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县小城墙固,千年今尚存。
新风不雅观闹市,旧迹见衙门。
平遥古县衙,坐落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古城中央,始建于北魏,定型于元明清,保存下来最早的建筑建于元至正六年(1346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平遥古县衙大门口,黑漆明柱吊颈挂着一副抱柱楹联,每天接管着川流不息的游客瞩目:

莫寻仇、莫负气、莫听教唆,到此地费心费力费钱,就胜人终累己。

楹联里的湖南67丨三莫三要平遥古县衙这副对联不仅仅教你打官司

要酌理、要揆情、要度时世,做这官不勤不清不慎,易不法难欺天。

据考证,此联为湖南宁村落夫李瀚昌(1863-1938)所作。
这副百余年前湘人所作的楹联,让平遥和长沙两个相隔千里的千年古城,多了一缕历史的缘分。
6月初,《楹联里的湖南》宣布组飞赴平遥古城,特邀《对联》杂志社社长、主编傅海青,以解读楹联为始,一起撩起古县衙神秘的面纱,谛听往事的踅音,窥见历史的瑰丽。

温言劝民息诉慎讼

宁村落夫李瀚昌,字石贞,清末诸生,戊戌变法时支持新政,曾任湖南澧州学正十余年,后任河南高档审查厅厅长。
这副楹联便是他在河南任职时所作。
因楹联普通易懂又内涵深刻,上世纪九十年代,平遥古县衙修缮后重新对外开放时,将其移植过来悬挂在了大门处。

古县衙门前游人如织。

“现场有许多游客把稳到了这副有趣的对联,在门口容身品味,它有什么精妙之处呢?”向傅海青请教。

“整副对联措辞朴实直白,构造工致,含义深刻,引人寻思。
上联的‘三莫’与下联的‘三要’,上联的‘三费’与下联的‘三不’形成呼应,利用了排比和复辞修辞手腕。
复辞修辞亦叫重言修辞,在增强了对仗难度的同时,也增强了措辞的气势和气韵的流畅度,全联虽长,却一气呵成,没有冗长之感。
”傅海青娓娓道来。

“上联安民,三个‘莫’字句连用,提醒每位打算对簿公堂的百姓,从三个方面反思反省:是不是故意找茬为难刁难,是不是因一时愤怒的感情做决议确定,是不是听信了别人的教唆和撺掇,都是在谆谆告诫老百姓要慎讼。

“为何古代会有如此强烈的调度、息诉,乃至追求‘无讼’的法律理念呢?”连续发问。

傅海青见告,古代追求息诉的缘故原由:一是在思想层面,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秩序和谐;二是息诉文化与农业社会的小农生产办法紧密干系。
农业社会意味着熟人社会,互不争讼、和蔼安宁的生理使人们乐意放弃一些权利,赢得一些情理,从而改进周围的社会关系。

“比如我们熟习的‘六尺巷’的故事,清代康熙年间,礼部尚书张英收到家人因邻里宅基地轇轕的乞助信时,修书回答‘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终极双方各让三尺,留出了一道六尺巷。
这个广为传颂的故事,充分解释了当时的社会风气,便是提倡能在道德层面办理的问题,只管即便不打官司。

“这副楹联里还提及了诉讼高昂的本钱和风险。
古代受困于交通、法律资源以及文化遍及等成分,小农生产者本身的财产就不多,进县城等待漫长的审讯,对付靠天用饭的农人而言,会严重影响农业生产,一场官司打下来,乃至会有破家的风险,以是楹联里说打官司不仅‘费心费力费钱’,而且‘就胜人终累己’。
而站在国家层面,也是不鼓励诉讼的,古代法律权和行政权不分离,如果打官司的人多了,不仅法律资源紧张,也延误农业生产,难免影响国家管理和赋税收入。

严词诫官清廉勤政

平遥古县衙作为中国现有的保存完全的六大古衙门之一,也是全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县衙。
全体建筑群主从有序,无论从建筑布局,还是职能设置,都非常全面,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航拍俯瞰平遥古县衙。

小小的县衙,小小的县令,对当地老百姓而言,却是头顶的一片天。
此联上联温言劝民,下联就严词警诫官员了,平实而精当地将古君子所崇尚的法律理念阐释得相称透彻。

“下联总结为‘三要’:身为一方牧守,第一要推敲道理,第二要估量揣测人之常情,第三要综合考量韶光、环境、国家法律制度等的影响,谨严做决议确定,也便是常日所说的平衡好‘情、理、法’的关系。
同时告诫官员要勤奋、明净、谨慎,为民做主,否则造了孽,能骗众人却天理难容,用因果报应来吓阻官员。
它所表示的古代法律理念和民本思想,对本日的官员如何从政,仍不乏启迪和借鉴。
”傅海青指着下联再次解答。

傅海青先容,这实在是一副范例的“官联”。
所谓官联,即官员们自撰的对联,是一种表白,或自戒、自励,或自谦、自诩,也表明自己的官德、政愿、为官之道。
过去做官,没有施政演说,从宋代开始,为官者便盛行在官署撰写“官联”。

平遥古县衙内,类似这样的官联有十五副。
如审案大堂的楹联写着:“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落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楹联没有多少深奥的笔墨,含意却是入木三分,富有哲理地阐释了为官之道。

进宅门后是二堂院,这里的楹联又别有意见意义:“与百姓有缘才来到此,期寸心无愧不负斯民”,此联中笔墨“愧”字少写了一点,“民”字却多写了一点,寓意少愧对百姓一点,多把老百姓放在心上一点。

六百多年的韶光,给古县衙洒落一层又一层的历史风雨,虽然斑驳,仍可以轻易感想熏染其厚重。
而这些楹联所阐述的为官之道乃至做人的道理,至今仍闪耀着聪慧的光芒。

“无讼”有实现的可能吗

“在社会经济高度发达、法制培植日益完善的本日,民事轇轕已不局限于熟人邻里之间,您对楹联里表示的古代崇尚息诉的法律理念又作何解读呢?”连续发问。

“古代的息诉,不是说完备放弃自我权利,而是鼓励人与人之间要多一点原谅,多一点谦让。
而当代社会号召人们年夜胆地拿起法律武器掩护自身权柄,也并不是鼓励大家没事就打官司,你看现在法院审理很多案件尤其是民事案件前,也是要先调度的。
以是说为了社会的整体和谐而提倡息诉,古代和当代是有相通之处的。

傅海青为解联。

“‘无讼’是不是只是一种美好想象?在任何时期都不可能实现吧?”有些迷惑。

傅海青微微一笑,用孔子的话给了答案:“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用口语文来阐明便是:用政令来管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生不出廉耻之心;而用道德来勾引百姓,用礼教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耻辱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

“法律是最低的道德底线,它通过逼迫力来掩护那些被广泛接管的基本道德标准。
换句话说,法律是在道德无法通过个人或团体自觉遵守时的一种逼迫保障,以是我们用法律来掩护社会基本的运行秩序。
但是一个更空想的社会,该当用道德、用文明来勾引教养众人,当每一个人都拥有了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干事遵守规矩规范,谦恭有礼、明辨是非、大公无私,这样的社会怎么会不和谐?垂拱而治当然不是梦想。
”傅海青表示。

手记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

刘双

到访平遥古县衙,我们感触最深的,还是一副副楹联里透出的强烈劝诫气息,官场沉浮、民生心愿、世道风雨,彷佛都浓缩在一块块窄窄的木板上。

从这些饱经沧桑的“镇衙之宝”中,不难体察当时的统治者整肃官场作风的良苦存心。
民为国本,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无论出发点是什么,当时的天子老儿总还是希望部下的官员们当一个能吏、廉吏。
想必当年的县太爷,每天一举头就瞥见这些平实朴素的警句,内心也还是会感想熏染到某些警示吧。

时至今日,这些楹联里的格言,仍不乏教诲和警示意义,极具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代价。
如果有一天您也去到平遥古城,希望您读到李瀚昌的这副对联时,也能体味到个中蕴含的“法、理、情”,给自己一些新的人生体悟。

正所谓,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长于继续才能更好创新。

点评高朋:傅海青

中国楹联学会会长助理,《对联》杂志社社长、主编,高等,资深传媒人。
编辑楹联理论赏析文章1000余篇,出版《中国梦之楹联》《运城名胜楹联选注》等多部楹联著作,主持开拓的“中华对联数据库”新媒体产品,将多年来《对联》杂志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数字化转化。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出品

总策划/夏似飞

统筹/文凤雏 赵雨杉

实行/李茁 朱玉文 王华玉 朱晓华

撰文/刘双 胡泽汇 陈永刚

拍照摄像/李健

剪辑/戴钺

设计/李真明 袁向群

本文来自【湖南日报】,仅代表作者不雅观点。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供应信息发布传播做事。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