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

唐代:卢纶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诗词|塞下曲其二 卢纶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译文及注释

译文阴暗的树林中,草溘然被风吹得摇摆不定,飒飒作响,将军以为野兽来了,连忙开弓射箭。
天亮去探求那只箭,已经深深地陷入石棱中。

注释①塞下曲――古代歌曲名。
这类作品多是描写边疆风光和战役生活的。
②惊风――溘然被风吹动。
③引弓――拉弓,开弓,这里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④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⑤白羽――箭杆后部的白色羽毛,这里指箭。
⑥没――陷入,这里是钻进的意思。
⑦石棱――石头的边角。
⑧将军——指的是西汉的飞将军李广

鉴赏

卢纶《塞下曲》共六首一组,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
语多赞颂之意。
此为第二首,描写将军夜里巡逻时景况。

首句写将军夜猎场所是幽暗的深林;当时天色已晚,一阵阵疾风刮来,草木为之纷披。
这不但交代了详细的韶光、地点,而且制造了一种气氛。
右北平是多虎地区,深山密林是百兽之王的猛虎藏身之所,而虎又多在薄暮夜分出山,“林暗草惊风”,着一“惊”字,就不仅令人自然遐想到个中有虎,呼之欲出,渲染出一片紧张非常的气氛,而且也暗示将军是何等当心,为下文“引弓”作了铺垫。

次句即续写射。
但不言“射”而言“引弓”,这不仅是由于诗要押韵的缘故,而且由于“引”是“发”的准备动作,这样写能启迪读者从中想象、体味将军临险是何等沉着自若,从容不迫。
在一“惊”之后,将军随即搭箭开弓,动作敏捷有力而不仓皇,既具气势,而形象也益光鲜。

后二句写“没石饮羽”的奇迹,把韶光推迟到明天将来诰日清晨,将军征采猎物,创造中箭者并非猛虎,而是蹲石,令人读之,始而惊异,既而太息,原来箭杆尾部装置着白色羽毛的箭,竟“没在石棱中”,入石三分。
这样写不仅更为弯曲,有韶光、场景变革,而且富于戏剧性。
“石棱”为石的突起部分,箭头要钻入殊不可想象。
神话般的夸年夜,为诗歌形象涂上一层浪漫色彩,读来特殊尽情够味,只觉其妙,不以为非。

这首边塞小诗,写一位将军猎虎的故事,取材于西汉只学家司马迁记载当时名将李广业绩的《李将军列传》。
原文是:“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中(zhòng)石没镞(箭头),视之,石也。

诗的前两句写事宜的发生:深夜,山林里一片阴暗,溘然狂风大作,草丛被乔得刷啦啦起伏抖动;蛙人起落处津津乐道恍恍惚惚有一头白虎扑来。
恰好这时,将军正从林边驰马而过,他眼疾手快,拉满弓一箭射出… …

后两句写事宜的结果是:第二天清晨,将军记起昨晚林间的事,顺原路来到现场,他不禁大吃一惊:通亮的晨光中,分明瞥见被他命中的原来不是老虎,而是一座巨石。
恐怖感缄默蹲在那里,那枝白羽箭竟深深钻进石棱里去了!
请把稳箭射入的部位,不是石孔,不是石缝,也不是石面,而是窄细的尖突的石棱――这须要多大的臂力,多高的身手啊!

有人要问,将军射老虎,干吗不当时就当作果,还要等第二天清晨?原来的故事并没说第二天才知道命中的是石头呀!
这,便是墨客的艺术处理了。
第一,这样可以表现将军的自傲,从来是百发百中,这一次还怕它去世不了跑掉吗?第二,可以增加形象的直不雅观性,让人看得更清楚些,如果是当夜就看,固然也能创造是一场误会,但很难取得现在这样的画面一样平常的光鲜效果。

诗,最看重蕴藉,最讲究弦外之音。
看到诗中箭入石的描写,我们会油然遐想:如果命中的真是老虎将会射成什么样子?如果在沙场上射击敌军兵马呢?于是,一位身手高强、大胆善战的将军形象,便盘马弯弓、巍然耸立在我们面前了。

卢纶

卢纶(约737-约799),字允言,唐代墨客,大历十才子之一,汉族,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济县)人。
天宝末举进士,遇乱不第;代宗朝又应举, 屡试不第。
大历六年,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后由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
出为陕府户曹、河南密县令。
后元载、王缙开罪,遭到牵连。
德宗朝复为昭应令,又任河中浑瑊元帅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
有《卢户部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