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其一

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飘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每日一诗八月十五夜月二首杜甫

水露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其二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

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

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

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杜甫虽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尚淳”的年夜志壮志,但仕途坎坷,遭际悲苦,生平长期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这两首诗即是杜甫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避乱瀼西(川奉节瀼水西岸地)时所写的,与《十六夜玩月》《十七夜对月》当是八月连续三晚作于同一地点的作品。

这组诗抒写的便是墨客由望月所感发出的思回归而无期、想报国而无门的情怀。
第一首诗吟咏中秋之月,先情而后景。
墨客在中秋节的夜晚,面对犹如飞向空中的一壁明镜般的圆月,满目生辉,不由得生出了却束流落,踏上归程的动机。
但一想面前现实,便顿觉旋归之心虽切,但却宛如彷佛折断的大刀没有环一样,杳喷鼻香无期,从而倍感痛值、大壁、只能反复沉吟“何日是归年”了。

诗的开头两句一写圆月的通亮,一写墨客生理的惨淡,前者衬托了后者。
个中“满目”既显示月光普照,又解释墨客别无他视,由此,墨客当时望月凝思的情态也就可想而知。
接着第二联交代何以欲归而无归期。
原来墨客当时像随风飞转的蓬草,东西南北、漂无定所,行踪是越来越远,这时即令想攀上广寒宫的丹桂以探望长安,也只能仰天长叹而已,天高天子远,无法攀援,无幸瞥见。
可见、墨客处境之困难,遭冷遇之严厉,欲献力于朝廷而不能的苦哀之深重。

诗的后四句通过疑照在水面的月色是霜是雪,可清晰地瞥见栖息林中鸟雀的羽毛,能细数月宫白兔身上的毫毛等叙写,集中突出了月色的皎洁明净,同时也暗示了墨客闲散无聊的心绪,可谓景中有情。
这首诗前四句重在写情,句句利用比喻,情致深婉;后四句集中写景,处处借取其他意象加以突出,景象光鲜,表示了杜诗布局新奇的特点。

第二首诗咏将落之月,先景而后情,刚好与前诗相反。
诗的开头两句,形象地描述了中秋之夜月落的景况。
“稍下”、“犹衔”两词用得十分准确,贴切。
三四句描述月将落时江岸及城楼的光景。
这里,“气沈”,顶“稍下”;“轮仄”,顶“犹衔”。
浦暗于巫峡之下,楼明于白帝城上,这便是月落时景的特色。
后四句言月并非自倾,而是刁斗催之使倾,这就暗示着当时战役的繁兴,社会的动乱。

以上两诗通过咏中秋夜月的景致,一是感伤在外流落而久不得归,一是感伤于久乱,战役频年,民不聊生。
前首寄情于景,后诗以景托情,景情相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