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颜渊去世,门人欲厚葬之①,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②。非我也,夫二三子也③。”
【注释】
①门人:有二说,一为孔子的门人,二是颜回的门人。厚葬:隆重地安葬。
②犹:犹如。
③夫fú:语助词。
【译文】
颜渊去世了,孔子的弟子们想要隆重地安葬他。孔子说:“不能这样做。”弟子们仍旧隆重地安葬了他。孔子说:“颜回把我当父亲一样看待,可在他的丧事问题上,我却不能把他当做亲生儿子来决定如何办理他的丧事。这不是我的差错,是那些弟子们干的呀。”
【政义】丧葬之礼,大略单纯挚挚
本章中须要澄清的问题有三个,一是厚葬、久丧的主见源自于谁?二是孔子为何要说清楚厚葬颜回不是自己的主见?第三个问题不难,厚葬中颜回有没有椁,实在我们从颜路的执着态度上已经能猜到答案。
第一个问题,厚葬久丧的风尚来源。
究其根源,厚葬久丧制度的思想根本来源于古代鬼神不雅观念,其物质根本则发轫于古代贵族拥有的政治经济特权。孔子在《周易·系辞传》中曾经有所论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贤人易之以棺椁……”。孔子的这段记载可以反响出古代大操大办的丧葬制度,其历史很悠久。
在古老文献《周礼·天官冢宰》的记载中又能看出,西周期间僦已经设有专门给官家办理丧事的“宰夫”之职,“由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组成。”可见国家对丧事的重视。除此之外,庖人供给丧事所用各种美味;外饔yōng陈设鼎、俎,并盛入所需牲肉;兽人就供给去世兽和活兽;幕人供给所需的帘幕,等等。每次丧事参加的大小官员可达几百种,成千上万人。
可见,厚葬不仅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摧残浪费蹂躏,也给公民带来沉重的经济包袱。实在儒家思想中以礼来节制不同社会阶层相应的丧葬日期、棺椁形制、衣饰、吊丧等的差别,这些制度既然表示了贵族等级的差别,也就无法制止攀比和摧残浪费蹂躏。
事实上,孔子处于那个各种敬拜、丧葬礼仪频繁的年代,不可能看不出这些社会结症,要不他怎么会说出这些话:“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八佾》篇)”;“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述而》)”,这已解释孔子已经开始反对厚葬久丧的礼制和风尚了。
《礼记·檀弓》记载,子游向孔子请教送终物品的厚薄、数量问题。役夫说:“和家庭财力相称就行。”子游说:“如何节制厚与薄的标准呢?”役夫说:“如果财力雄厚,也不可超过礼数的规定。如果财力不敷,只要衣被可以遮体,敛毕就葬,用手拉着绳子下棺,如此尽力而为,也不会有人责怪他失落礼呀。”
《礼记·檀弓》记载,子路说:“贫穷真叫人伤心啊!
父母在世时没有什么可以养活,父母去世后,又没有东西可以按规矩办丧事。”孔子说:“生前,只管是粗茶淡饭,但只要总是让父母高高兴兴、精神愉快,这就可以说是做到孝顺了。去世后,只管所有的衣衾仅够掩蔽尸体,而且是敛罢立即就葬,有棺而无椁,但只假如根据自己的财力尽力办事,也就合乎丧礼的哀求了。”
综上所述,像《淮南子·汜论训》那样说:“厚葬久丧以送死,孔子之立也”,这绝对是对丧葬历史的歪曲;墨家以“节葬”为核心,主见节用利民,其要旨因此哀为本,薄葬短丧,“不失落去世生之利”,反对用大量财富陪葬与长期服丧而影响社会生活,延误生产劳动,这些思想是有历史意义的,但其以宗教的排他性否定别人的统统,连庄子都疑惑其是否“合乎人的感情”!
由此还可知道,晏子与孔子之间是政治主见的对立,他攻击孔子“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史记·孔子世家》)”的浮夸目的,实在便是为了排挤孔子。稍有历史头脑的人都能看出端倪。
总之,后者墨家、法家把诘问和求全谴责的目标都指向孔子,把千万年来自然而然形成的丧葬传统习俗都归咎于孔子,这肯定是不公正的。
可以说,做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整理、总结、归纳旧的技艺、文化、习俗、传统、思想、礼制的过程中,孔子起到了既推陈出新又传承文明的浸染,于是才有了“四书”、“六经”等思想体系的抽芽或基本框架。厚葬久丧的制度肯定不是起源于孔子。相反,正好是孔子才明确主见了宁肯大略单纯、必须诚挚的孝悌原则。
第二个问题,孔子之以是澄清厚葬颜回不是自己的主见,正是由于他害怕颜回的丧事大办可能带坏了社会风气。以是他才要像别人解释原委。试想,如果孔子没说出“非我也,夫二三子也”这句话,往后世一些用心叵测、邪恶异端者颠倒是非的能力,又会有多少脏水泼向孔子!