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题解】
鹳雀楼旧址在永济县城西南旧蒲州城上。传说古代有鹳雀栖其上,故名。楼有三层,前瞻中条山,下临黄河水,是古时登览胜地。唐人留诗者甚多,作者的这首五绝可称为压卷之作。此诗以是脍炙千古,在于第一联仅十字,就展现出一幅壮丽开阔,残酷多姿的画面,使景中有人、有情;后一联又“景入理势”,把这种恢宏的境界提高一层,极富哲理性,启示读者的思考,激动读者的心绪。
【注释】
①“白日”句:夕阳西下在远山中隐没。
②“欲穷”句:要想穷尽目力,远看千里之外。
【翻译】
残酷的夕阳
逐渐消隐在层峦叠嶂,
雄伟的黄河
滚滚流向那无尽的海洋。
想要穷尽那更远的地方,
只有努力攀登向更高一层楼迈上。
【鉴赏】
王之涣(688—742)字季陵,同族晋阳,官徙绛郡(今山西新绛)。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后拂衣辞官,优游山水。晚年出任文安郡文安县尉,天宝元年卒于官舍。王之涣少有侠气,好击剑纵酒,当时诗名很高。他与王昌龄、高适、畅当极友善,诗作多被乐工谱曲,布在人口。王之涣的诗多是描写边塞风光,意境远大,情绪旷达,可惜保存下来的只有六首。
这是一首登高望远诗。鹳雀楼故址在今山西永济县西南城上,高三层,登楼可以前瞻中条山,下瞰黄河,因常有鹳雀栖其上,遂名。此诗深得江山之助,日落远山,河走东海,这满盈天地的无边景物,墨客使其自然入诗,易如探囊取物。作者写所见景物,有分外角度,也有非常命意。
这首诗以景抒怀,以情纳理,达到了景为情使,以情为根,理随情现的三者合为一体的高度完美地步。
墨客游目骋怀的山是绵亘一百六十多公里长的中条山,河是从北流下到这里折向东去的滚滚黄河,这两种景致是蒲州的奇不雅观。对人的视觉来说,只有登高处眺望,才能把它们联结起来,成为可以同时加以把握的审美工具。墨客借登临处的广远视野,选取了眼下突兀的山和流动的河加以描述。墨客因此诗驱景,山不动,让披在它身上的日光抚着山峦走向山后;黄河奔流,归宿正常,则以诗笔推进,送它流入远海。至此,青山着意,黄水遂心,在大自然的人化的过程中,描述了雄浑壮阔的审美图画。墨客的宏伟气概,随白日依山而显著,因黄河入海而远伸,这便是以景抒怀的艺术妙处。
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景象,有渗透到景象中的豪情壮采,无疑会更加激起攀登之兴,眺望之愿,这时会使人在感性的根本上,创造出想望中的意象,它虽然在表象上是不详细的,但作为心志状态却是真实的,可以详细加以表述的,这可以叫作意象的情势,对此,用诗中的措辞肯定便是: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景象引发的豪情,但情中有高志,高志是被纳于豪情中表现的。诗中的审美过程,从超越的视点——宏伟的景致——壮阔的情怀——高远的志向,步步扩展,层层深入,造成了对自然图画的审美,也成功地显示了盛唐的民气振奋的时期精神。
这首诗只用二十个字,写了这么多的内容,字字都有确切含意,特殊是诗中的四个动词(依、入、穷、上)的利用,使光鲜的形象画面,更显得买卖盎然。由于诗中表现了高瞻远瞩、积极向上的精神,读后使人心胸广阔,精神振奋,末了两句已经成了许多志士的座右铭。
【解析】
这首诗描述了登高了望的情景,抒写了墨客宽广的胸襟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首句是遥望,从太阳靠拢山头到完备沉落,墨客只用“依山尽”三个字,便写出了夕阳西下时的真切景象。第二句是俯瞰,与第一句相对应,描写黄河滚滚滔滔,东流入海的壮阔气势。前两句都是实写,以面前详细景物为描写工具,“白日依山”、“黄河入海”,山色水光尽收眼底,把视野之内的景物写得充满了生气。时近薄暮,太阳落山,并不感到寂寥、冷落。看,黄河浩浩荡荡一泻千里,不管有多么迢遥的路程,它都一刻一直地奔向大海,墨客的笔端饱和着积极向上的感情。后两句是虚写,抒发了登楼远眺时的主不雅观感想熏染,并从切身的体验中,揭示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生活哲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千里之外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墨客没有直接去摹写,而是含而不露,启示读者的想象。让人们站到更高的立足点上,放开眼界去领略更加辽阔、更加壮丽的风光,去追求更新更美的境界。
我国的古典诗词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唐代的司空图说:“思与境谐,乃诗家之所尚”(《与王驾评诗书》)。所谓意境,是指作家的主不雅观思想感情与客不雅观事物和谐统一时所呈现出来的一种意味隽永的意象。它包括“思”和“境”、“我”和“物”、“情”和“景”几种成分。一首诗只有思境十全十美、物我和谐统一、情景高度交融,才能产生艺术魅力。王之涣的这首诗之以是随处颂扬,流传至今,就在于它描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表现了高瞻远瞩、发奋图强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措辞朴素平实,但很有表现力。墨客描述落日、晚山、黄河、大海一系列景物,只用了几个十分精当的形容词和动词,如“白”日、“黄”河,色调比拟光鲜;一个“依”字,活画出了山衔落日、欲落未落的景象;一个“流”字,给诗篇平添了海涛河浪的阵阵声响……墨客正是用这些常见的字词和粗犷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掌上河山的生活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