都很美。
师:现在,我请一个同学把刚才这几个同学说的给归纳一下,有哪几个相同的地方。比如第一、第二、第三,用这样的办法说。
生:第一,这两句诗都用了比喻的方法来表现喜好之情。第二,苏轼用了一个比喻,刘禹锡用了两个比喻。第三,这类诗叫山水诗,用来歌颂山水的。第四,都先容了一个非常著名的旅游景点。
师:感激!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原来这两首诗里有这么多相似的地方。下面,我们再好好地读一读这两首诗。(齐读)
这两首诗都描写了自然山水之美,结尾两句均为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塑造诗词美的艺术技法,也蕴含着文学创作的一样平常规律。很多诗词能够永存于世并绽放光芒,便是由于作者之巧思以及中国传统审美之玄妙。上述传授教化片段中西席通过关联与比较让学生创造措辞表达的秘妙,有助于促进学生更靠近诗词审美的核心。
三、风格关联:感知作品追求之个性
风格是一种水平和境界,是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杜甫诗沉郁抑扬,李白诗豪放洒脱,孟郊和贾岛的诗郊寒岛瘦,白居易诗则是明爽晓畅。从作者的角度来说,风格是作家的名片;从作品的角度来说,风格是各要素完美结合的成果;从欣赏的角度来说,风格是审美的最高境界。形成独特的风格是每一个墨客、词人的追求。反之,品味风格即意味着品味作者独特而精妙的“独门绝技”——如何更精微、更深刻地表现艺术工具的实质。将相同表达主题却风格迥异的诗词进行关联比较,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词的分歧凡响,形成更为细腻的审美体验。
六年级下册第10课的《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都是托物言志类诗歌。《马诗》是唐代墨客李贺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和建功立业的抱负。《石灰吟》是明代墨客于谦的作品,他借助石灰表达了自己清正廉明、顽强不屈,不与恶势力与世浮沉的志向。《竹石》是清代画家郑燮所写,这是一首题画诗,借竹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派倔强的性情,绝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三首诗虽然采取了相同的表现手腕,但创作背景的不同、作者平生的不同,造成了作品的风格不同。如何让学生读懂诗的同时也读懂诗歌背后的那个人呢?笔者进行了以下传授教化环节的设计:
师:同学们,中国的古典诗词多如繁星,编者为什么把这三首诗放在同一课之中呢?旁边比比,你们创造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这三首诗都是托物言志的,都是表达自己志向的。
师: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石灰吟》读来铿锵有力,《马诗》比较柔和委婉,《竹石》居于前两首诗中间。
生:《马诗》表达的志向比较委婉隐晦;《石灰吟》表达志向很武断,为了天下苍生要与困境斗争到底,哪怕自己粉身碎骨;《竹石》借赞颂竹子直抒胸臆,这首诗便是墨客傲岸和刚直的人格写照。
生:《马诗》表现的是怀才不遇的愤慨以及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石灰吟》表现的是家国情怀,为了天下苍生的福祉;而《竹石》则是表现自己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
师: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异呢?看看李贺、于谦、郑燮的资料,比较比较。
生:他们三个人的身份不同,李贺生平仕途不顺,满腹才华无处施展;于谦是当官的,为了天下苍生,他甘于献身;郑燮原来是一个县令,后由于得罪了大官被罢,弃官至扬州以卖画为生。
生:三个人的遭遇不同。李贺生平怀才不遇;于谦为了挽救国家一贯在与恶势力作斗争,终极被诬陷致去世;郑燮先是做官,得罪小人后被罢,弃官之后就恣情山水,以诗画为生。
师:是呀,原来,诗风便是人风,读诗便是在读人,便是在读人背后的那段历史。本日,我们通过比较学习的办法读懂了三首诗,读懂了三个人。往后,我们在阅读、鉴赏诗歌的时候,就可以联系诗作背后的那个人,乃至是人背后的那段历史,更好地进行深度阅读。
以上传授教化片段,西席捉住了审美的关键——情绪体验,帮助学生结合作者的平生资料“回到”诗词中,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诗词的分歧凡响及其意蕴。
四、情绪关联:感悟诗词代价追求之美
中国古诗词有独特的表情达意的办法。墨客常常采取蕴藉与寄情自然的办法委婉地表达情绪。感悟诗词情绪之美是诗词赏析的关键。凡是精良的古诗词都会呈现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求真,即磋商、揭示天下的原形和实质;二是求善,澄清人生的方向和引发人生的代价追求。
同一墨客不同期间的作品可以进行情绪的关联与比较。例如,李白生平游历无数名山大川,写景的诗数不胜数,选入统编教材的写景诗作《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独坐敬亭山》,每一都城有各自的韵味和表达的情绪。如果为它们都贴上“热爱并歌颂了祖国大好河山”的标签,那么学生将无法体会到李白诗词中真正的情绪,对古诗词的审美过程就会僵化。《望庐山瀑布》以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年夜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不受任何约束的精神自由境界,反响了墨客对祖国河山的无限热爱。细细品读,还能读出墨客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望天门山》中的天门山是矗立江边的平凡之景,在李白的艺术创造力下呈现了一种雄奇的自然之美。诗中的天门山既是李白眼中的天门山,亦是李白心中的天门山。奇特的想象、强烈的主不雅观色彩,凸显的是李白对自然的热爱和炽热的人间情怀。《独坐敬亭山》表面写的是独游敬亭山看到的山景,但诗中暗藏禅机,墨客生命进程中的孤独和失落意在这里显露无遗。但诗中却并没有悲观厌世的情绪,有的是墨客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寻求心灵抚慰的积极情绪。将这三首诗所表达的情绪进行关联与比较,能够帮助学生在心中建构起一个追求空想、渴望自由、热爱自然的立体李白形象。
不同墨客同一主题的作品也可以就其表达的情绪进行关联与比较。四年级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中的《出塞》《凉州词》都是边塞诗。王昌龄和王翰同样是唐朝墨客,同样是写战役,但是他们对付战役的态度有何不同呢?《出塞》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表达的内容和情绪却是极为丰硕的,既有对远征士卒的浓厚同情,对朝廷不能选任良将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役的正义性,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凉州词》描写了将士凯旋庆功的宴会场景,表现了守边将士英雄豪迈的气概和旷达肚量胸襟,但这种豪迈旷达的表现是使人感到沉痛的。沈德潜评此诗“故作豪饮之词,然悲已极”(《唐诗别裁集》)。施补华又说:“作悲哀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不雅观佣说诗》)由此可见,诗词背后隐含的诗人情感之繁芜。
五、交织关联:沿波讨源中体会语意之高妙
任何一首诗词都不是伶仃存在的,于纵向有发生发展的脉络,于横向与其他诗词存在关联。文本互证理论指出:“任何文本都不可分离地与其他文本相互交织关联——不论是通过明显的隐秘地援引和用典,或是通过对付以前的从形式到内容特色的化用,或是大略地通过不可避免地利用我们出身个中的措辞和文学老例。”[2]这和我国古代文论中“洗手不干说”的不雅观点是同等的。
《还乡偶书》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中的一首古诗。宋范晞文云:“卢象《还家》诗云:‘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贺知章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语益换而益佳,善脱胎者宜参之。近时严坦叔《还家》诗亦有‘旧时巷陌浑忘却,却问新移来住人’,颇得知章之遗意。”[3]这样的关联比较便是范例的沿波讨源。西席如果能够按照这样的思路勾引学生进行关联与比较阅读,不仅能够呈现这首诗的渊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还能很好地实现“助读”的功能,扩展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关联与比拟是人类思维办法的基本办法,也是创造性思维产生的主要路子。它通过强烈的刺激冲击思维,促进思维,让学生将“此”与“彼”进行关联,互为参照,互比较较,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在创造“同”“异”以及为何“同”、为何“异”中形成一个完全的知识网络,进而得到对文本更深入的理解,更广的知识范围以及更敏锐的鉴赏能力。
古诗词传授教化中,西席如果能够带领学生经历这样的阅读过程,就能逐渐增强学生对措辞笔墨的敏锐感,其阅读的眼力就能变得锐利而深刻一些。当然,任何一种文体的传授教化都没有固定的方法。作为语文西席,我们要仔细研读文本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做到眼中不仅有教材,心中更有学生,要以积淀语文能力和培养语文素养为出发点,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叶嘉莹. 迦陵文集(九)[M]. 石家庄:河北教诲出版社1997:自序.
[2]M.H.ABRAMS. 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M].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College lnc,1993:285.
[3]赵希斌,杨思航. 中小学古诗词评点及传授教化建议[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89.
[本文原载于《语文培植》2020年4月(下半月)]
(微信编辑:徐南;校正:李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